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的学史笔记•信仰篇|​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2021-04-14 09: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信仰的力量有多磅礴?

习近平总书记说,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

强大精神力量。

日前,金报记者走进兰溪市兰江街道莲塘岗村,在红色莲塘党史教育基地,与当地村民一道缅怀革命志士,追寻红色记忆。韩东儒 摄

回望中国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

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在追寻信仰的道路上

前赴后继的奋斗史。

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从未像现在这样近,

使命在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

都更需要信仰的力量。

今天,我们沿着那些光芒闪耀的足印,

对话那个风雷激荡的时代,

为的是更好地砥砺初心、坚定信仰、

接续奋斗,不负时代和人民。

《我们的学史笔记》之信仰篇

和小布一起来看看

↓↓↓

信仰火种燃初心

陈望道:矢志不渝引来信仰火焰

1920年春节,29岁的陈望道在分水塘老家的柴房里奋笔疾书。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料到,这本书翻译出来后,对中国的影响会如此深远。现在,他错把墨汁当红糖,品出香甜“真理味道”的故事已家喻户晓。

一块门板,两条板凳,白天是书桌,晚上是床铺。时代需要光芒,而陈望道恰好具备了点燃那颗火种的能力。

信仰从无到有,是选择的产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让尝试了各种救国道路的爱国人士看到曙光。包括梁启超、李大钊在内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介绍到中国,但仅局限于引用和片段摘录。全文翻译这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当时还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留学归来的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并不陌生,具备深厚的外语能力和文学基础,又刚刚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对这项翻译任务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坚持信仰,在那个年代,需要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当陈望道带着翻译好的手稿回到上海,委托方《星期评论》已遭军阀查禁。几经周折,《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才问世,并迅速广为流传,引发强烈反响,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命运从此与之紧密相连。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系统性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铸魂、领航作用。

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把《共产党宣言》列为禁书,“翻译者陈望道”也上了黑名单,几次险遭毒手。“反动派在那白色恐怖时期常把‘共产党宣言’当作我的头衔……要你怕,要你不敢动。不过我这人是不大知道怕的。”1973年5月,陈望道在写给金华教师郑振乾的信中称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今天,历史已经给出答案——只有真理之光与道义之光交相辉映,信仰的火焰才能始终照亮通向胜利的大道。

一百年栉风沐雨,无论是血雨腥风还是惊涛骇浪,无论是激流涌动还是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熄灭过信仰的火焰。翻译《共产党宣言》后,陈望道忠实践行着“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活着一天就为党干事一天”的誓言。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因病逝世。临终前,他把22万元毕生积蓄作为党费全部交给党组织。

冯雪峰:让火在黑夜里越燃越炽烈

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是冯雪峰的故乡。

冯雪峰和信仰的故事,在“湖畔诗人”的潇洒和炽烈里,在和鲁迅的促膝长谈、惺惺相惜里,在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叩问和探索里,在地下党员的机智和忠诚里,在随红军万里长征的血性和豪迈里……

1927年4月,李大钊遇害,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弥漫全国,6月冯雪峰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淞沪抗战爆发,陈望道和冯雪峰等人发起组织中国著作者抗日会,陈望道任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冯雪峰任执行委员会委员,两位从金华走出去的革命者,在腥风血雨中并肩战斗。信仰的力量锤炼着他们的胸襟和胆魄。

白色恐怖中,冯雪峰多次遭通缉,但他仍以笔为锋,发表散文和译作。1933年,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冯雪峰,因成功筹备并完成“远东国际反战会议”再遭通缉,奉调前往瑞金。翌年,他参加长征,成为唯一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家。

“火!哦,如果是火!/你投掷在黑夜!/你燃烧在黑夜!/我心中有一团火,我要投出到黑夜去!/让它在那里燃烧,而它越燃越炽烈!”短诗《火》是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创作的。1941年,国民党悍然发动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冯雪峰被疑赤化,在家乡义乌神坛村被捕。在那黑暗的633天里,冯雪峰历经磨难,饱受摧残,先染上回归热,后又患肋骨结核,疮口红肿流脓。其间,他作诗明志,淬炼自己的不屈灵魂,激发狱中战友们的斗争精神。

