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题策划丨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心怀敬意,仰望崇高

2021-04-15 1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李娟 等 军嫂微平台 收录于话题#雷锋精神8#军人29#军嫂102

《军嫂》杂志为您讲述温暖故事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营区内的雷锋塑像

雷锋,一个响亮的名字。雷锋精神,如三月春风温暖着每一个人。

2021年第3期《军嫂》刊发《千万个雷锋在成长》专题报道,对我们来说,策划、采编过程既是一次深入学习,又是一次心灵洗礼和精神升华。编辑部话雷锋,文字无论长短深浅,感悟都发乎真情,饱含着对雷锋的深深敬意。愿人人践行雷锋精神——躬行平常,力为小事,让雷锋精神永驻。

“零 距 离”

李娟

2020年12月,我有幸参观了“雷锋精神的发源地”——辽宁抚顺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至今3个月过去了,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时时浮现在脑海中。12月17日,我和执行总编山风、同事荣城有幸代表杂志社,赴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雷锋小学,为本社发起捐资助学的11名孩子的家庭捐赠电脑(详见本刊2020年第12期《学雷锋 暖童心》)。恰逢12月18日是雷锋同志诞辰80周年纪念日,我们受邀参加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举行的系列纪念活动。

2020年12月,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新建“军史长廊”一景

17日下午,我们乘坐高铁从北京出发一路北上,向着心中的雷锋奔去。当晚抵达抚顺后,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因为离雷锋越来越近了。

18日一早,我们步入部队营区,随处可见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雷锋像,瞬间肃然起敬。

来到雷锋班,第二十七任班长牟振华告诉我们,新兵分到班的头天晚上,都要睡在雷锋老班长的上铺。这时,他是全世界离雷锋最近的人……听到这些,我心起涟漪,眼角不禁泛起泪花,有羡慕,有感动,更有对雷锋的怀念,他牺牲时才22岁啊!亲爱的雷锋,你没有离开我们,我们永远跟着你的脚步前行。

雷锋班里的“雷锋铺”(下)

当晚部队活动结束后,我们搭乘一同参会的雷锋小学校长王端文的车来到清原县城。雷锋小学坐落在北三家镇,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直接援建并资助的第一所学校。

第二天,在副校长陶凤伟的陪同指引下,我们带着从北京运来的11台电脑,依次走访11个家庭。每到一家,荣城负责安装,并教会孩子们使用。我们留下每家的联系方式,以便后续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11个家庭的热情、11名孩子的纯朴,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除一个女孩面对生人太过腼腆外,其余孩子都给我们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个个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和自豪。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走进她家时,她正坐在炕角写作业,旁边半面墙贴满了她的奖状。问她长大了想干什么,她脱口而出:“当军人。”问她为什么想当军人,她又脱口而出:“要像雷锋叔叔那样,做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那一刻我们感到,雷锋精神真的在这些孩子心中扎了根。

20日,向总编彭清雯汇报了走访的情况后,她嘱咐我们将此行拍摄照片整理好,每家选一两张在县城扩印后送给孩子们留念。当天下午,在办理此事的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件事,再次让我感受到雷锋精神无处不在。

在街上找寻图片扩印店时,我突然想上厕所。问过多家酒店、银行,都说没有公共厕所。正为难时,看见马路边的路灯杆上有“WC”指示牌,眼前一亮。顺着箭头指示的方向看去,一座建筑上悬挂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为人民服务。再细看门前悬挂的牌子,一边是“中国共产党清原满族自治县委员会”,另一边是“清原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真不敢相信,公共厕所会在这里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往里走,左右瞧瞧,没有公厕的影子,便迈上台阶,推开大门,进到大厅,隔着窗问值班人员,他手指着厕所的方向。

原来真的在政府机关里!也就是说,如果有需要,这座办公楼是可以自由进入的。

山风总编感慨:啥叫为人民服务?今天真切地体会到了。

从办公楼里出来,我想把路灯杆上的“WC”指示牌拍下来,继而又发现马路对面的路灯杆上也有“WC”的指示牌,它指向的是县人大、政协办公楼。

“四套班子的大门对公众敞开。”连走南闯北见闻颇广的“老记”山风也不禁连连赞叹。

就此,我们深刻记住了清原这个地方。

此行让我收获满满。我真切感受到,不管是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在雷锋小学,在清原县,还是在全国各地,雷锋精神一直都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行为追求。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营区内一景

