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解放日报》聚焦温州:从“温州模式”到“温州人精神”

2021-04-16 1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4月16日,解放日报用一整版刊发《从“温州模式”到“温州人精神”》一文。全文刊登如下:

希望温州要总结经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不但成为“本土的温州”“全国的温州”,更要发展成为“世界的温州”。

——习近平

2010年3月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报道。这是世界温州人博物馆展陈的当天《解放日报》原件。世界温州人博物馆展陈的吉祥航空飞机模型。均资料照片

■记者 柳森 吴越

2021年之前,“温州模式”在《解放日报》上出现了130余次。

它第一次出现,是在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和当天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中。报道和评论介绍了温州农村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发展,展示了温州千家万户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和农村市场经济的活力。

站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端上,解放日报“信仰之路”建党百年主题报道组踏上了“温州模式”寻访之路。我们试图寻访“温州模式”的今日变化,也希望从温州人的砥砺奋进中获得新的启示。

拼图:巨幅国画作品《温州模式》和温州城市景观。

跑得出去,更跑得回来

有句俗话说得好,“广东人做生意,温州人跑生意”。

温州人有多能跑?坐落于温州市民中心、2018年揭幕的世界温州人博物馆,引导我们重新认识温州。

步入“千年潮起”,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掠过天穹——以《证道歌》名闻海内外的永嘉大师玄觉,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定居海外的华侨先驱周伫,记录海外各国山川风物社会经济的周去非……一批闯荡世界的海上先驱述说着“一片繁华海上头”的盛况。

来到“百年潮涌”,维新思潮中的各界英才、实业初兴时的工商名流、远赴海外谋生的华侨先行者,谱写了一首恢宏的强国篇章。

站在“时代潮头”,一大批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现象中涌现的风流人物、勇于闯荡善捕商机的各地温商、团结互助的各国侨领纷至沓来。

一位“00后”参观者告诉记者,她自幼就感受到父辈“走出去”的强烈愿望,敢于冒险、不怕困难的精神。当她看到温州人自唐代就首开日本值嘉岛到温州的新航线,此后又有更多温州人出海从事贸易、出使外邦,自宋代就出现了第一批侨居海外的温州人,内心依然受到巨大震撼。

而当我们走近更多如今扎根温州的本地人,更多听到的,是“走得出去,也走得回来”的故事。

陈光,1969年生,父亲最早是做油漆的,上世纪80年代初建起一家油漆工厂,属于温州市第一批私营企业,到90年代改行做锁具。那时,锁具一做出来就销往上海。事业做大后,父亲和一家位于长沙的企业联合在上海办厂,开始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02年前后,父亲加入了第一批去上海拿地、做房地产生意的行列,直到2014年回到温州。

自小跟着父亲辗转多地,几乎每个地方都住上两三年,然后又换一处,陈光将“不断适应新环境、认识新朋友”视为必备的生存能力,也将这一“人生财富”传给了儿子。

步入中年的陈光如今常住温州,每年至少出国两次,短暂居住并“吸足养分”后回国。不断汲取世界先进制造业大国的经验,利用中国本土智慧和资源对既有的方案和管理进行优化,降低造价后让新方案造福国人进而走向世界,让陈光看到“中国制造”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这种“跑得出去,也跑得回来”的新模式,是当下很多新一代温商的选择。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之一。“生在里弄里,长在民宅中”,遍布城乡的民办小企业曾在“姓资姓社”的质疑声中蓬勃发展。从家庭小作坊到股份合作企业,再到企业集团,温州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

但是,当21世纪的世界不断翻开崭新的一页,温州新一代的能人志士们,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昔日的辉煌。

现代管理“刷新”接班人

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史晋川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跟踪关注“温州模式”。

他曾总结,“温州模式”作为一种“自我扩张的秩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区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温州模式”的兴起与发展的背后逻辑是:资源禀赋—制度变迁—经济发展。“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并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在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初级的市场经济后,‘温州模式’就肯定会顺利地进入现代市场经济。”史晋川说。

事实也确实如此。从2002年到2017年这十多年间,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使“温州模式”又回归为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尤其是在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温州产业结构“代际锁定”现象一度加速,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企业资金链开始断裂,由此引发了温州民间金融风险的爆发。

实际上,民间金融风险爆发是表象,问题的实质是,在新的民间金融活动中,曾经成就温州民间经济繁荣的“人格化”交易方式,无法有效发挥其契约执行机制的作用、保证民间金融契约的顺利执行。

对此,史晋川指出,“温州模式”的发展前景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交易方式能否从“人格化”向“非人格化”转变,能否从以“地缘、血缘、亲缘”为基础向以法治为基础转变。

时至今日,“温州模式”是否已走出一番新气象?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多家企业。

在温州,金乡人以“敢吃第一口、勇为天下先”的精神著称。在金乡,创立于1983年的金乡徽章厂是一面旗帜。

很多人至今存疑,“做徽章的能有多大能耐”,但是就是这家金乡徽章厂,在退役军人陈加枢的带领下,1986年跑到上海举办产品观摩会,公开摆擂台向全国同行叫板。也是这家地方上的徽章厂,一路过关斩将,靠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和无可挑剔的履约能力,把生意做到了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多年来,陈加枢拒绝了到房地产业淘金的诱惑,把自己的“徽章梦”做到了极致。

