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莫德格:育婴院里的草原妈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五)

2021-04-19 19: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2021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历史佳话。

这两段历史佳话,都是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即使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过困难时期,只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就会迎来幸福的生活,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光阴如水,岁月如歌,“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北方草原上动人的民族团结往事,一直在流传。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呼伦贝尔日报独家策划,在全媒体推出《三千孤儿入内蒙 如歌往事在流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讲述呼伦贝尔地区接收的几位“国家孩子”成长的故事,与他们一起感受伟大祖国的沧桑巨变,聆听民族团结的华美乐章。

莫德格:育婴院里的草原妈妈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五)

△国家的孩子相聚呼伦贝尔合影留念

草原人民抚养了“国家的孩子”,“国家的孩子”感念着草原妈妈的恩情。2018年,敖德巴拉、沃慧琴、单玉芝、郭丹等人为莫德格庆祝了85岁生日。几十年过去了,只要一提到妈妈这个称谓,她们就会想到育婴院里的保育员妈妈——莫德格。

1960年,“国家的孩子”敖德巴拉、沃慧琴、单玉芝、郭丹等先后从上海来到呼伦贝尔,她们在育婴院生活了1年多的时间,得到了保育员莫德格无微不至的爱和细心照顾,待身体恢复好后,陆续被符合条件的家庭所领养。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资料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呼伦贝尔育婴院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招收和培训了一批保育员,她们主要是一群18-40岁左右、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壮年蒙古族妇女,莫德格就是其中的一位保育员妈妈。

1960年,随军家属莫德格从通辽来到了呼伦贝尔。

1960年10月5日,莫德格自己的女儿仅仅一岁左右的时候,她听说从上海来了一批孤儿,育婴院需要保育员,于是,便提出申请,来到了临时组建的呼伦贝尔盟育婴院。

刚来到草原的孩子们,衣服上都夹着一块小布条,上面的数字编号就是他们名字。

洗衣服、煮牛奶

和孩子们一起玩

哄孩子们入睡……

保育员莫德格每天忙得不得闲

有累也有快乐

“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

一天天的变化

我是真高兴。”

看着一屋子的孩子在夜色中甜甜地进入梦乡,莫德格就会露出幸福的笑容。

莫德格到育婴院工作的时候,已经有些孩子被领养走了。莫德格说,“当时有4个护理室,我负责的是孩子最小的护理室,都几个月大。一个护理室十几个孩子,有三个保育员,24小时轮流照顾他们。”

莫德格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育婴经验丰富,为这群咿呀学语的孩子们换尿布、喂奶、喂饭,驾轻就熟。

这是一群离开了妈妈怀抱的孩子,莫德格很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当孩子们哭的时候,莫德格会立马抱起来,给予他们足够的呵护和安全感。凭借全身心的投入,莫德格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温暖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

只有几个月大的敖德巴拉第一声开口叫自己“妈妈”,莫德格的心一阵咚咚跳,张开双手把孩子紧紧搂进了怀里。而此时的莫德格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她知道母爱对于脱离家庭的孩子是多么重要。莫德格很喜欢孩子,看着敖德巴拉一声声的叫着自己“妈妈”,更加心疼这个瘦瘦的小姑娘。

“我记着周总理和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指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决不能让国家的孩子受苦。

当时孩子们的食谱都是特别制定的,4—6个月的婴儿每天6顿奶;7—12个月的幼儿,每天6顿奶,2顿辅食;大班儿童,一日三餐,每天一次早点,一次水果。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每天都会把苹果蒸熟碾成泥喂他们吃,一个个孩子张着小嘴,吧嗒吧嗒吃得可好了,现在想想那个年代可以每天补充水果、牛奶,感觉比照顾自己家孩子还要精细。”众多像莫德格一样的草原妈妈们知道,“国家孩子”四个字背后是更大的责任,更宽广的爱。

受积极追求进步的丈夫影响,15岁的莫德格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育婴院有个孩子生病了,需要输血,莫德格毫不犹豫地说,“我是党员,我带头献血。”1960年那会儿,口粮不够吃,献血会让身体更虚弱,但是莫德格却有着党员的觉悟,这与她在革命家庭受到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这些“国家的孩子”被统一送到临时育婴院集中养育,等到适应环境、身体状况好起来后,再被送去领养家庭。

孩子们一个个被养大

又一个个被牧民领走

每一次与孩子分离

莫德格都会心痛不舍

“育婴院当时有一个9岁的小姑娘,我们为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蒙古袍,她每天穿梭在育婴院里,帮着保育员妈妈们照顾小弟弟小妹妹,整个育婴院都能看见她玩耍、嬉闹的身影。没过几个月,小姑娘就被鄂温克旗的一位牧民领养走了。”莫德格诉说着往事,依然记得当年是多么的不舍。

一个被莫德格养得白胖的小男孩被送走的时候,莫德格心里怕他不适应草原牧区的生活,就主动要求陪他到新的家庭住三天,当要离开的时候,男孩咿咿呀呀地大哭着,莫德格心里比刀割还难受。

在自己细心照顾的12名孩子送往鄂温克旗的时候,一路上,复杂的心情像是打翻五味瓶,不舍的同时又期盼着他们过得幸福,有草原的妈妈、爸爸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2018年,在敖德巴拉的组织下,几名来自鄂温克旗的上海孤儿一起为莫德格庆祝85岁生日。现在,只要提到妈妈这个称谓,敖德巴拉就会想到草原妈妈莫德格。

△上海孤儿为莫德格妈妈庆祝85岁生日

在2020年的《呼伦贝尔市春节联欢晚会》上,以草原母亲和“国家的孩子”为原型的歌舞剧《大爱无疆》把晚会气氛推向高潮,呼伦贝尔的四位“国家的孩子”沃慧琴、敖德巴拉、单玉芝、郭丹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晚会。郭丹眼含热泪,代表“国家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草原人民的感激之情。

如今,这些“国家孩子”已经在草原上生活了60多年,早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故土,自己的家乡,他们的生活幸福、美满。敖德巴拉,是鄂温克族牧民高力根和蒙古族妻子南吉勒玛收养的“国家的孩子”,后来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她用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奖章、一张张红彤彤的奖状,回报了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

△国家的孩子们和草原妈妈的温馨合影

而像郭丹、安晓燕这些在教师岗位的“国家的孩子”,为草原人民培养了一批批的优秀的学子,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为这片养育他们的草原付出自己的力量。草原不但哺育了孩子,更教会了他们豁达、感恩与爱。

△生活幸福的莫德格一家合影

生活幸福的莫德格自己生育了4个孩子,现在已是4代同堂。88岁的莫德格当回忆起这一段往事的时候,思路清晰、眼神坚定地向记者娓娓道来。她一直在说,“我这些事都是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就是这样的爱心,让多少失去父母的孩子得到了温暖的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辽阔的草原上

这群草原母亲

用超越地域、民族的亲情故事

演绎了一段人间佳话

如今

这群“国家的孩子”

都已年过半百

儿女相伴的她们

还是会经常看望莫德格

悲伤或喜悦的事

也要与她分享

原标题:《莫德格:育婴院里的草原妈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