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万山千水入画来

2021-04-17 14: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广州铁路 广州铁路

广州市中山一路

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在一栋有些年岁的楼房一楼

他躲开市井喧哗,躲开人声嘈杂

一张台,一张纸,一支笔

埋首创作

在漫长的艺术追求之路上

他忍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一颗心,一个梦,一条路

精彩纷呈

他是广铁画家王少伦

▲ 《穿越》200×200cm(2019)

一颗初心

王少伦的家乡偃师,位于豫西河洛平原上,西倚黄土高原,东瞰黄淮平原,北望黄河如带,隔岸王屋耸峙,地理条件优越,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帝喾高辛氏首先在此建都。

后来,自夏朝始,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相继建都于此,成为七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夏文化、早商文化、先秦文化、汉魏文化,芬芳斗艳,引无数艺术造诣极高的豪杰英才、文人雅士竞折腰。他们在河洛大地上留下了璀璨的艺术瑰宝,2008年,偃师市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抽象国画·《童真的眼神》68×68cm(1995)

王少伦的父亲是老师范生,于文学艺术都颇有功底,家里墙壁上有很多他的画作,浸润着王少伦幼时的心。其中父亲给爷爷的画像栩栩如生,让童年的他觉得无限神奇,他不停地追问父亲是怎么画出来的?父亲见状,就给他置办一套工具,并买来九宫格。年幼的王少伦开始在墙壁上、桌子上、地板上涂鸦,开始追梦之旅。

▲ 《风轻雨细》68×68cm(1995)

上小学后,有了美术课,王少伦画得更勤快了。小学四年级时,他遇到了自己的真正启蒙老师——王振东。王少伦参加由王振东负责的美术兴趣小组,每天课余时间进行培训,王少伦如鱼得水。

美术组的学习氛围浓厚,除了日常的临摹和静物写生外,王振东老师还经常组织同学们去不同的地方写生,引导大家热爱家乡的历史和山山水水,增强学生们的文化底蕴。王少伦由此开启了正确的学习之门,逐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南国夏韵》68×68cm(1995)

初中毕业时,王少伦以美术特长特招进了重点中学。班主任很重视他的特长,让他担任美术组组长。王少伦不负老师厚望,不但自己的画艺进步很快,而且将美术组打理得井井有条。

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浸染父辈的爱好,深受老师的启蒙,王少伦耳濡目染,一个关于艺术的梦想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破土而出。

两种文化

1985 年,王少伦以洛阳地区美术状元的身份考取广州美院中国画系。一到广州,他立刻感受到一种涌动的、全新的生命力。

广州背山面海,长夏无冬,草木繁茂,是近现代革命圣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广州美院更是大师云集,不仅有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关山月、黎雄才等,还有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刘济荣、林风俗、尚涛、刘书民、周彦生、方楚雄等恩师言传身教。

长期的吸纳实践,王少伦将岭南画派长于写实,追求生命的鲜活意趣,富于创新的精神,渐渐融入到创作之中。

▲ 《河洛逸风》之十一 68x136cm (2015)

王少伦的大学时代,恰逢85艺术思潮运动,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甚嚣尘上,西方新的观念艺术、行为艺术轮番登场。他在学习传统的同时,又感到矛盾茫然。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实验性彩墨,用西方的观念,水墨的形式,狂涂乱抹,大泼大皴,释放了青春的冲动,也呈现了这种迷茫的状态。

▲《老枣树》68x68cm(1999)

大学毕业后,王少伦进了广铁集团工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30多年来,他搞过工会宣传,做过期刊、报纸编辑,后来主要从事职工书画团队的组织和美术创作。

在中原长大,其艺术根植于家乡的山水厚土;长期生活受教于岭南,沁润在岭南文化中,岭南画派给了他成长的滋养。所以,王少伦自称身上融合流淌的是一半黄河水一半珠江水。

▲《龙啸南国》246×110cm(2014)

