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史故事100讲》:改革开放篇(二十四)

2021-04-19 21: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开栏的话

为树立正确党史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白城中院转载《党史故事100讲》,以党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精彩故事为主干,带您重温中国共产党非凡的百年建党历程和辉煌成就。今天推出《党史故事100讲:社会主义发展篇》。

第二十四节 改革开放加速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府不能是全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就是要求各级政府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公共产品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改革实践也证明了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和落脚点。

一、改革开放进程中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仍需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快发展,但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公共服务需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地区发展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这些现实的突出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的发展。

(一)政府经济建设职能与公共服务供给职能错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各级政府侧重强调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不仅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而且,政府也积极地摇身一变成为经济主体,参与微观的市场竞争,与其他组织、公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格局,一方面,容易导致严重的行政性垄断,不利公平、公正、竞争、统一的市场环境形成,另一方面,政府因为管理的太多、太杂,忽视了为社会供给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一核心职能,不能更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此,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和电子政务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大胆地承认:“我们政府本来很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我们过去把这两职能轻视了,放在了次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更使公共服务供给职能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眼里成为可有可无的工作。

(二)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不足,制约了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由于经济建设被列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想方设法积极把财政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工程上,相反,与人民群众民生工程紧密联系的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却相对较小。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因为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广大居民不得不大幅度增加个人消费成本。

(三)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依然严重,城乡、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城乡、地区间公共服务资源不均等长期困扰着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行政性配置发展模式。从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看,政府侧重健全和发展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广大农民和弱势群体享受的公共服务资源相对较少;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公共服务差距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居民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远远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因此,发达地区居民享受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也普遍优于落后地区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并且,这种差距随着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还将长期存在和进一步扩大。

(四)对一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监督不力,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的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对公共资源支配具有很大权力。因而,如果对这种公共权力的运行没有良好的监督机制作为保证,那么必然导致权力行使主体滥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牟取私利,滋生“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这不仅侵害我国政府原本比较薄弱的公共服务职能正常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而且直接影响享受公共服务的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从而使政府公共服务处于“失常”和“失信”地步。

二、以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抓手,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取决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理念、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健全的权力制约与监督体制等方面。

(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理念实现从政府本位到公民本位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主体发育成熟,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彰显基础性作用,经济组织和私人在“无形手”指挥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越来越强,趋利意识和自我意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面对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无利或微利的原因,经济主体常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代表公共利益的人民政府必须从与民争利的微观经济领域退出,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理念,不偏私地为社会、市场经济打造规范、公平、统一的良好发展环境,专心创造大量的公共产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真正肩负起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职能。为了达到这一根本转变,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以人为本,把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放在首位,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彻底根除源于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权以政府管理为本的意识,转而以公民为中心,维护好公民合法权益,满足公民各种服务需求的现代政府理念。

(二)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完善政府财政体制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的一种机制。公共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行政管理、国防、外交、治安等国家安全事项和政权建设,教育、科技、农业、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水利、交通、能源、市政建设等公益性基础建设,对经济运行、区域与城乡协调所进行的必要的宏观调控需要支付的财力等。受传统经济体制和各种社会因素影响,我国的财政体制仍然偏重政府财政和经济建设财政,即财政收入没有最大限度地用在公共支出上,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比重依然较小,直接制约和影响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为此,应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事业发展的支出比重,提高公民的基本权益保障和福利水平。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中央和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西部落后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公共服务地区间的差距,使这些地区的农民和弱势群体基本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三)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形成公私合作的公共服务格局

为了缓解公共服务职能结构性矛盾,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除了应发挥为全社会供应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可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和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寻求公共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各级行政机关按依法行政的要求,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尤其是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重大利益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例如国防、公共安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等公共事业。同时,利用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契机,通过行政授权、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多种方式突破公共服务,即政府行政固有模式,借助社会各种力量依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最大范围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种公私合力的多元化、多样性的公共服务模式既有利于凸显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地位,专职做好那些最基础的社会公共事务,又有利于调动社会其他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能动性,实现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补充。

(四)健全公共权力监督机制,实现公共服务职能在阳光下运行

根据人民主权原理,政府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为公共利益和人民服务是一切政府行使权力的动力和归宿。但是,在体制转型过程中,政府及公务员其本身也有着相对独立的利益,当公共利益与政府及公务员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没有相应的权力监督机制,那么,政府权力必将容易以侵害公共利益的方式获取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因此,在政府利用公共权力配置公共资源时,有效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必不可少。第一,按行政法治原则要求,依法配置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做到权自法出。第二,积极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第三,充分利用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加大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进行全方位监督力度。

来源:《改革开放论》

原标题:《《党史故事100讲》:改革开放篇(二十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