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史故事100讲》:改革开放篇(十八)

2021-04-19 00: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开栏的话

为树立正确党史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白城中院转载《党史故事100讲》,以党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精彩故事为主干,带您重温中国共产党非凡的百年建党历程和辉煌成就。今天推出《党史故事100讲:社会主义发展篇》。

第十八节 坚持改革开放,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曾经提出过,以后也曾进行过多次尝试,但由于这些改革并未涉及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而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管理权限上反复地进行“放”与“收”,因此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自那时以后,我国走上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的、可控的改革开放道路,使资源配置方式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基本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这个精辟的论断,使我们在计划和市场的认识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与市场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的束缚。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它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因此,它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使我国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们下一步的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为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报告提出了以下经济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二、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通过深化改革,对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一般商品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从改革开放以来到1984年,是市场发育的起步阶段。到1992年,全国已建立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各1000多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600多个,工业小商品市场3000多个,城乡集贸市场近80000个。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商品市场有了更大发展,如到1999年,全国市场数和成交额分别达到94900个和27581亿元,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恢复设立,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分出,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设的二级银行体制。期间,其他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获得较快发展。1994年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四大专业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1981年7月,以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设立为标志,外资金融机构也在我国发展起来。至此,我国建立了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内的种类齐全、功能互补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在此期间,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也分别稳步发展起来。

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11月开办再贴现业务,1996年1月正式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党的十七大对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2007年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继续改制、公开上市。二是基本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制度变革,意义深远。三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为政府降低了农村金融的管制。近一段时期还应坚持上述改革。

(三)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农村率先进行的改革释放出剩余劳动力,他们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一部分。进一步的改革使得国有企业拥有了经营自主权,减员增效也就不可避免,因此下岗、失业的城市劳动者也进入了劳动力市场。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995~2000年期间发生的全部迁移人口达到1.31亿。其中非户籍迁移占全部迁移人口的65.1%。

但是,由于如户籍等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使得劳动力市场仍然是城乡二元市场,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是全部改革中相对滞后的领域,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党的十七大对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做出了新的安排,指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根据十七大精神,应在以下几个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1)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

(2)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为农民工进城后顺利实现职业转换打下基础。

(3)在向统一劳动力市场过渡阶段,要发挥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保障作用。

(4)逐步将进城农村劳动力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四)房地产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经历了飞速发展。1980年9月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成立,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促使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8年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分配住房,实行货币化住房补贴和按揭政策,有效拉动了社会需求。2001年,全国最明显的市场现象,就是告别了城镇住房短缺时代。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为此,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为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主要有《土地管理法》(1986,1988、1998年分别修订)、《城市规划法》(1990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5年)、《建筑法》(1998年)、国务院《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2007年)等。房地产业已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1979年时,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有7.2平方米,到2007年时,已达到27平方米以上,达到世界中高收入水平。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相对于其他市场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二是土地资源稀缺明显,我国人均耕地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三是由于处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时期,因此对房地产的需求大大高于供给;四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尚未形成,购买力相对较弱。上述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1)应继续推动房地产资源向市场化配置方向进行,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

(2)协调好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保护土地资源和房地产业市场化的关系。

(3)政府的工作重心要更多地转到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上,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上,实现社会公平。

三、深入价格和汇率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市场运行机制

进一步优化市场运行机制,必须继续坚持价格和汇率改革先行。

(一)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经过30年的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基本上实现了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并逐步完善了价格调控体系。下一步的改革任务主要有:

(1)确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建立以市场价格为主,以目标价格和最低收购价格为辅的三元价格形成机制;

(2)完善公共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加大财政承担比重;

(3)建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相互制约的机制;

(4)完善政府定价机制和价格调控监管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是与国际汇率市场接轨,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和人民币的完全兑换。大体上经历了以下阶段。

(1)1981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内外两种汇价制度,形成了“汇率双轨制”。

(2)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度。

(3)199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4)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大幅度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形成了基本上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5)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今后我国汇率机制的改革目标是实现利率市场化,进而汇率市场化,使得利率和汇率作为宏观调控工具更加有效。

四、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我国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一)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曾六次运用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有以下阶段。

1985到1997年,主要采取适度从紧或从紧的财政政策;

1998年到2005年,主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每年可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

2005年,执行了7年的扩张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个政策至今仍在执行。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更加主动地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

(二)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

1997年十五大前后,我国执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执行了大约10年。

2008年,我国经济趋于过热,在谨防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开始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已成为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2007年,GDP年均增长9.8%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7.2%、7.1%,而CPI年均增长仅为5.7%。

来源:《改革开放论》

原标题:《《党史故事100讲》:改革开放篇(十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