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滇地宝藏】消失的猎人

2021-04-17 20: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何处浓缩熠熠千年?

何物堪称滇地宝藏?

上期《滇地宝藏》

有没有让你落下“时代的眼泪”?

错过了超高颜值的青花瓷、葡萄杯

不要紧

点击链接

再次加入挑战

��

你是否想过

假如穿越到“采集渔猎”的年代

该学会哪些必备技能?

本期

《滇地宝藏》

一起来看

保存在云南省博物馆的

《狩猎图》

先来看看局部图

↓↓↓

《狩猎图》局部

《狩猎图》

由“捕猎”和“满载而归”

两部分组成

画的上半部分描绘了

“捕猎”的紧张气氛

猎物腹部和后腿处各中一箭

正向坡上奔逃

两名猎人手执梭镖和弩弓

还有一名"狩猎气氛组"成员

在旁边吹着牛角号助威

《狩猎图》局部

画的下半部分“满载而归”

记录了一次愉快的大丰收

七个人、五只猎犬

手提肩扛背篓装

吸一口烟斗 互相交谈着

也许是在复盘今天的战术

接下来一定要回去开庆功宴了吧

完整版如下

↓↓↓

狩猎是人类的一项古老的劳动技能

云南的少数民族

自古就有制弩狩猎的习俗

不久前

小布还给大家讲过女猎人娜四的故事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有一个小小的拉祜族村寨,它曾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目色拥波”,意为“住得远的拉祜人”。由于村寨周边有曼班一队和曼班二队,所以当地政府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正式将这个仅住有17户人家的村寨定名为“曼班三队”。

娜四曾是曼班三队

最后一位女猎人

追踪猎物、设置陷阱、拉弩射箭……

20米外的野猪

娜四十三四岁时就能一枪放倒

“以前种粮食不懂技术,收获多少全凭运气。”娜四回忆,家里种的山谷只够吃小半年,剩下的半年多,只能靠政府发救济粮或者进山打猎。打不到猎物时,只好挖野菜、采野果。一次与黑熊的正面交锋,娜四至今心有余悸。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命题

对于曾经的娜四和曼班三队来说

贫穷、闭塞、危险、饥饿

如影随形

曾经的曼班三队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直到本世纪初

云南正式启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基诺山、布朗山在内的

“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

一场跨越世纪的接力赛

悄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村民们的精神面貌

和生产生活方式

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今,娜四放下猎枪出深山

捡起茶籽上茶山

曾经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

如今已转变为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美好画面

娜四和曼班三队的变化

是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产业扶持、资金投入

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

一项项扶持政策接踵而至

一个个扶贫项目扎实落地

让民族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云南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怒族和傈僳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从进山狩猎到发展生态产业

从刀耕火种到脱贫奔小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深入人心

打开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门

火红的草果

盘活峡谷万重山

从怒江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至贡山县普拉底乡沿江一带,茂密的森林边,山涧箐沟旁,一条百里长的草果长廊,碧绿青翠,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着初到怒江游客们的眼球。

农忙时节,普拉底乡其达村村民余钰苇总会在山背后的草果地里除草、围栏、清沟。他家的10多亩山地都种着草果,还套种了黄豆、花生,一年可收入3万多元。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该州还发展林果、林药、林菌等为主的“八林经济”,盘活怒江万重山。如今,怒江州已发展110万亩草果、200万亩核桃、30万亩漆树,初步建立了以优质中药材、木本油料、特色经作、特色畜禽、高山杂粮5大特色产业为主的生态多样性产业发展格局。

金黄的蜂蜜

为村民带来甜蜜新生活

普洱西盟县佤族占总人口的70.67%,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截至2021年1月,该县中蜂养殖基地养殖中华蜂3000多群,带动全县养殖中华蜂7万群,覆盖建档立卡户9259户3.11万人,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2018年,西盟被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践行生态优先

矢志绿色发展

极目彩云之南

绿色正成为云南最鲜明的底色

万物生长

万物和谐

从狩猎、从索取

到主动保护、科学保护

云南像保护眼睛一样

保护生态环境

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

“极小种群”拯救保护行动

极小种群物种,是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和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及个体数量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

椴树科 滇桐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通过不懈努力,云南省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大幅度增长,极小种群植物濒危趋势得以缓解。截至目前,已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成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滇桐、云南金钱槭等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种子方舟”领跑生物多样性保护

昆明北郊元宝山山顶茂密的树林里,隐着一座低调而神的“国之重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被称为我国野生生物的“诺亚方舟”。因保存量居亚洲第一,该“种子方舟”与英国“千年种子库”、挪威“斯瓦尔巴全球种质库”等一道,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跑者。

种子

是植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

是植物繁衍之源

也是一国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外景

作为我国唯一以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为主的设施,截至2020年12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植物种子10601种85046份,占我国种子植物物种数的36%;植物离体培养材料2093种24100份,动物种质资源2203种60262份,微生物菌株2280种22800份。

搭建平台 预防“人象冲突”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亚洲象保护项目中,科研人员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亚洲象生态保护搭建从终端、边缘到云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将雨林中的红外相机、摄像头、无人机等采集设备编织成一张数据网,实现全天候实时采集图像及影像数据,并通过手机APP、短信和广播等方式迅速预警,预防人象冲突的发生。

滇金丝猴保护新模式

老君山是滇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为更有效地推进滇金丝猴保护工作,丽江政府制定了“一群猴子+一片森林+一个社区+一支队伍”的“四个一”保护策略。

老君山附近村庄的许多巡护员,曾经以伐木捕猎为生,现在他们放下猎枪钢锯,成为滇金丝猴和这片森林的守护者。

公众参与管护绿孔雀栖息地

针对分布于保护区外的绿孔雀,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保护地外栖息地管护模式,建立多处保护小区,发动周边社区群众共管共护。

几年来,元江中上游的大部分绿孔雀栖息地得到抢救性保护,普遍确定了栖息地边界范围,建立了巡护制度,村民提高了保护意识,主动放弃了到林间狩猎、采集野菜等活动,减少人对栖息地惊扰。

今年10月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COP15)将在云南昆明举行

届时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和保护成果将向世界呈现

绿水青山掩映下

彩云之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的大美格局

轮廓尽显

资料:云南省博物馆

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网客户端、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微信公众号

统筹:刘晓颖

策划:沐旭

制图:余思婷

原标题:《【滇地宝藏】消失的猎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