我与雷锋有缘

荣城

人生有巧遇,古今亦相交。

我出生于1995年12月18日。随着年龄的增长,奔波忙碌中也就淡忘了自己的生日。有幸的是,自进入《军嫂》杂志社工作后,社领导和同事们都会记得我的生日,大家一起吃蛋糕,其乐融融。

2020年12月,我随执行总编山风、同事李娟一起前往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雷峰小学,为资助的11名孩子安装电脑。其间,有幸参加了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开展的纪念雷锋诞辰80周年“传承雷锋信仰、闪耀精神之光”系列活动。

出发前一天,同事张建动问我:“你知道雷锋是哪里人、哪年生吗?”

“湖南……”我一时语塞,不好意思地问道,“是哪里人?”

“湖南望城人,生于1940年12月18日。”编辑部主任牛鹏飞抢答道。

李娟说:“巧了,小荣生日也是12月18日啊。”

12月17日,我满怀期待登上了前往抚顺的列车,抵达目的地已是深夜。冬日的抚顺寒意逼人,走下列车,眼镜片上便起了一层白雾。

第二天一早刚走入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会场,耳边就传来《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嘹亮歌声。抬眼望去,排列整齐的队伍,官兵个个精神饱满、身姿挺拔,在铿锵有力的鼓乐声中,我顿感热血沸腾。

报告会结束后,我随着与会的“当代雷锋”郭明义、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及雷锋生前战友工友、各地“雷锋学校”的师生代表们走进雷锋班,见到了传说中的雷锋铺。雷锋的床铺很整洁,“豆腐块”上摆放着他生前穿过的军装,床下是整齐的生活用品;床铺的斜对面放置的是他曾经使用过的缝纫机、节约箱和理发工具箱。还有一尊雷锋塑像——身后背着枪,手里拿着《毛泽东选集》,格外引人注目。现任雷锋班班长介绍道,这尊塑像的含义是,“枪听我的话,我听毛主席的话”。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第一次离雷锋这么近。印象中的雷锋,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此行竟然有“追星”一样的感觉,更生出对雷锋发自肺腑的崇敬!

雷锋日记中有段话让我无比认同,“有人说我是傻子,我感觉这是不对的,只要对人民有利,对国家有利,对社会有利,我愿意做这样的傻子。”20多年来,家人告诉我的“吃亏是福”一直在脑海中,而今“傻子精神”更是一种教育。

12月18日晚,大家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就餐,最后给每人一碗“雷锋面”。李娟说:“看你多幸福,虽然来不及去给你买蛋糕,但有这么多人陪你吃‘生日面’!”看着碗里的面,我心中泛起波澜,觉得自己已是部队大家庭里的一分子,也一下子明白过来,彭清雯总编做此行任务动员时,为何一定要安排我来,为何望向我的目光意味深长。

我与雷锋生于同月同日,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前行,于我更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都说雷锋精神人人在学,但必须努力行动才能学到真谛。我或许不能像雷锋那样伟大,但至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里,为需要帮助的人出一份力。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营区内主题雕塑

继续“站岗”

张建动

第一次真正“认识”雷锋,是在2011年4月。当时我到第二炮兵政治部宣传部学习新闻写作,时任宣传处处长陈寿富拿给我一本人物通讯合集,让我先学习里面的文章。

当我读到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时,被深深吸引住了,那有血有肉的雷锋形象在我心中活灵活现起来。

那次学习之后,我依然没有发表新闻作品。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不断摸索新闻写作的规律并付诸实践。整整两年后,我的一篇“豆腐块”才艰难问世。此后,我撰写的稿件发表得越来越多。

退伍后,我来到《军嫂》杂志社工作,继续“站岗”。在这里,彭清雯总编经常强调的一个词是“服务”,并总加上一句解释“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服务军嫂群体,服务军人家庭,服务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也加深了我对雷锋精神中无私奉献的理解。

在2021年第3期杂志内容的采编过程中,我有机会接触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优秀军人,接触到雷锋班的优秀战士,让我切实感受到雷锋精神的代代传承。学雷锋并不难,就是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笔墨书大义,肝胆写青春。每当自己畏缩不前甚至想放弃时,“服务”“无私”这些词就会像鞭策的钟声一般,在耳边“当当”响起,告诫自己坚持就是胜利,大爱奉献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雷锋生前获得奖状、证书的复制品

