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我认识的五位雄安人

2021-04-18 18: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17年去雄安新区采访的时候,我们找到了一位4月1日出生的宝宝。因为和雄安新区同一天诞生,我们喜欢称呼她为雄安宝宝。

如今这位宝宝已经四岁了。她爸爸把孩子的近照发给我看,都长成了一位可爱的小姑娘。我想下次去雄安的时候,再去看看他们一家。

和这位雄安宝宝一样,雄安新区也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向前。之前,这里是一片庄稼地,我们拍摄的时候,都找不到合适的视觉中心。

现在,容东片区的建设经过了塔吊林立的阶段,很多房子已经封顶,进入到了装修阶段。

北京市援建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和北京四中,工程也都接近尾声了。这三所学校,统称为“三校”,前后挨得很近,也是在一片农田上建起来的。工人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配套的道路,也在建设中。

白洋淀的水质不断提升,村民的生活污水,都需要经过集中处理,才会排入白洋淀里。白洋淀旅游码头也重新建设,预计近期就能投入运营。

雄安新区是一天一个样子。我在拍照片的时候,不停地按快门,恨不得把目之所及的场景都记录下来,因为这里变化太快了,每一个场景,马上都会成为历史。很多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自己创业,参与家乡的建设。

段松辰在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工作,我最近一次去雄安,他负责帮我联络采访。小段是雄安新区容城县人,在秦皇岛读大学,毕业之后在北京工作了一年,家乡的建设需要人才,他就从北京回到了容城。每天,小段开着新能源汽车,带着来自各地的记者们,在各个工地之间穿梭,哪里适合拍照,哪里适合无人机起飞,他都摸得一清二楚,脸也晒得黑黑的。他们家的老房子,已经完成了征迁,即将完工的容东片区,有他家的房子。等“三校”投入运营了,他未来的宝宝,应该可以在这里就读。

张策是雄安新区安新县人,几年前,我早起去白洋淀水边拍摄照片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位老师学习响鞭。响鞭,是从河南传过来的一种民间运动。弯腰,手腕一抖,大鞭子一甩,啪啪作响,那叫一个威风。张策大哥很热心,他请老师作示范动作,让我们拍摄。随后我们加了微信,再来雄安的时候,他请我吃当地的特色菜:大锅炖杂鱼。

白洋淀周边的村民,靠水吃水,因为水产丰富,所以很多村民做起了水产生意。据说北京的水产供应,有很大一部分是白洋淀人在保障。炖杂鱼,就是用柴火把大锅烧热,锅里放上大大小小各个品种的淡水鱼,用酱汁慢炖,锅边再贴上玉米饼,等蒸汽把玉米饼烫熟,满屋飘着谷物和炖鱼混合的香气。

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让雄安人很兴奋,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张大哥的亲朋好友们,有的盘算着把自己的门面房重新装修,从餐厅改成宾馆;有的盘算着把自己的羽绒服工厂关闭,拆迁的钱一部分用来投资,一部分用来出去旅游;有的盘算着儿女们将来也投入到雄安新区建设的大潮当中……

郭晓科和我在同一所大学读同一个专业。我还清晰地记得,2019年的3月,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偶遇。他在全国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忙碌,我负责现场图片的拍摄。没来得及太多寒暄,他说,今天这个“大活”干完,就要去雄安新区挂职了。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惊喜:那年采访完两会,我也来到石家庄挂职,负责河北省的新闻报道。就这样,我们很快又在雄安重逢了。一年之后,我挂职结束,回到北京。他则选择留在了雄安,把一家老小也都接了过去,孩子在雄安上小学。

离开北京之前,他在传媒大学任教,现在在雄安新区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和我聊天的过程中,他需要时时刻刻握着手机,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

我问他,两年多了,你对这个选择满意么?他底气十足地说:我现在年轻,正在干的事是在一片热土上创业,这是历史给我的机会。

很多人会担心雄安现在的教育质量,但是他说,之所以把孩子也带过来,是因为河北省的基础教育水平,本来就很高,再加上北京和天津的优质资源交流,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他很满意,而且未来更值得期待。

温江丰是我在采访过程中结识的。他老家离雄安不远,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就来到了雄安新区,在安新县大王镇,开始基层的工作。

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配合乡镇领导,正在进行雄安新区建设的征迁工作。那个时候是夏天,他整天在村子里跑来跑去,脸晒得黑黑的,在村里满是尘土的小路上穿梭,脚上沾满了泥土。现在他在白洋淀东畔的安新县赵北口镇当副镇长,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现在镇里的企业、交通运输方方面面的安全,都由他分管。他的成长,也像雄安新区一样,从一个青葱少年,变得越来越成熟。

除了这几位,我在雄安还遇到了很多人。在雄安高铁站建设现场,我问一位桩机司机,在雄安新区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他说,他都是夜班,周围都是麦地,自己不知道这是哪里,等这片地基弄好了,他就走了。

在容东片区,有一对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小夫妻,我和同事牟宇跟拍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他们两个人都是塔吊司机,昼夜轮班操控一台塔吊,配合安置房的建设。等房子建好了,他们也会离开这里,去下一个工地。

我和这几位建设工人一样,都不是雄安人。但我们做着同样的事:用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一次次转动方向盘,拨动操纵杆和按下按钮,来为雄安新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对于未来,有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而我们是因为相信而看见。未来就在手中:我们的未来、雄安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就是我们每个人相信的样子。

原标题:《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我认识的五位雄安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