像石头一样硬,这是冯雪峰的性格,他以此为傲:“凡在我们地方的人都有这特色,身体坚硬,皮色焦黑,石一般的心的痴呆,恰恰和我们的地土相合。”鲁迅评价冯雪峰为人做事有“韧的坚持”。“韧的坚持”,是金华这块黄土地孕育出来的品性,也是冯雪峰信仰的支撑。

艾青:举起火把带来黎明的通知

1932年1月28日,一艘驶往东方的船在法国马赛港起航。船上有一名在巴黎习画的金华籍留学生,名叫蒋正涵。这一天,“一·二八”事变的枪声在上海闸北打响。

回国后的蒋正涵热情地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策划了一场较有影响的画展,吸引了鲁迅前来参观,没想到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蒋正涵被捕入狱。狱中,他开始用新笔名“艾青”悄悄地写诗,写土地、太阳与人民的诗,并借探监的机会将其递交到友人手中。就这样,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春光》杂志上发表,引起轰动。

1937年7月6日,出狱后的艾青拿起当天的报纸,那上面登载着日寇飞机狂轰滥炸、血腥屠杀中国同胞的内容……他觉得,是时候以笔为刀来唤醒大众了。从此,他常含泪水的眼睛注视着备受苦难的祖国,红色基因流淌在字里行间,激励着青年们前赴后继的决心和热情。

“每个人都举起火把来/一个火把接着一个火把/无数的火把跟着火把走……”1940年,艾青在乘船前往重庆途中,迎着火红的太阳,凝视奔腾不息的长江,心绪难平,写就长诗《火把》,点燃千千万万中国人抗日救国的热情。

1942年,艾青在周恩来的引荐下,前往延安,见到毛泽东。毛泽东多次与艾青详谈,并写成《我对于目前文艺上几个问题的意见》一文,在此基础上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艾青清晰地感受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由是他创作了《黎明的通知》,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向人们传达黎明即将到来的讯息。

“世界要是没有光/也就没有扬花飞絮的春天。”艾青一生追求光明、坚守信仰,他对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对光明的向往,永远炽烈执着。

信仰之力撼八婺

我们自豪,在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在全国和全省早期建党活动中,金华籍先进分子邵飘萍、陈望道、施存统、金佛庄等作出了不朽贡献。

我们骄傲,从金华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金华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尤其令我们震撼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党的建设与事业屡屡遭受严重打击、革命多次处于低潮的阶段,我们党能够一次又一次战胜挫折,经受住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验。

经过这次蹲点,我们再次读懂了“信仰”的深刻内涵。是的,正是凭着始终不变的信仰,我们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滑动查看更多↓)

星火

1925年秋,中共金华支部在省立七中师范科成立。那一年,千家驹16岁,钱兆鹏18岁。这是金华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地方党组织,隶属中共杭州独立支部。从此,金华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领导核心,金华革命斗争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星星之火初燃,各县党组织也先后建立。正是因为有了党组织,才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金华的形成,促成了工农运动在金华的兴起,支援和配合了北伐军在金华的作战。

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1927年,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也背叛革命,加上我们的党缺乏革命经验,大革命失败。

即使已经过去90多年,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布满婺州大地的腥风血雨:钱兆鹏被害,张新锦被害,50多人遭通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党组织均遭破坏。

但这仅是我党革命事业的第一次低潮,此后的困难一个接一个,考验一场接一场。我们走进一个个历史场景,去寻找革命火种如何延续,星火如何燎原——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组织转移到农村,积蓄力量。

这一年,兰溪市兰江街道莲塘岗村成立了党支部,是兰溪第一批成立的基层党组织。今年89岁的何瑞鸿曾加入金萧支队,当过通信员、警卫员。他告诉我们:“我家共有四五人参加了革命活动,他们也支持我加入,大家一心想为国家作贡献。”

这一年,只有400多人的永康市芝英镇练结村,党员人数多达31人,一批革命志士参与“提灯会”、游行、请愿以及永武秋收暴动。

我们不仅要生存下去,还要不断壮大队伍,还要组织武装斗争,发动农民暴动。

1928年4月22日,在兰溪市女埠街道女埠村,中共浙西特别委员会建立。

1930年1月27日晚,浙武红军游击队在武义成立;6个月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在永康成立。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长征,革命根据地陷入白色恐怖,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到金华地区开展游击战。我们到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学习这段历史。