他尝试着在笔下将南北文化融合,他的生活、他的作品渐渐地拥有了独特的精气神——既强悍浑厚,又精微柔润,这正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在画作中相融的结果。

地域文化自然交融,多年孜孜以求的艺术追求,王少伦迎来艺术的春天。

三大系列

厚土家山、河洛逸风、讴歌铁路,这是王少伦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的三大系列。

▲ 《厚土》68×68cm(2010)

《厚土家山》是以描绘和表现中原文化积淀为主题的系列作品。魂牵梦绕是故乡,王少伦几乎遍走家乡的山川沟壑。在作品中,他将客体的山水转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用相应的艺术形式将其巧妙结合,因之作品具有或雄浑壮美的风格,或清丽婉约的格调,透露出或深厚凝重、或灵动悠远、或浩瀚深广的意境。

▲《红云》68×68cm(2015)

有的层峦叠嶂,林壑幽深,行笔运墨苍润浑厚,极具大气磅礴的气势;有的墨彩虚实相生,清新自然,尽显婉约隽永的意境;有的群峰竞秀,峡谷湍急,独具身临其境的审美力量;还有的将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景加以巧妙地组织剪裁,以截景式浓墨重彩画出山麓原野的静谧和张力,浓郁的淳厚大朴之风扑面而来。

▲ 《中原厚土》125x125cm(1999)

如果说《厚土家山》描绘的是家乡的山和水,那么《河洛逸风》表现的则是融入了佛教文化的石窟山水。王少伦说:“记忆里,龙门石窟曾是儿时捉迷藏玩耍的最佳场所,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大佛的庄严和慈悲,更让我迷恋的是他们背后蕴含的无限神秘……创作《河洛逸风》既是情之所归,也是心境之所向,更是艺术追求的回归。”

▲《河洛逸风》之九 68x68cm(2013)

中国是世界上佛教石窟艺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许多画家要么从佛教题材的作品中学习技法,要么以佛教具体的形象传播佛教教义,但《河洛逸风》却另辟蹊径,更多的是表现佛教形象与山体、佛教与人文如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王少伦创造了新的山水画皴法“短线皴”。这种笔线,若断若连,或长或短,见笔见墨,灵动有力,见魏碑之精神,疏密得法,笔路清晰,慎彩尚墨。整个画面气韵生动,充满了音乐的节奏感和流动感。

▲ 《河洛逸风》之二十 180x60cm (2020)

▲ 《河洛逸风》之十八 180x60cm(2020)

去年10月底,王少伦历时半年为江门站贵宾室创作的巨幅国画《和韵腾飞》装置完成,该作品生动描绘了以“小鸟天堂”为主题的南国风光,驶出声屏障的高铁成点睛之笔,展示了自然生态和铁路发展和谐相融的场景。

在王少伦的创作中,铁路题材占据着重要地位,《碧波杨帆》《南国和风》《铁龙》等精品力作倾注了他对铁路的深情厚爱。

▲ 《和韵腾飞》560×260cm(2020)

热心虔诚的王少伦,从不吝惜自己所学,一边培养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艺术爱好者,一边坚持用手中的笔讴歌铁路。在铁路大型主题创作中,他既是牵头人,又是创作人,时常是一个通宵接着一个通宵创作,没日没夜。

▲《龙啸南国》246×110cm(2014)

如何把企业的良好精神面目表达出来?如何把铁路题材表现好?王少伦用心思考,孜孜以求。绵长的铁路线,飞奔的动车组,成了他创作的主阵地,也成了他创作中的另一个品牌。多年来,他创作的一批铁路题材大型作品,为企业文化建设增加了亮色,《地下长城》《工地记事》等被中国铁道博物馆永久收藏。

王少伦

人物介绍

王少伦,1965年生于河南偃师市。198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后再度广美读研,中国艺术研究院作访学。

现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铁路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广铁书画院院长、广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陈明君

图片:王少伦

原标题:《万山千水入画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