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先进典型】生命进入倒计时,他仍在病床上签发文书 ——追记临澧县人民法院新安人民法庭原庭长谭碧涛

2021-04-14 15: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谁都不会忘记,你在住院期间,拖着疲惫的身躯,进行的最后一次审判;谁又能够忘记,你在湘雅医院,用颤抖的双手,签发的最后一个案件……”。

文字,压缩着作者长长的思念。这是临澧县人民法院“业余诗人”谢建洲为纪念因病离世的临澧县人民法院新安人民法庭原庭长谭碧涛而创作的抒情长诗《人间,你曾经来过》中的两段。

“回想起谭碧涛的点点滴滴,他执着的坚守、无私的奉献时刻感动着我。”谈及这首诗的创作,谢建洲声音哽咽。诗歌经过微信平台传播后,众人纷纷借留言表达对生命逝去的惋惜、对谭碧涛的哀悼和敬意。

谭碧涛离开人世已经1年7个月了,但亲人和同事们对他忘我工作、倾情为民的记忆仍历历在目。

“上午输完液,下午 就‘溜’回法庭完成了人生最后的三次案件审理”

2019年8月19日,星期一。

“身体有点不舒服,我想请个公休假,去医院看看。”安排好法庭的各项工作,谭碧涛开车来到了法院政治部。“搞个全面检查、多多休息”,他很快办好了7天的公休假手续。

刚走出县法院大楼,谭碧涛就给法庭法官助理汪晨打电话,特意叮嘱到:“这周的3个庭是早就安排好的,又都是外地当事人,一定得开,不能改期。”

这是谭碧涛最后一次出现在县法院大楼。原以为7天的假期,岂料转身竟是他生命的倒计时。

谁也没告诉,谁也没打扰,谭碧涛悄悄住进了县城一家医院。在医院,谭碧涛的“忙碌”让医生护士感动不已。

“上午输完液,下午就不见了人。”医院医生回忆说,起初,医护人员还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是不是来治病的,后来才知道他是个法官,是“溜”回法庭上班了。

8月21日下午,输完液,谭碧涛开车径直回到新安法庭,开庭审理一件合同纠纷案件。尽管天气异常闷热,他却不敢打开空调。当时审判庭内温度高达40多度,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汗流浃背的原告代理律师李安不知其中缘由,请求开启了空调。他哪里知道,谭碧涛是从病床上爬起来,带病坚持开庭的。遇凉风一吹,谭碧涛就不停地打喷嚏,咳得说不出话来。李安见状,连忙请求关掉了空调,直至把庭开完。

就这样,谭碧涛一边住院一边工作,完成了3个案件的审理。可辛勤的忙碌并没有感动上苍,凶险的病魔却无情吞噬着他的身体。持续一周时间后,谭碧涛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日趋严重,县城医院医生建议他转入长沙湘雅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两天后,诊断结果出来——肺癌晚期四期,已经骨髓转移、淋巴转移、胸腔和肋骨转移、并怀疑脑转移。院方遗憾表示:无奈病情太重,已经无力回天了。

20天后的9月7日,积劳成疾的谭碧涛医治无效,在亲友们的声声呼唤中,永远闭上了眼睛,生命定格在50岁。

噩耗传来,曾经一起工作、生活过的同事、好友,无不为他的离世而伤心、悲痛、流泪……肖斌是临澧县人民法院退休干部,曾任法院副院长。那天晚上,他和很多同事一样彻夜未眠,心里压抑着难受。他母亲生病住院期间,碰巧和谭碧涛同住一个病房。“当时他一再交代,不要把他住院的事说出去,千万别给领导和同事添麻烦,下周就回去上班了。”

“怎么可能,10多天前他还开庭了的”、“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和谭碧涛认识、打过交道的几乎每个人都不肯相信,那么好的一个人、那么努力工作的一个人,就这样匆匆地离开了。

“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现在只要一闭上眼睛,我满脑子都是谭庭长忙碌的身影。”回忆与谭碧涛一起工作生活的往事,临澧县人民法院新安法庭副庭长陈惠铭忍不住揉着眼睛。

“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白加黑’、‘五加二’是常态。”在新安法庭同事们的眼里,谭碧涛把法庭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家。他每天吃住在法庭,白天开庭,晚上写文书。“半夜转钟后如有办公室亮着灯,那一定是谭庭长的。”新安法庭法官助理张代熊说。

“每次见到他,他都很忙。”李德贵是新安司法所所长。每一次去谭碧涛的办公室,李德贵总能见到桌子、椅子上到处堆放着案卷,总能看见桌面上的一份开庭排期表和一份结案登记簿。“今年8月,我曾与谭庭长约定,公休假时一起外出旅游,看看港珠澳大桥,谁料他竟重病不起。”谈起此事,李德贵伤心不已。

“这几年就没见谭庭长休息过,他把工作当成了他的全部。”法庭的同事们都说。自在法院工作以来,谭碧涛共办理案件2000余起,年结案数均在180件以上,多次被评为办案能手。