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中,金华的党组织克服种种困难,兴起抗日武装斗争。我们到义乌市上溪镇下宅村寻访地方抗日武装——金萧支队第八大队的印记。

为冲破白色恐怖取得解放战争胜利,金华的党组织开辟游击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我们到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下寮自然村,聆听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打响第一枪的历史回响……

我们寻访,我们感悟。

考验

信仰的力量在于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而这份坚定必定经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与锤炼。

面对死亡,共产党人面不改色。牺牲前,钱兆鹏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面对考验,共产党人毫不动摇。78岁的章君访是永康市芝英镇练结村革命志士章长春的儿子。他说,父亲被捕后经历了多次严刑拷打,敌人一边用滚烫的铜棒烙在父亲身上,一边要他供出党员同志,然而父亲的回答始终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面对挫折,共产党人永葆勇气。白色恐怖下,从成立到撤销,“浙西特委”历经8个月,前后三任书记全部英勇就义。严汝清是浙西特委第二任书记,曾领导以兰溪为中心的农民武装暴动,虽遭失败,屡被通缉,仍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直至被捕就义。他在写给革命挚友童润蕉的信中说:“我的勇气加倍前进,只要我的身体不被消灭。”

面对失败,共产党总结教训自我纠正。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我们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领导建立了革命武装。1930年1月27日夜晚,以邵李青为首的8人,在如今的武义县白洋街道王村龙潭坑秘密开会成立浙武红军游击队,使国民党浙江省、武义县当局惶惶不可终日。1930年7月,由永康第一、第三游击中队和缙云、仙居红军游击队整编建立的红十三军第三团成立,是红十三军三个团中武器装备最精良的一个团,活动遍及永康、缙云、仙居、东阳等县,先后进行了数十次战斗。

愈挫愈勇,是因为我们坚信道路是正确的,胜利最终将属于我们。尽管浙武红军被围剿,仍有人一路西行,加入了江西方志敏的红军队伍,在武义、江西继续战斗。尽管红三团遭镇压,其余部仍然与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一纵队会合,投入新的革命洪流。

回望来时路,正是信仰的力量,使共产党人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对共产主义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我们在方山口村重走了“红军路”。从红三团纪念馆一路走至方山顶,全长4公里,徒步约1小时。“这是一条红三团战士常走的路。”村党支部书记徐天程带着我们沿溪而上,道路从平坦的水泥路很快变成了崎岖山道。抬眼望去,茂密丛林无限蔓延,满眼山花。正如“红军路”的风景,党组织的发展历经风雨见彩虹。

燎原

有党史专家指出,我们的党能经受革命低潮的考验,除了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认真总结失败失误的教训、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还在于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因为我们有信仰,我们的信仰受到百姓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

在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94岁的村民陈水奎依旧健朗。红军来到村里时,他只有八九岁。但他仍记得,红军一进村就展开宣传、发展党员,并且发动群众斗土豪劣绅,给贫苦老百姓谋利益。

在武义县白洋街道王村,我们遇到74岁的村民程裕堂。他的长辈程广福当年为浙武红军游击队成立提供了场所。因为相信红军为穷人做主,在巅峰时期,武义宣平两地的红军达到5000多人,许多村民主动为红军送菜送粮、传递消息。仅王村一个村,就有33人参加红军。

历史学家吴晗在回忆录中这样形容金萧支队第八大队:“第八大队成立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武装斗争,一步步有计划地展开,得到了人民衷心的拥护。”义乌上溪下宅村党支部党员金德田参加第八大队后,1943年在鞋塘围歼伪军的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战士们将他送到了村民金苟家中养伤。敌人四处打探最后找到金苟家。金苟得到消息,将金德田通过秘密通道送往后山躲避,自己却被伪军抓走,严刑拷打下,仍只字不提金德田的下落。

