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最“钢”的城市马鞍山,​​​​​​​向南京合肥靠拢

2021-04-20 16: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作者 |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彭艳秋

“十四五”开局之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3月22日江苏和安徽两省政府正式印发。成为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南京都市圈,包括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淮安、扬州4地,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4市,以及常州市溧阳市、金坛区2个区。

其中,芜湖、滁州、马鞍山,横跨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成为两大省会的共同腹地。三城看起来“左右逢源”,享受两边的政策红利。因此,有人调侃,这几个城市要做好“端水大师”。尤其安徽距离江苏南京最近的城市 ,马鞍山,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便捷的交通条件,已经实现了水陆铁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互通。

2021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更大气魄、更实举措,全面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

这座靠钢铁起家的城,和很多陷入资源枯竭陷阱的同类城市相比,没有轻易跌倒。如今搭乘两大都市圈的“春风”,最大程度地整合内外资源,这中间经历了什么?对于同类资源型城市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向南京合肥靠拢

地处南京芜湖之间,马鞍山的人口与面积而论,可谓是夹缝之中求索天地。马鞍山与南京亲近,不仅仅因为接壤且同处长江南岸,还有历史因素。马鞍山历来就是这座六朝古都的京畿之地,与南京不仅山水相连,而且历史上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与南京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两地的历史文化面貌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直到今天,马鞍山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6年马鞍山加入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2001年成为南京都市圈首批成员城市之一;2018年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全面融入长三角,重点打好南京牌”......

而马鞍山与合肥的合作也没有落下。

2018年8月,合肥—马鞍山区域合作会商会在合肥召开。会上,安徽巢湖经开区、巢湖市、含山县签署合作备忘录,合肥港、郑蒲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从地理位置上看,皖东长江南岸的马鞍山,顺长江到南京不过五六十公里,陆路去往合肥也仅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这样的交通条件为马鞍山与长三角、安徽腹地的沟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马鞍山

转型之痛

马鞍山过去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值居全省前列,但近些年处于调结构、打基础、转型爬坡阶段。

马鞍山的经济,马钢是绕不开的。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为发展钢铁工业,1953年成立了马鞍山钢铁公司。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可以说是“因钢设市”。马鞍山由建国初期只有约80户居民的小村庄,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工业城市,它的发展和马钢的兴衰紧密关联。

经历过马钢繁荣时期的人们都对这段历史无比自豪,马钢也使得这座城市的居民在安徽范围内率先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马钢最被倚重的时候,对马鞍山财政的贡献占到70%~80%。在马鞍山还没有其他产业,商业也没有很发达的时候,一个马钢“养活”着一座城市。

从 1980 年代开始,马鞍山就已有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想法,曾经一度是公认的先行者。然而,彼时资源型城市转型计划让位于钢铁的产能扩张。在整个钢铁行业都在大干快上的背景下,马钢原本遵循的“小规模高质量”的生产理念没能继续坚持下去。马鞍山本有机会摆脱单一的钢铁工业,尽快进入更为合理的增长轨道,却因为这一次不理智的产能扩张掉回了被钢铁捆绑的状态。

像所有亟待改革的国有企业一样,马钢也一直有沉重的包袱和需要剥离的社会职能。马钢给城市带来的困扰也不仅是财富增量的减缓,更有钢铁企业常见的环境问题。环保压力和经营压力双重重压,让曾经以高技术精品著称的马钢不堪重负。

九十年代之后,马钢职工的工资收入已优势不再。

马钢的转型之痛也是马鞍山的阵痛。

以单一产业发展的城市,面临着抵御风险能力低的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马鞍山持续引进造纸、汽车、食品、橡胶等新产业,以降低城市经济对马钢的依赖程度。也因为与长三角发达城市的相互投资已渐深化,让这座城市在阵痛期还能保持经济的相对繁荣。

2011年,安徽省三分巢湖,原属巢湖市管辖的和县、含山县划入马鞍山市管辖,从此马鞍山市由偏居江南进入跨江发展新时期,进一步降低了钢铁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上市公司中,山鹰纸业、泰尔重工、汉马科技(原华菱星马)等非钢产业也培育了起来。此外,也在打造百亿元产业基地。

马鞍山的转型成为资源城市转型的典型案例。除了马鞍山,淮南、铜陵也是安徽的资源型城市,这些年也在攻坚克难。

事实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单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曾不止一篇学术探讨型的文章,梳理国内外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为马鞍山出谋划策。

作为以钢建市的马鞍山之所以没有在转型升级中败下阵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不能否认,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优势。距离南京市中心仅有四五十公里,作为南京的“卫星城”,加之发达的水陆交通特别是长江航运使其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此外,为了向外向型城市转变,马鞍山适时提出“以港兴市”,设立了郑蒲港新区。马鞍山港也成为长江南京以上第5个亿吨大港。慈湖高新区、博望5D智造谷这样的创新基地,成为马鞍山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战场”之一。

郑蒲港新区

马鞍山由功能单一的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变,形成与工业化配套、与城市化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个小城在显示由开放和主动的心态带来的张力。

种好“白菜心”

马鞍山近几年一直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2020年,三产的占比基本追平二产。同时,工业产品与过去相比,种类更为丰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46.7%,居全省第1。

2015年-2020年马鞍山市三次产业占比
图片来源:马鞍山市统计公报2020

但,工业企业总体规模依然偏小。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占优势。尚未形成规模化、发达的高科技产业集群。2020年全年高新技术企业 586 户,只有芜湖的一半,合肥的1/6。且在马鞍山的工业体系中,缺乏一定数量的具有主导力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同时,存在政府债务负担依然较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的问题。

马鞍山2020年主要工业产品
图片来源:马鞍山市统计公报2020

马鞍山还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金陵屏障、建康锁钥”的“小马同学”至少在努力抓取每一次与周围城市的互动。

比如,作为南京、合肥都市圈成员,都市圈同城化“提速”。从更大的视野去看,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打破行政区边界和“行政区经济”,在更大尺度的区域空间高效配置资源的探索。其中,南京都市圈在城际轨道建设、公共服务共享上,已走在全国区域合作的最前列。

除了交通便利与共享公共服务,马鞍山也在奋力打造东部产业“腾笼换鸟”的“集散地”。2017 年 8 月,晶彩文创产业园从南京搬到姑孰工业集中区。相似的落户项目还有很多。2020年,来自沪苏浙地区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占全市的61%。

如今,这座城市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马鞍山的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中提出要学习苏浙沪干部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平凡变成不平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发挥“头雁效应”,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碰最棘手的矛盾。

这是一番“干事业”的精神头儿。

从历史的角度看,似乎马钢的历程也是这个城市的缩影。马钢从困窘之中需要安置分流劳动力,到2020年宝武马钢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的历程说明,城市和企业一样,都需要高温淬火才能涅槃高飞。

方向对了,就只管上路。

作者 | 彭艳秋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谭保罗

排版 | Joan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江南智造总局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原标题:《长三角最“钢”的城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