为提升办案水平,他始终保持着勤于学习的习惯,他的床前、办公桌上摆得最多的是各种专业书、法律工具书,无论是同事,还是同行,只要遇到这方面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谭庭长”。工作中,他主动挑起重担,把急案、难案留给自己,利用双休日加班加点;“主审法官负责制”改革中,他探索推行新型审判运行模式,为司法体制改革尽心尽力,做出积极贡献。调解工作中,他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他的案件调撤率达60%以上,所办案件无一错案和上访缠诉。

担当的背后是超常的付出。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由于长年累月加班加点工作,积劳成疾,谭碧涛就开始持续不断的咳嗽,导致身体极度疲乏,但他仍然坚持上班。后来咳嗽越来越厉害,迫不得已,他选择在6月的一个周末,到县城医院作了一次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肺部感染,并建议他住院观察或去上级医院做个详细检查。考虑到当时实在抽不开身,谭碧涛以“手上事多,待忙完这一阵子了再去”为由,让医生给他开了中药。此后,他边上班边服药,一拖就是近三个月。

转眼到了8月,在病疼的折磨下,谭碧涛日渐消瘦,脸色发黑,眼眶凹陷,法庭同事和家人都劝他住院治疗。实在撑不下去了,他才向单位请了一周的公休假。

“从5月份开始,同事们都知道谭庭长身体不太好,但没人知道他病得这么重。如果他能够把工作放一放,好好看看病,也不至于这么早早地去世。”回忆起往事,张代熊不禁流下了眼泪。视工作为使命的谭碧涛顾及到了庭里的工作,但唯独没有顾及到他自己的身体。

即便躺在病床上,谭碧涛放不下的还是工作。就在离世的前几天,他还强忍疼痛,在病床上签发了几份文书。

“办案像黑脸包公,对群众像对待父母”

谭碧涛匆匆地走了,他无悔的法院生涯,给身边人留下了满满的温暖回忆,也赢得了身边人心底无限的敬重。

1995年,谭碧涛从临澧县司法局一名公办律师调入县法院工作。24年来,从佘市桥法庭到四新岗法庭,从合口法庭再到新安法庭,谭碧涛长期工作在基层法庭,奔波于调判工作第一线。24年来,他对群众像对待父母,同事们已记不清有多少孩子从他那里看到父母重归于好,有多少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从他手中拿到了“血汗钱”;又有多少当事人多年的积怨在他那里得到平息。

在妻子郭辉心中,谭碧涛淡泊名利、公正廉洁。郭辉是湖南益阳人,曾在益阳一家企业工作,后咬牙办理了停职手续,来到临澧照顾全家老小。由于一家人的生活支出全靠谭碧涛的工资收入,所以家里的日子一直捉襟见肘。尽管生活拮据,但他从不向组织叫苦,从不向群众伸手。“这些年你跟着我从益阳来到临澧,照顾一家老小,生活清苦,我又长年守在乡镇法庭,感觉最对不住的人就是你啊!”想起丈夫曾多次对自己说的这段话,郭辉的泪水一次次地涌出来。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生活。”是谭碧涛从事法院工作时立下的规矩。24年来,他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信念。“在临澧县法院,谭碧涛是有名的‘黑脸包公’,是典型的‘油盐不进’,有的当事人想方设法拉拢他,有的找领导过问,有的用金钱诱惑,他都一律回绝!”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罗建军赞许地说。24年来,他所办理的案件,无一起违法、违纪,无一例上访。去年,在审理一起借款纠纷案时,被告挖空心思托关系,找来同学、老领导出面说情。面对各种人际关系,谭碧涛坚决秉公办案。最终,被告迫于法律威严,主动还清了借款。事后原告刘老板专程来到他办公室,掏出一个大红包放在办公桌上,感激地说:“您帮我打赢了官司,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收下。”谭碧涛却严肃地告诉他:“我不会收你的钱,秉公办案、公正为民本来就是法官的天职,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从此,刘老板对谭碧涛钦佩有加,二人成了经常保持电话联系的好朋友。

“得知谭庭长离世的噩耗,他曾经的同事、在外的朋友、接受过帮助的当事人纷纷从外地赶回来,参加他的追悼会。”刘老板说,谭碧涛用他的执着、勤奋和公正,收获了大家的信任和尊敬。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短短50年的生命,24年的法院工作经历,谭碧涛用忠诚、廉洁、敬业、奉献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谭碧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法院人的铮铮誓言,用执著的追求书写了人生最华丽的篇章。他给临澧法院人树立了‘忠诚履职、坚韧不拔、甘于奉献、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也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奋力展现新作为!”临澧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丞评价说。

出品 | 常德中院

欢迎关注本院微信公众号订阅查看

原标题:《【先进典型】生命进入倒计时,他仍在病床上签发文书 ——追记临澧县人民法院新安人民法庭原庭长谭碧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