2017年,当陈加枢的儿子陈彦弘从国外学成归来时,人们都认为,他应该跟在高管身边就近学习。这个“90后”却出现在基层车间,成为了一名低调的普通工人。

陈彦弘很快掌握了各个环节的操作技能和各种设备的维修保养,与技术人员一起啃下一根根技术“硬骨头”,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为了让电镀车间的生产达到环保要求,他对车间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更换。

如今,担任总经理的陈彦弘对金乡徽章厂未来要走的路很清晰: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精细化管理。为此,他组织管理人员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牵头拓展招才纳贤的渠道,刷新人才观和用人机制,还推出多项举措,提升员工成就感和获得感。在他的推动下,厂里不仅重新装修了员工宿舍,还实行了全员免费就餐。

2015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汤小梨践行对父亲的承诺,开始运营温州元鼎铜业有限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市场调研,她重新调整了产品定位,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完成了公司产品的转型与升级。步入元鼎铜业的办公大楼,介绍ERP管理系统、CRM客户服务端、6S管理制度的KT板十分显眼,向每一位员工传递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要温州民营企业“去人格化”很难,但在现代管理工具的协助下,受教育程度更高、视野更开阔的企业接班人们,显然已经不再纠结于是否要对企业实施“非人格化”管理。

相比父辈的“实干”,接过使命的新一辈更注重“巧干”。扎实高效地扩大品牌影响力、实实在在地带动企业员工创收增收、健康持续地促进企业发展,成为众多温州青年企业家的追求。

文化是发展手段,也是目的

在温州这片创业英才辈出的土地上,陈觉因不一定是名气最大最响的,作为“温州模式”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却当之无愧。

进入花甲之年,久居沪上的陈觉因逐步将企业交由子女打理,并于五六年前回到金乡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准备颐养天年。

回乡定居后,陈觉因漫步家园,看到乡邻生活富裕,心甚怡然,但环顾四周,总觉得似乎还少了点什么。一天,他突然悟到,这里缺少了一个金乡人可以怡然悠游其中的休闲公园。

想干就干。陈觉因看准了城东北湖心一个用作垃圾堆放场的荒岛,决定将其改建成公园。工程2013年3月开工,曾是房地产开发商的陈觉因出钱出力出主意,参与了公园从设计到绿化的所有环节。2014年10月,公园落成,垃圾岛变身为景色旖旎的迎旭岛公园。此项工程完全由陈觉因个人出资,总投资630万元。2015年,金乡启动环城河绿道工程。陈觉因再度带头捐资,并全力投入工程建设实施。

2017年以来,在陈觉因等内外乡贤的献智献力下,在金乡上上下下父老乡亲的集思广益下,西门城墙城楼、卫城文化客厅、余家大院、狮山公园提升、奖教助学基金等项目均已基本完成,乡贤前后捐资达6000多万元。

听说记者到金乡采访,陈觉因特地驱车赶来,带我们沿着环城步道漫步,讲解金乡近年来的变化。从迎旭岛、城墙城楼,到最新建成的乡贤馆,一路上邂逅的乡邻皆对我们身边这位慈眉善目的长者,投来景仰的目光,而陈觉因总是十分谦逊、低调,和蔼地点头,报以淡淡的微笑。

与陈觉因道别时已华灯初上,记者走在金乡镇鲤河中街,一不小心拐进一处古宅模样的老房子。进入后,一栋连着一栋的明清风格建筑迎面而来,仿佛一座曲径通幽的园林。中堂区域的牌匾告诉我们,这里已是金乡卫城文化客厅。一打听,才知此处前身是沈泰丰古民居,占地2000平方米,2018年由乡贤沈宝善出资修缮。经过打造的卫城文化客厅除了举办艺术活动及展览的中心区域,还设有“风”“雅”“颂”三个阅读室、“尚书”人文会客厅、“汉书”思想空间和“赋”“比”“兴”三大人文空间。

空间建成后,常有名家学者前来做客,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思想观点,而就在记者造访时段,还见十余位当地居民正使用阅读室学习、进修。其中,一位学龄儿童正在母亲的陪伴下夜读,安然专注。

温州大学温州学研究所所长洪振宁研究温州文化多年,对金乡近年来形成的“新乡贤文化”多有肯定。在他看来,退出商界后回归故里报效桑梓的“陈觉因们”,一方面领风气之先,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把自己走南闯北、历经商海沉浮后的人生体悟与文化视野带到了故乡。

“当下的温州企业、温州人,比过往任何阶段,都更意识到文化建设之于温州发展的重要意义,”洪振宁说,文化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目的,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使“创新”和“创意设计”真正成为温州下一步发展的内驱力,推动进入“十四五”发展新时期的温州续写创新史,构建新发展格局。

如今,相比“温州模式”,温州人谈论得更多的是“温州人精神”。随着时代变迁,“温州人精神”也在与时俱进,载体也已不同。如果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温州人奋力创业,不断创新,合群图强,开拓进取,因“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风貌,屡屡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或赞扬,时至今日,温州人正努力为“温州人精神”添上新的注脚,欲以新的文明风尚再领风气之先。

来源:温州发布

资料:解放日报

封面图:苏巧将 摄

原标题:《《解放日报》聚焦温州:从“温州模式”到“温州人精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