在永康市舟山镇方山口村,军民同心互助的故事代代相传。红军伪装成村民,边打探消息边帮忙干农活;村民想尽办法,给红军传递消息。红三团纪念馆首任讲解员徐云楼的爷爷常常为红军送饭送信,后来为革命事业牺牲。

在浦江县王店村山垄王店自然村,王伟光娓娓道来,他的祖辈、父辈都参加了革命,小时候经常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首任中共浦江县委书记蒋忠以教书名义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我爸爸就是当时年纪最小的学生。这个只有14户人家的小村庄,有14名村民加入先锋队。”

在山垄王店,村民们自发巡逻、放哨,通过板鼓、胡琴等民间乐器传递消息。发现险情,哨兵就会敲打板鼓,普通情况敲七声,遇上紧急情况需要撤离时就连续敲击,情报解除了就拉响胡琴……

我们想象着当年的场景,思绪良多——正是靠着这样的信任、信念、信仰,党的队伍不断壮大,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信仰之光映征程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金华为什么能孕育《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译本,涌现众多英雄人物,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重温党史,我们不难找到一个答案:坚定信仰,勇担使命。

革命年代,信仰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和平时期,信仰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沿着这条信仰之路接续奋斗,才能从贫弱走向富强,进而迈向复兴,亿万中国人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畈田蒋村联村干部陈羿帆在向记者讲述艾青生平 胡赣昌 摄

(滑动查看更多↓)

铭刻

在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下寮自然村的六支队纪念广场上, 6米高的英雄纪念雕塑下,摆满鲜花。我们看到一张卡片,上面手绘了一面五星红旗,写着:“你们保护祖国,我们要谢谢您。”“这是小学生写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周玳媚拂去卡片上的灰尘。在“六支队战士”的雕塑前,我们看到28位老战士的脚印,名曰“光辉足迹”。

说起俞溪头村的革命历史,村民周灵芝如数家珍。她说,革命先烈为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种”进了村民的心里。大家都能说上一段“红”故事,大家都愿意当义工,因此义务讲解员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谁把人民担在肩上,人民就把谁放进心里。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不屈的脊梁,那些为了如今的山河锦绣,在炮火中淬炼信仰的人。

义乌市上溪镇下宅村的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成立旧址不在了,这一直是村党支部书记金德军心中的遗憾。最近,他正积极寻找与第八大队相关的资料及物件,他说:“希望建一个陈列馆,让人们铭记这支地方抗日队伍的传奇故事。”

在武义县白洋街道王村,建起浙武红军与挺进师纪念馆。在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有“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粟裕将军纪念铜像。在当年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土地上,人们用最直白的方式铭刻英雄壮举。在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眼中,它们是一个个红色地标,也是一个个精神坐标,穿越时空,静默无语,却把信仰的旗帜舒展在一片片心田深处。

在艾青的故乡畈田蒋村,人们没有忘记诗人,因为他的诗在硝烟烽火中传播着时代精神,饱含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高耸的牌楼见证村民对诗人的铭记,家家户户的窗栏都镂刻着“艾青故里 诗人家乡”字样,表达他们的自豪。“我们村谁不会念几句艾青的诗呢?我最喜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村妇联主席蒋卫平最喜欢的《我爱这土地》,镌刻在艾青大道上,在艾青故居对面的“大地之爱”党性教育基地里,它也被印在了醒目位置。

在金义新区孝顺镇低田工业园区的航慈桥畔,麦磨滩遗址公园正在改造提升。1930年7月,浙西十三县党的负责人会议(史称麦磨滩会议)在此处召开。自2015年开始,低田工业园区区域党委书记张金洪便和弟弟张金陆组建团队,追寻麦磨滩会议的历史足迹,他们查找相关党史,寻访先烈后人,挖掘麦磨滩会议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2017年,麦磨滩遗址公园和麦磨滩会议史料展陈馆开放,迄今已接待参观游学5.8万人次,成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麦磨滩会议史料展陈馆,张金洪说:“到会的有13位县党的负责人,我们只找到其中7位,仍有6位参会人员不知道姓名,我们会继续寻找。”

婺城区八咏楼社区的红军巷成了红色教育场所 阮锋 摄

赓续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进。繁荣发展年代,坚持信仰不再需要面对生和死的抉择,但赓续精神血脉须经受复杂的挑战。

