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初心之路丨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农企互利”走出甘薯致富路

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实习生 赵梦晗
2021-04-20 09:45
来源:澎湃新闻
初心之路 >
字号

互利村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地处奈曼旗南部山区,水资源匮乏,农业基础薄弱。

尽管自然环境贫瘠,但得天独厚的疏松土壤与气候温差却孕育了甘薯的生长。百年来,当地村民们靠甘薯种植为生。互利村的甘薯和甘薯粉条的品质远近闻名,但过去村民各自耕种、制作、销售,并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直到2012年,村里两委班子结合互利村的实际情况,决定成立甘薯种植合作社,改善村风,为村民致富引路。

经过6年的摸索与实践,2018年,互利村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又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至此,“农企互利”模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村民们也走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在春种秋收的时日,阳光普照,机器声轰鸣,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期待着新一年的好收成。到了冬天,户外天气寒冷刺骨,而一株株甘薯秧苗在青龙山镇种薯育秧基地内萌发出尖尖的嫩芽,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

村民们在田间劳作

甘薯产业与股份制改革的实践成功地改变了互利村的面貌。

目前,互利模式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互利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子就不会停止发展的步伐”。

互利村的“互利模式”

“2012年到2018年,将近7年时间,村子始终在不断摸索,不断试错,可以说,互利模式是经过了时间与实践的检验,一点点发展起来的。”付永久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从40年前改革开放时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如今的土地入股模式,互利村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互利村有3个村民小组,245户、1006口人,耕地5253亩。

2012年,村民们仍处于各家种植各家的甘薯,单打独斗的状态中。由于风险性及获利的不确定性,当村子决定成立甘薯种植合作社时,最初只有5人加入。

几年过去了,合作社通过种植甘薯逐步发展起来,其通过统一提供种子、统一传授种植技术以及统一品牌销售,实现了生产线的深加工。同时,它也统一对贫困户的土地进行管理,并给予每个贫困人口一年4000元的分红,这保证了村民们的经济收入。

渐渐地,这种高利润低风险的模式使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合作社对于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优势作用,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加入合作社,成为集体的一份子。

2017年,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全村16户29口人精准扶贫户仅靠甘薯种植一项就提前摘掉了贫帽子。

2018年,在“土地变资本,资本变股份,农民变工人”以及“三权分置”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互利村又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为了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互利村一方面对全村5253亩土地进行确权颁证,另一方面积极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发展合作经营。

但事情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许多村民对股份制产生了怀疑,这种“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制度无法使村民们完全安心。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公司实行“保底+分红”模式,并且将每亩地的收入从200元提高到了400元。这样一来,村民们的入股积极性提高。同时,随着公司获利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土地入股到了公司。

土地入股到公司后,农民还可以到公司务工,这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实现了人均收入的有效增长。2016年,村子人均纯收入不足6000元,处于刚刚解决温饱的状态。如今,村民收入可达20,000元,入股公司的土地达到5100亩。

随着互利村这一“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互利模式发展越来越成熟,村子、合作社与企业也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村民们收入越来越稳定,生活也越来越踏实。

2018年9月30日,是铭刻在付永久心中的一个日子。这一天,23户村民主动提出申请,集体退出贫困户。

“这件事让我特别感动。”付永久告诉记者,“老百姓穷的时候知道有党、有村子,富的时候也不想再长期享受国家扶贫政策,而是更愿意去努力奋斗。”

互利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查看甘薯长势

甘薯带来甜蜜生活

甘薯种植是村里延续百年的传统产业。回忆起2012年刚当上村书记时,付永久说,“那时甘薯市场不规范,村民们分户耕种、自产自销,导致价格混乱,无法形成规模。”

如今,“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分红得收入”的互利合作模式既“链”起了村民们的利益,也推动着甘薯产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从种植自己吃,到卖生鲜甘薯,再到甘薯加工粉条,互利村正一步步寻找着适合市场发展的路径。

2017年,随着内蒙古腾格里溪农业科技公司入驻青龙山镇,并开辟了甘薯产业园,互利村甘薯的品牌效应逐渐形成。现在,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扩大市场,创新、绿色发展成为其发展的目标。

青龙山红薯粉条广受市场欢迎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付永久在采访时谈到,在加工粉条的基础上,甘薯的发展也要及时关注市场动态。“我们要利用品牌效应和真材实料,赢得市场,通过一点点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打造与众不同的互利村甘薯。”

在与北京市通州区合作后,互利村明确了消费者需求对于扩大市场的重要导向作用。既然现在这么多人爱吃薯条、薯片,如果将村里的甘薯加工成时下流行的食品,是否会有更大发展空间呢?

不仅考虑到甘薯深加工方面的创新,企业还计划将甘薯渣加工成饲料,并将饲料利用到规划养殖中。这样一来,一条绿色甘薯种植加工全产业链也初步形成了。

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也是延长产业链、绿色发展的有效模式。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如今,公司正在打造集手工粉条制作、生态种植、观光食宿为一体的特色民俗旅游村。

这种以休闲农业带动旅游业的模式,既保护、传承和发展了青龙山传统粉条加工工艺,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观光、休闲的好去处,是互利村整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互利村的手工粉条作为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吸引游客,发展休闲农业的不二选择。当“手工粉条第一村”建成后,游客不仅可以在现场观看手工制作粉条的全过程,还可以亲身参与薯类产品的制作。

对此,付永久表示,甘薯经济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是互利村一个村子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与其他村子形成紧密的联合体,以及吸纳更多人才。

“甘薯产业是我们村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其中也蕴含着村民们的情怀。”付永久书记说,“只要产业对路,凝聚民心,大家都愿意努力去干。”

技术与人才是发展关键

付永久认为,产业的发展是村子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促进产业发展的则是技术与人才。

如今,互利村及周边村子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了“三薪农民”,即村民们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年底分红和务工收入三项薪资。

这对于村民来说意味着收入与生活品质的提高:一方面,风险由公司承担,老百姓们不再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就地打工使得部分村民可以有更多时间与家人相处,生活得更加滋润。

同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互利村也没有停止技术学习的脚步。疫情期间,在北京市通州区的帮扶下,公司通过奈曼旗电商消费扶贫运营中心卖出了许多农产品积压货。

“直播卖货”与“京蒙帮扶”政策不仅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将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也让村民们意识到“一条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但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村里年轻劳动力较少,人才外流严重,农忙时节常常需要从外村雇工人;另外,部分村民由于有了保底土地租金,劳动积极性不高,对公司股份并不上心。

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他看来,企业管理与人才引进对于互利村是两门新的“学科”,只有吸纳企业高管、不断引进人才,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性,调动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凝聚人心。

另外,公司现在还需要与更大企业的对接,以及希望获得水利等部门的政策倾斜,这是促进公司与更大市场接轨、缓解互利村水资源匮乏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利用技术、市场与政策,公司才可以在时代的洪流中继续向前。

当村民、村子与企业紧密连接在一起,合作便成为了互利的根本保障。“在村企合作的互利模式下,村子美了,人富了,干劲儿足了,产业也发展了。”

在付永久看来,企业只有紧跟时代,努力发展,村民们面临的风险才会减少,生活才不会有后顾之忧。“互利村要继续改变,继续奋进,在团结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蒋晨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