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寻历史的足迹 |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优秀作品展出

2021-04-14 21: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日前,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结果揭晓,受到社会各界关注。4月14日起至5月18日,“探寻历史的足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优秀作品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开展,众多优秀作品一一展现在社会各界人士面前。

市民参观华南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优秀作品展览。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出的优秀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显风采,既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作品,也有引人瞩目的视频影像类作品,更有可读性强的社会调查类作品等。据介绍,“探寻历史的足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拍摄研学作品、设计文创产品,让社会各界认识基地、融入基地、共建基地。

大赛自2020年7月启动以来,备受社会关注,共吸引了全国各地120家单位、446支队伍,共1095人次报名参赛。参赛队伍涵盖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曾经在抗战期间迁址韶关的知名大中学校;也有来自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电视台等专业单位;此外,大赛还吸引了沈阳音乐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澳门旅游学院等省外院校纷纷积极参赛。

真知灼见、奇思妙想,尽在其中。本次大赛共征集到660个作品,经过初选,350个作品进入网络展示与投票环节。大赛组委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最终评出各类别、各组别的金、银、铜奖和最佳人气奖,并策划布置此次展览,展示大赛的社会调查类、文化创意类、视频影像类三类获奖作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研学活动中来,助推活化利用,加强宣传推广,打造研学品牌。

强手如林竞相实地调查,共同活化基地

社会调查类是参赛人数最多的一个类别。“我们希望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其他分布点的设计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华南研学’品牌的打造。”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施瑛、潘莹、许斯琳团队提交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设计回顾》。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学纪念地规划总平面图。

作品通过分析华南教育研学基地(坪石)的设计过程,从项目背景、规划定位、内容、特色以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总结,结合具体设计实践过程,归纳为文献解读空间化、遗迹保护与活化、多方参与联动化、多道融合整体化以及建设与研学同期化五个具体特征。

来自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的张羽、周磾、倪韵捷团队提交的《抗战中诞生的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作品,通过文字、图片和档案等史料发掘与梳理,从师范学院校舍建设、先师学人、教学研究、抗战文艺活动等方面,讲述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在管埠的办学历史。

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建工系虞炳烈教授设计的师范学院大礼堂。

作为社会调查类大学生组的金奖获得者,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斯潼、郑士祺、吴昊、梁志超团队通过剖析展示粤北华南教育历史渊源并结合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的规划方案及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总结华南教育历史的人文价值与乡村发展相融合的规划逻辑,提出历史文化与乡村融合发展的四大实践路径选择,发挥“文化兴村”的联动作用,活化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时代内涵,多举措、多角度助力大村振兴。

深厚文化积淀让文创作品“灵感爆棚”

历经大半个世纪沉淀下来的岭南先师文化有足够多的故事可挖掘,成为许多参赛选手进行创作的灵感源泉。

“圕”文化。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作品“‘圕’文化”便让人耳目一新。“圕”这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汉语汉字,是“图书馆”一词的缩写形式,读作tuǎn,由我国近代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于1924年发明。这一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是杜定友在战火中与图书共存亡的动人故事。作品以定友图书馆的“圕”字为蓝本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杯垫、帆布包、手账本、魔方、胶带纸等文创产品,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乐昌市文广旅体局提交的文化创意作品5件套,整套产品整体使用冷色调,给人以严肃、庄严之感,让人难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这片土地上的“烽火”记忆;整套产品图样采用极简主义的设计手法,仅通过字体的设计,在融入“中大”时期的历史记忆的同时加入简单线条,使得整个产品简洁、大方又不失雅致。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文创产品。

作者说:“不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工作族的办公室里,这套文创作品都可以占一席之地。它充分结合了传统产品的功能,又符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特点。同时,产品也可作为纪念品收藏。”

扎根研学沃土,青少年竞相传承先师火炬

位于韶关乐昌坪石、浈江大村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研学理念,通过各种方法和模式根据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了不同学段的研学课程,吸引了数以百计的中小学生以各种形式参赛。

大村海报。

来自韶关市第一中学的胡希铖、吴东升、何志勇便提交了一组名为“大村海报”的系列海报。作者告诉记者:“第一幅《培正中学》描绘的是日寇侵华时期学校被轰炸的场景,反映出当时学习环境的恶劣,师生被迫转移的画面;第二幅《中山大学》描绘的是师生们在烽火中坚持办学的情景;第三幅《岭南大学》描绘的是在粤北山区建设新学校时的情景及崭新的教学楼。”

韶关市第一中学的黄培蓓、莫佳颖则用绘画的方式重现了抗战时期,师生坚守教室,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场景。“我们的作品主题是‘薪火相传,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绘画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水彩工具以及针管勾线,以留白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师生夜晚面临敌军袭击却依然坚守课室的场景。我们希望身边的同学们都能以各种方式继承先师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组合模式获“点赞”

短视频、恢宏大气的音乐作品、高精度的美观组图……各种适合互联网传播的视觉影像类作品吸引了许多网友点赞。

《为了明天的绽放》 CD专辑。

赖元峻、曾忠、代欣等作者共同提交的童声合唱《为了明天的绽放》 CD专辑将关注点放在了是脱贫攻坚战中的教育部分。“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教育脱贫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这张专辑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为载体,通过两地互动教学,专辑录音录制,专辑发布,现场演绎等多维度,展现音乐教育帮扶开展过程,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将教育扶贫落到实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倪俊明等作者制作的短视频“烽火中的广东省立图书馆”,以纪实影像和图片动画相结合的形式,对广东省立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前身)在1941-1945年间的烽火历史加以展示。视频开篇先交代广东省立图书馆战时复办的时代背景,再以省馆迁移粤北时间线索和工作概况与事迹逐渐展开。

“烽火中的广东省立图书馆”视频画面

据作者介绍,视频包括拍摄寻访省馆粤北馆址和历史遗迹(曲江、连县),采访当年馆员亲属(杜定友外孙女,张世泰和冯爱琼女儿)及韶关当地专家(韶关图书馆地方文献室苗仪,广东“三师”专业志愿者何昆亮)解读有关文献(杜定友自传、油印馆刊、馆讯、剪报)老照片和历史影像等,充分展示抗战时期广东图书馆事业的艰辛历程,以及战时图书馆人为守护典籍和传承文化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原标题:《探寻历史的足迹 |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优秀作品展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