笃守传承是赓续。

2020年,冯雪峰故居接待了5万多名游客。这里的管理员和讲解员,是冯雪峰的侄子冯潮忠。他今年69岁,党龄26年,在冯雪峰故居为参观者讲解了35年。“信仰是什么?对我来说,就是牢记党员身份,做好冯雪峰故居的守护者。”如今,冯潮忠的女儿冯秀花接替父亲的工作,她也是一名党员。

清明时节,我们来到位于义乌赤岸镇神坛村的冯雪峰陵墓前,正好遇到冯雪峰孙子冯烈携妻子来扫墓。“祖父弥留之际,没有留下遗嘱,只有一个希望,希望自己能回到党的队伍里来。”冯烈说,“我的祖父一生历经坎坷,但他始终相信历史会证明他对党的忠诚。信仰不是抽象的。祖父那一代革命者,信仰就是坚守气节,坚持初心。作为后人,我们正直做人做事,就是对祖父精神的传承。”

攻坚克难是赓续。

94年前,严汝清在村里建起兰溪第一个村级党支部。今天,在他的家乡聚凤严村(现属兰溪市上华街道黄家村),红色纪念馆已顺利落成,它既是一处党史教育基地,又和村里的党建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串成一条红色文化旅游线。黄家村党支部书记严建红告诉我们,2019年,为修建红色革命纪念馆,党员干部带头发动,村民乡贤积极响应,一个月就筹得55万元。令严建红自豪的是,支部里35周岁以下年轻党员占比约三成,他们有想法、敢创新、干劲足。“先烈的精神是一笔宝贵遗产,它激励着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今年,我们要对严汝清等革命先辈的资料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并广泛宣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不忘初心是赓续。

90后党员金赛勇是义乌市上溪镇下宅村村委委员,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的他,去年回家乡当了一名“村官”。“想想我们祖辈,英勇善战、保家卫国,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要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金赛勇说,他正在整理有关下宅村和金萧支队第八大队的红色故事,准备开设党课。

婺城区八咏楼社区是金华地区第一个中共地方党组织诞生地,社区党委是金华市五星基层党组织。

76岁的周忠灿是八咏楼社区胜利街党支部书记,有56年党龄。他说,社区党委下设8个支部,在册党员217人,其中60岁以上党员130多人。党员们都很热心公益事业和支部的事务。他们在疫情发生时守卡口,复工复产后,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继续发光发热。

李明福的党龄有65年,两次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三次被评为金华市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后的李明福当起八咏楼社区的楼道小组长,投身公益事业,牵头对楼道进行整修改造,为居民提供便利。他说:“只要用得到我的地方,我都愿意出一份力。”

前行

信仰是什么?百年党史浩浩荡荡,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着力点不尽相同,奋进是唯一的方向。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今天的共产党人,更需把信仰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奋进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自2015年5月成立以来,低田工业园区区域党委现已拥有22个支部,120名党员,覆盖园区内50多家企业。“我们充分利用区域党建联动和现有的红色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现在各支部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张金洪说。在去年复工复产初期,低田工业园区区域党委除了组织各企业支部的党员志愿者轮流值班、协同抗疫,还积极探索“共享员工”模式,做到防疫生产两不误。此外,推动园区各支部加强对老党员、老干部、困难职工及其家属的关爱和帮扶,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日常公益活动。

2017年,义乌城西街道与义乌陆港集团,以党建为引领,政企结对共建望道信仰线。如今,沿着这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可以在分水塘追寻红色文化,在望道故居品味“真理的味道”,在何斯路看乡村振兴的样板,在七一村体验“义新欧”专列之旅……它串联起当地红色文化、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等特色元素和丰硕成果,不仅给沿途村庄带来了交通便利、景观提升,也带来了喜人的游客量。

分水塘村党支部书记陈仕杰介绍,如今村里日均迎来1000多名游客,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80万元。在分水塘村村口,在“坚守信仰 不忘初心”的旗帜下,49名党员亮出身份,村两委公开“军令状”,公示为村民更好的生活而奋斗的各项工作清单。带领全村争创五星级和美乡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是这个五星级党组织的新目标之一。

