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英模 树典型 当先进】“梁子”上,“青松”青

2021-04-15 21: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云南省临沧市,人们习惯把山脊叫做“梁子”,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的很多村落,包括乡政府,就建在“梁子”上。

乌木龙辖区有13个少数民族,有“黑衣部落”之称的俐侎人大部分就居住于此,他们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属云南省特有的族群,整个族群虽只有2.6万人,但却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文化,这让本就是多民族聚居的乌木龙更添神秘色彩。

离乡镇府不远处的路边,有一块醒目的路牌指向乌木龙人民法庭。“21年前,我第一次来到法庭,那时只有一间破旧的土木结构老房子、一部老式电话和几套磨损严重的办公桌椅。”庭长罗青松介绍着法庭的情况。“现在好了,法庭占地面积2.8亩,建筑面积近1000平米,软硬件基础设施、人员配备都很完善,如今的办公、生活条件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若非穿了制服,可能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晒得黝黑、农家汉子模样的大叔是一位人民法官。

他的法治梦,源于信仰,系于族群

罗青松生长在一个地地道道的俐侎家庭,父母虽然没有受过教育,对党的恩情却深植于心。在罗青松小的时候,母亲时常望着毛主席画像告诉他,要牢记毛主席,是他给了老百姓田地和牛羊。“在她心里,毛主席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毛主席!”母亲纯朴的认知从小就在罗青松心里播下了跟党走、感党恩的种子,也成了点燃他法治梦想的星火。

“俐侎祖孙”(图片来源于文章:《乌木龙:中国的“瓦尔登湖 ”》,作者:张伟锋)

俐侎人长期以农牧方式自给自足,独立而传统的语言、文化加上过去闭塞的交通和通信,似乎让这个本就神秘的族群与周边更加格格不入。

“当时的俐侎人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对法律也基本没什么概念,改变现状,首先应该从提升族人的法治观念开始。”随着一路求学,罗青松走出了祖祖辈辈世代居住的大山,接受的教育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学法的决心。他把父母以及村里人的期望作为背负,因此倍加珍惜读书机会,最终以考入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法学专业,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学成后,他毅然决定回到大山

1995年7月,罗青松大学毕业,当时法学毕业生可以说是到哪都不愁的“人尖子”,身边很多同学都选择往高处走,向更宽更远的地方发展,罗青松却毅然选择回到永德、回到大山里。他想走的路,从未向任何人提起。

理想,从无高低贵贱之分。

同年8月,罗青松被分配到永德县人民法院,报到后的第二天就被派往离永德县城100公里的乌木龙法庭工作。

此时的乌木龙法庭只有他一人,办公生活设施及其简陋,虽然条件艰苦,但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着。

罗青松站在“梁子”上,望着这座养育他、催促他成长的大山,踌躇满志。“那时那刻,我强烈地感觉到,这里就是梦的起点。”

“我还能在这里坚守多久?”

年青的罗青松没有想到,精神上的压力比肉身的痛苦来得更加猛烈。相比一个人的孤寂,更让他难以逾越的是迷茫。

当时法律意识普遍欠缺,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遇到矛盾纠纷常常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解决,很少走法律途径,由于各民族风俗习惯存在差异,当纠纷产生于不同民族之间时,双方往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就算走法律途径也难以调和。

“你讲的法律他们不理解不认同,讲多了甚至会产生抵触,要通过司法途径去解决很困难。”刚负责法庭工作的罗青松常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他在群众工作上屡屡碰壁。

“我开始怀疑自己还能不能坚持,要改变当时陈旧落后的观念,太难,我常常会想,难道这里就是多年求学后的归宿吗?我不知道自己一个人能在这坚守多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不止一次的想过动摇,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背负。

他说,这背负就是使命,承使命者,必先苦其心志。

褪去稚气,他坚守成“赶梁子”法官

改变观念应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是长期、缓慢的而非一蹴而就的。

罗青松开始反思,该如何做群众工作,让群众理解认同并接受法律。他想起母亲常对自己说的话,想到了党,他明白固步于法庭、靠“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靠“走”才能拉近群众关系、与群众打成一片。

自此,罗青松开始在乌木龙乡的各个“梁子”和山头上奔走,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走访群众、了解问题和就地办案上,比起紧张严肃的庭审对证,他更愿意用“唠家常”“烤火堆”的方式解决群众纠纷。

“在当地,不管哪个民族,都在内心深处对党有深深的敬仰,我只要一提起我申请入党的事,他们就觉得你很亲切,回应几乎都是‘好,入党好啊!’你再解释问题他们也很愿意听。”罗青松说。

乌木龙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语言,所以老一辈的人很少懂汉语,作为一名双语法官,罗青松除了会说俐侎语,还学了一些常用的佤语、傣语和拉祜语。“会讲少数民族语言,不仅省去了很多办案调解的麻烦,最重要的是能迅速消除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感。”一来二去,十里八乡的群众们对这个憨厚朴实的法官逐渐熟络起来,也更愿意找他解决问题。

自1996年至1999年,罗青松每年都被永德县法院党组评为优秀工作者,不仅仅因为他办理的案件纠纷,更因为他能在此坚守。

五年的坚守,本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一路的艰辛都成了他扎根基层的养分,他的梦已然在这大山里开花结果,风雨不惧。

1999年,罗青松被调回县法院,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青春渐远,初心弥坚。数年间他履任新职,却始终保持着“赶梁子”精神,担当不减。

再上“梁子”,又见“青松”

2020年12月,“赶梁子”法官再被调往乌木龙法庭担任庭长。时隔21载,乌木龙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曾经的梦结下的果实也在大山里撒下了新的种子。虽已两鬓斑白,但他的理想却依然茁壮。到任三个月,他一人承办了法庭66%的案件,还是用他“唠家常”“烤火堆”的独特方式办案,案件调撤率达94.7%。

“我首先该是以共产党员身份回来续一名基层法官的司法情怀,乡村的发展、人民的安康需要更加优质的司法保障。”

一如从前,罗青松站在“梁子”上,真就如一棵凌云青松,望着大山,目光如炬。

来源: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杨文焕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学英模 树典型 当先进】“梁子”上,“青松”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