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滋有味 | 论“创客都是吃货”

2021-04-20 08: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冲哥 魔都小哨兵SH

世界上最好吃的印度菜在哪里?也许答案令你意外,在美国硅谷——这是来自知乎的高赞回答。道理其实也简单,因为印度工程师的聚集。

对于热爱美食的人来说,硅谷同样是天堂。据“洋码农”自述,除了一些大公司自己搞了几个甚至十几个食堂,用触手可及、不间断供应的美食“绑架”员工外,湾区更多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馆,就连中餐八大菜系的馆子都地道到深得“中国胃”的欢心。美食和创新彼此成就,也使硅谷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人人皆爱吃,不过程度高低而已。说不爱吃的人,大抵是没能遇见触碰灵魂深处的美食。尤其是年轻人,肚里墨水不少、油水很少,对美食往往毫无抵抗力,如果身处“美食荒漠”,简直要“呜呼哀哉”。

在上海,“吃”是专业的、包罗万象的

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执着背后,其实是对生活的热忱,对品质的追求,对新奇特的好奇。这也正与诸多创新创业者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沪上知名院士吴志强干脆用“创客都是吃货”来概括,他和他的团队还专门用最近10年分析的可比数据,证明了“休闲文化服务设施密度”是城市创新指数的六大关键要素之一。可见,吃得好,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事关创新创业氛围的大事。

聪明的公司都知道用美食来拴住人心。只要看看“别人家的食堂”系列是新媒体永远的流量保证就知道了。就拿位于上海浦东金桥的华为上研所来说吧,这里有“全国人民都羡慕”的食堂,一个月不重样的16条餐线,10多个档口的经典地方菜,“不愧为华为,食堂都像世界500强”。

华为上研对自家员工的“花式”宠爱

再像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每天食堂菜谱二三十种,价格个位数,还有手不抖的食堂阿姨,馋得一众网民隔空喊话,“还招人吗?”

还有上海微电子,1500多员工,平均年龄32岁,老总说,“伙食可得搞好,吃饭可是人才大计”。

上海微电子用轻食简餐助力员工健康

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自办食堂的能力。就拿前期投入来说,据报道,上海郊区某工业园区一个供应量超千份的食堂,就要投入近700万元。而十来个人的小微企业,如果找个阿姨烧饭,单是人工就要三四千块钱起步。虽然单位食堂常常成为吐槽的对象,但没有了食堂,吃饭更成了“世纪难题”、“灵魂拷问”。

大众点评几年前曾出过一份国内白领美食报告,有7成白领对午餐不满意。究其根本,在于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工作日一日三餐的要求变了。除了吃饱,更多地是要吃好,吃得健康,花样多些,花费少些。众口难调不易,朝朝夕夕更难。

多份报告显示,上海创新创业人群“吃货力”十分惊人

美食是软实力,也是营商环境。聪明的集聚区善于用美食来营造生态。上海方方面面这几年想了不少办法。除了去年在全市兴起的“早餐工程”外,还有一些做法也很值得称赞。

一种是“达则兼济天下”型。比如,“吃在同济”是沪上学子的共识,去年上线外卖的同济食堂大排,抢购全凭“手速”,虽是食堂因疫情造成学生无法返校的“自救”之举,但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人们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造福。像这样,由高校等单位在供给能力相对充分的情况下,将食堂资源倾斜一部分面向社会,不失为一项“开门”大好事。又如,社区食堂,最初为助老而生,但一个仅能为社区老人服务的食堂大概率是要“亏本”的,现在一些社区食堂也为周边白领提供物廉价美的新选择,实现“自我造血”,在没有额外补贴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转,实现“白发”“白领”共赢。

从80年代火到今天的同济大排有了“外卖版”

一种是“把共享进行到底”型。比如,静安区历时10多年打造的“白领午餐工程”,从最高峰时的180家白领午餐点,逐年优化到58家单位,服务对象大致有50万人。能在烫金地段吃到人均二三十的放心美食,深受周边白领欢迎,其中南京西路中信泰富的汉宫白领食堂极为火爆,一张没有余额的食堂空卡在网上甚至能被炒到三五百元。又如,金山工业园区,近400家企业,自建食堂的仅59家。而又因园区面积大,有的员工点外卖,人家都不一定愿意送。去年,有家企业职工食堂开张,因为前期投入大,索性就改成了共享食堂,给“邻居”员工价,吃的人一多,成本也就降了下来。现在,这个园区的第二家共享食堂也在酝酿中。

南京西路的中信泰富、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厦、淮海中路的金钟广场,开出的白领餐厅都爆满

还有一种是“穿针引线送服务”型。比如,近年火爆的小红书,员工在总部上班,三餐全包,每顿六款,想吃什么自己点,想喝什么自己拿。据报道,小红书长期固定供餐合同的达成,得益于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的搭台筛选、组团牵线。政府多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企业就能腾出更多的精力专注发展。

在小红书总部,实现了三餐“自由”

建筑大家王澍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对一座城市的“建造者”来说,也同样如此。上海要建成人民城市,就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而美食,从来不仅仅是必要补充,而是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活必需。特别是距市中心较远的各大创新空间,通常聚集了大量最具创造力的就业人口,要照顾到这些人的生活服务需求,则需要考虑得更多。

前不久上海在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推介了40个特色产业园区,大部分还是在中心城区之外。就拿张江来说,数量可不少,总共有6个,而目前区域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仅有长泰广场和汇智国际商业中心。应当说,张江在这方面已使出了不少大招,但大量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的纷至沓来,对吃好、住好、生活好还有更多期待。在知乎上《在上海张江上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问题下,不少年轻网民特别希望,未来“大张江能在美食界拥有姓名”。

上海的各大特色产业园区,同样被人们寄予衣食住行的期待

正如吴志强院士所说,打造一条又好吃又休闲的创新创业大街,可能比一百条创新创业政策都有用。对上海正如火如荼建设的五大新城、各类园区来说,颇有意义。如果说城市发展进程早期,靠自发集聚、自然生长的成分更多的话,现在则更多地依赖于规划的完善、环境的优化、业态的丰富。苏州工业园区的李公堤和上海杨浦大学路的崛起,值得每一个规划者借鉴和思考。这两者都是“无中生有”的典范。前者开街不过15年,最初因工业园区而兴,如今成了荟萃古今中外美食的吃货天堂,也是苏州首席滨水休闲商业街区。后者历史更短,仅短短几年间,就从一条默默无闻的小路,成为声名远扬的网红打卡胜地,700米的马路上,聚集了100多家美食店、40多家咖啡馆、10余家私人影院,还有书店、艺廊等等,成功地串起了校区、社区、创业园区,创造了一个步行的世界、生活的空间、遇见的场所,而这一切,源于2012年的年轻化服务定位和精细化升级改造。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样一条路(图下中) 能够发展成今天的大学路

产城融合,不妨美食先行。期待上海有更多的美食和承载美食的空间,风行于这6340平方公里之上,安顿人们的青春,激发创客的创意,助力创新的绽放。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原标题:《【有滋有味】论“创客都是吃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