奋进要夯实发展基础,鼓足干劲,真抓实干。

距分水塘30公里的神坛村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我们在村里看到,由义乌市赤岸镇和城投集团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冯雪峰故里相关工程已接近尾声。“信仰就是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神坛村党支部书记成新友介绍,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该村已完成整体提升。今年7月1日前后,这里将开放更多景观,村民和参观者可以在这里体验长征精神,接受信仰教育,感受红色文化。

在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村民编起了顺口溜:俞溪头是个好地方,有了新班子,带来新气象;说话很和气,遇事多商量;雄赳赳,气昂昂,誓把村庄变模样。在这里,村干部带头干,党员齐心干,村文化礼堂建设、翠屏山森林公园施工……一个个民生项目动起来。村党支部副书记周玳媚说,村两委班子要打造好红色旅游基地,建设一个更好更美的乡村。

奋进要聚焦补短板、拉长板,攻坚争先。

2018年以来,永康市舟山镇方山口村开启红色旅游发展计划,推出“穿红军衣、听红军事、走红军路、吃红军饭”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体验。“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零’逐年递增,去年超过3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徐天程说,当地特产方山柿的滞销难题得到解决,村民的种植信心得到提振。“今年想把游客留下来,住上一晚,最好来了还想来。”

畈田蒋村党支部书记蒋俊森,带领该村党员建立“畈田蒋村红色网格”,92名党员联系全村786户农户,不仅带头搞乡村治理,也带头在这片诗意的土地上创作发展新歌。如今的畈田蒋村道路硬化、电灯亮化、村庄洁化、通信网络化……旧村改造日新月异,新村建设如火如荼,村后的艾青诗歌文化园已具雏形。依托双尖山地缘优势,发挥艾青名人效应,这里发出了艾青故里文旅共建邀请。

又是人间四月天。像一百年前陈望道揣着译本手稿离开时那样,分水塘的映山红开得正艳,点缀在山间,一团团如火似血,又如同那燎原的星火。现在的分水塘已经是全国红色宣言瞻仰圣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文化名村。蹲点采访时,我们看到了市区东苑小学的研学中队、义乌工商学院拍摄思政课的师生团队、杭州几个自驾游三口之家,更多的是一个个说着义乌方言的大家庭……络绎不绝的人们,在青山绿水中,品着“真理的味道”,追寻着因望道先生而点亮的信仰之路,续写更多信仰的故事。

小布短评

信仰的力量最磅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出一大步。恰如鲁迅先生所赞:“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什么‘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望道这次埋头苦干,对中国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被问起救国途径时,李大钊推荐它,“大道就在其中”。接受斯诺采访时,毛泽东说,“这是对我一生影响特别大的三本书之一,我看了不下100遍,每一次遇到问题就去翻阅。”

革命人永远年轻。钱兆鹏、邵李青、吴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加入党组织、进行暴动的金华人,年龄普遍在二三十岁。他们是读着《共产党宣言》挺身而出的人。他们,开启了“觉醒年代”,为历史按下了快进键。

心中有信仰,行动有指针。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走出漫漫黑夜的航标灯。“生生死死何稀罕,沧海也有变桑田”,这是浙武红军领导人邵李青就义之前写给妻子的绝命诗。这样视死如归、信仰坚定的革命烈士,金华有一大批。粟裕将军回忆起浙西南游击经历时说,困难时有的小分队挖田鼠窝找粮食充饥,但他们掩埋好战友的遗体,包扎好伤口,整理好组织,继续战斗。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什么挺进师面对数量超过自己几十倍的敌人,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发展壮大了?粟裕将军说,最危险的地方也最安全。“水帮船,船帮水”,在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94岁的陈水奎老人至今还记得共产党做父亲思想工作时说的话。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密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需要艰苦磨合的过程。回望奋斗路,从“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到“农村包围城市”到“发展就是硬道理”,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始终不渝坚守信仰的历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是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我们的信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信仰的力量最磅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赓续精神血脉,坚持不懈奋斗,就是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和缅怀。

原标题:《我们的学史笔记•信仰篇|​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