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红色记忆丨难忘岁月 青春印记

2021-04-14 12: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点蓝色字关注“兵纷女声”

▲1964年,农二师三十四团的上海支青兴高采烈地看信。据本报资料库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6周年。66年来,新疆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新疆、兵团,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作出积极贡献的建设者,支边青年无疑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内地来到这里的支边青年,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边疆。这一来,就是一辈子,他们把根扎在了边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响应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不断有转业官兵与来自河南、湖北、湖南、山东、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青年,一起来到新疆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历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疆这片有着充足阳光的辽阔土地,生产水平仍很落后,居住条件相当简陋。兵团组建之初,便被赋予“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任务,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快速建设发展,需要大量人力。

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引起极大反响。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新疆拍摄了纪录片《军垦战歌》,这是第一部反映兵团屯垦戍边的纪实性新闻纪录片。影片在全国主要城市上映后引起了全国“新疆热”,特别是片中的插曲《边疆处处赛江南》,打动了很多热血青年的心,上海、天津的青年纷纷报名奔赴边疆。

196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大中学生受到鼓舞,城乡沸腾起来。一时间,京津沪及各大中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挤满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送行的亲朋好友。锣鼓喧天,慷慨激昂,气势如潮。

穿上黄军装,踏上西去的列车,1963至1966年,上海掀起知识青年赴疆高潮,每年都有大规模的知识青年赴疆,共有近9.7万名上海支青来到兵团。

与此同时,河南支青陆续来到兵团。1956年,约5.6万名河南青年赴兵团。1965年,新疆又接收安置了数万名河南支边青年及家属。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除上海、河南以外,北京、天津、湖南等多个省市的女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兵团建设。

支青群体为边疆建设作出贡献时光流逝,支青岁月,至今仍一幕幕在很多人眼前掠过。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苦中有乐,它磨炼了意志,给了很多人精神上的财富,支青为新疆、兵团快速发展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1965年夏,支青孙道平和400多名江苏省镇江市青年来到阿克苏红旗坡农场支边。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他们用青春的汗水耕耘着长满骆驼刺的土地,用坎土曼开水渠,种上冬麦、防护林。刚开始劳动时,坎土曼不听使唤,干一天累得全身发痛,吃不下饭。天山积雪融化下来的水在戈壁滩上横冲直撞,他们跳进刺骨的雪水中,筑起一道道坝子。辛勤的劳动有了收获,一年后荒芜的戈壁变成了农田。

▲2017年6月7日,曾在十师工作过的50余名天津支青来到了阔别多年的十师一八八团一连。他们故地重游,重返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连队,寻找昔日的足迹。据本报资料库

在八师居民张小娇的记忆里,父母经历的那段支青时光,艰苦而荣耀。1960年,唱着《咱们新疆好地方》歌曲,张小娇的父母从“鱼米之乡”湖北不远千里来到新疆,第一站是奎屯。

那时的奎屯市还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在船上长大的张小娇的母亲看着漫天的黄沙,哭了。抹去泪水,支青们把行李搬进地窝子,开始了支边生活。

盖房子,要打土块,一个土块就有2公斤多重。那时,他们每人每天的任务是1000块,而且是利用休息的时间来完成。每天早晨天刚亮,他们就要起来去挖当天打土块用的土,然后一起去打红柳、割苇子,扎成盖房用的红柳把子、苇把子。一天下来已是满手血泡,累得连饭都吃不下去。坐在地窝子里,看着自己因疼痛而发抖的双手,张小娇的母亲犹豫了,想回湖北老家。当她想起当时报名支边时表的决心,想起家乡的领导、亲人欢送时说的话,最终什么也没说,用缝衣针把手上的血泡、水泡挑烂,吃了几口饭,又去打土块了。几十年一晃而过,如今的奎屯市美丽富足,饱含着广大支青不畏艰难困苦的拼搏奉献。

开发建设边疆,女支青尤其值得称赞。从全国各地进疆的女支青,不仅以柔情抚慰了军垦战士的心灵,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更给了他们长期建设新疆的动力,女支青成为维护新疆稳定、促进发展的生力军,创造了新疆历史上一系列“第一”。

支青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支青群体与祖国同命运,为祖国、为边疆承担起了一代人的责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支青将成为过去,但支青的历史永存。(兵团日报记者 兰玲玲 整理)

▌本文来源:兵团日报

原标题:《百年红色记忆丨难忘岁月 青春印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