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史故事100讲》:改革开放篇(十七)

2021-04-17 23: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开栏的话

为树立正确党史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白城中院转载《党史故事100讲》,以党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精彩故事为主干,带您重温中国共产党非凡的百年建党历程和辉煌成就。今天推出《党史故事100讲:社会主义发展篇》。

第十七节 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一个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及其结构,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它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经济制度,并决定着社会根本性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内在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五十多年的经济建设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现阶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是总体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层次比较多。与这些社会化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从我国实际出发,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及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

4.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形成,而且还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是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它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由此,才能使各种经济形式在不同层次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已初步确立,但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进一步完善。

(一)公有制经济

1.国有经济比重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国有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中占有最大比重,所以国有经济的地位备受关注。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历来看,国有经济比重的降低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个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直至降到一个合适的水平。

(1)过去对社会主义有不正确的理解,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不切实际的认识,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至文革结束前的1975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在工业总产值中,国家所有制占83.2%,集体所有制占16.8%,非公有制基本消失。因此,过去国有经济比重过高,而现在还在向正常回归。

(2)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十五大所确定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进程将继续进行下去,国有经济势必会从一些企业和行业有序退出。原来,全国的国有企业有十几万个,现在,中央一级的国有企业已由2003年的196家减少到157家,下一轮整合方案,目标是2010年将央企调整到30至50家。

(3)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比改革开放前要高得多,居民财富越来越多,民间资金越来越丰富。丰富的民间资金会不断形成股份资本,源源不断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4)十六大确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将会有力地促进“政资分开”、有力地促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形成。国有企业投资中,一般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

(5)中国将会更多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开放度将越来越高,更多的外资将进入中国。2002年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均呈较快增长态势,2003~2006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以年均4.6%的速度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30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要顺应这种必然趋势,国有经济比重的适当降低,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国有经济发展的思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力度,把国有资本更多地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虽然公有制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但公有制资产的总量不断增加,质量显著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的优势,国有经济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上。

(1)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当前,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

(2)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3)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二)非公有制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融合的成分,并将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一些特殊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过去几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持续减少,而非公有制经济每年创造数百万的就业机会,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收了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人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提高全社会就业率,缓解城镇就业压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2)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在整体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税收来源,但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3)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平等竞争、厉行法治等基本规则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2.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切实落实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行业准入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从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下发,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遇到了“玻璃门”现象,国家政策很好,但就是无法真正进入,针对这些问题,应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1)要逐步建立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从而保护私营业主权益。不仅要制定这方面的法律,还要建立严厉的诉讼、判决、执行体系,这样才能既约束政府的行为,也约束非公有制企业的行为。

(2)改革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由于这些审批制度的存在,无论宪法、法律如何强调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保护和开放准入、平等竞争,在实际工作中都会因为过多审批程序的存在而得不到贯彻。无论是注册审批还是投资项目审批、经营活动审批,都应该大力精简和透明。

(3)创造条件,逐渐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个体私营企业和小企业融资困难,与整个金融体系有关,不是一时能解决的。但我们应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来源:《改革开放论》

原标题:《《党史故事100讲》:改革开放篇(十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