忘 我

朱德华

忘我学雷锋,就会心无旁骛,心静力足。

回首24年的军旅生涯,觉得自己身上被深深烙下雷锋的印记,无论是探亲休假还是临时外出,总会不由自主地去义务献血、去帮扶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而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我解甲归田,但是在部队养成的乐于助人的习惯没有丢弃。退役后的这两年,我依托一些慈善机构,资助了一些患病的贫困儿童,每当看到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因收到一份小小的礼物而绽放笑容,内心就会收获莫大的快乐。

准备加入《军嫂》大家庭,离开服役地新疆来北京前,我给楼上一位独居的退休老兵包了300个饺子,并向他辞行。我与老人是忘年交,他经常给我讲起自己参加边境作战的辉煌战绩,而我也会耐心充当听众。只要有我在一旁聆听,老人就讲得很兴奋,尽管很多故事我已听了多遍。但我觉得,陪伴或许是我为他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老人听说我将要离开新疆,热泪盈眶地拉着我的手,反复叮嘱我到新的工作环境一定要多多学习,保重身体。老人的叮嘱,让我感动。

其实,学雷锋,理应是每个人的本分,理应是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必敬之。我愿终生忘我学雷锋。

传 递

陈刚

传承半个多世纪的雷锋精神的很多精髓,依然能够清晰地在21世纪第三个10年中找到契合之处。比如,雷锋经常做好事不留名,无论是对乘坐公交车寻找儿子的大娘,还是丢失钱款车票、心急如焚的大嫂,以及冒雨艰难赶路的母女,雷锋热心相助后被询问他名字、住处、单位时,雷锋总是回答说:我叫“解放军”,家住中国。从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开启至今,无论是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还是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或者抗洪救灾的战士,以及千千万万为国家安宁、人民幸福默默奉献的人们,都被冠以“逆行者”的称号,他们同样“家住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逆行”精神将像雷锋精神一样,被永远传递。

雷锋还有个节约箱,他把捡来的破铜烂铁、废螺丝钉以及用剩下的牙膏皮等放在里边。遇到需要的时候,他就从节约箱里找出适用的东西,不用的废品就拿去卖了,换回来的钱,要么帮助战友,要么资助贫困学生,剩下的全部交公。雷锋这种勤俭节约的作风,在当今时代依然在延续、有体现。比如国家层面提倡的循环经济、垃圾分类,企业生产过程中鼓励的修旧利废、“吃干榨净”,人们日常生活中借助互联网平台将闲置物品交易使用,这些政策、措施、行为都是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充分体现。

雷锋身上具有极强传承价值的事例与精神不胜枚举。所以讲好雷锋故事、学习雷锋事迹、传承雷锋精神,着实需要我们坚持下去。

雷锋生前所用“节约箱”的复制品

小小爱心

范紫姗

作为“95后”大学生,我曾认为雷锋距离我们所处的年代很遥远,在我的身边都是普通人,缺乏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事迹。对于雷锋精神的学习和体会,总有些“距离感”。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重温雷锋事迹后,发现他所做的多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帮助赶路的老人背包袱、帮助劳动的工人推车……联想到中学时期的我,给落课的同学补习、替生病的同学值日、帮助校工浇花等,这些现在看来有些可爱的小事,何尝不是学习雷锋的一种体现呢?乐于助人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举手之劳的小事一样可敬,背后的热心最重要。

前几日有则新闻:一名外卖小哥每天送餐途中会留意路上行人,一旦发现不对劲的走失者,就会帮助他们联系警方寻找家人。两年间,他先后帮助25位走失者回家。这样的正能量让身处北京初春乍暖还寒中的我,感到阳光明媚,暖意融融。在网上浏览资讯时,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人的求助信息,也许随手转发就能提供一份帮助。“大爱”很难人人做到,但一颗小小的爱心同样温暖。

我想,雷锋精神不会淡去,不论“几零后”,都会为一份赤诚、真挚的爱心感动。

(本文刊登于2021年第3期《军嫂》杂志)

摄影:谭卫兵 李娟 荣城

原标题:《专题策划丨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心怀敬意,仰望崇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