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博鳌论坛2021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顺利开幕

2021-04-20 20: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4月20日,由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和博鳌论坛秘书处联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在博鳌顺利开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驻华外交官、前政要及政府官员代表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

4月20日,由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和博鳌论坛秘书处联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以下简称“分论坛”)在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顺利开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驻华外交官、前政要及政府官员代表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

海南省副省长王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海南省委原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姜斯宪,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潘新春,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孙贤胜,三沙市副市长王海宇,以及泰国、以色列、克罗地亚等国驻华大使以及欧盟驻华代表团和意大利驻华使节出席开幕式。

分论坛开门会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主持。外交部部长助理吴江浩和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发表主旨演讲。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印尼外交政策协会主席(印尼前副外长)迪诺·帕迪·贾拉尔等国内外长期从事涉海事务和地区安全研究的知名学者作了精彩发言。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主持开门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开门会上发言

傅莹谈到,“南海分论坛”为关心南海问题和区域海洋合作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机制化的交流平台。当前,相关国家围绕“南海行为准则”(COC)的磋商和各方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框架下的务实合作都在取得进展。当然,争议仍然存在,不时会出现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加大对南海的关注和介入,通过频繁的军事活动等行为制造紧张气氛,增加了南海形势的不确定性。这种做法不符合地区和平发展的方向。傅莹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我们探讨南海区域合作的基本方向。本地区各国都主张合作而不是对抗,要求对话反对冲突,这也是当今世界海洋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吴江浩在题为《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创南海合作新局面》的演讲中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作为亲密近邻,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逆势前行,正在形成颇具规模的深度融合格局。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的战略目标。近年来,中国坚持“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有效管控矛盾分歧,推动海上合作迈出新步伐。一是双边机制日臻完善;二是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三是合作内容持续走深;四是“准则”磋商稳步推进。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南海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总体有限,仍有巨大拓展潜力。从地区层面看,政治互信不足、争议敏感复杂、舆论环境不利等掣肘因素依然存在。从外部看,个别域外势力从地缘政治私利出发,高调介入南海问题,给南海和平稳定带来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中国将继续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各方着力推进海上合作,共同把南海建设成和平、友好、合作之海。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吴士存作精彩发言

吴士存在发言中指出,当前南海形势总体稳定可控,趋稳向好的大方向并未因为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大的干扰。但与此同时,近期海上形势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变化。关于如何保持南海稳定、推动南海合作,他提出:一是有关争端国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聚焦功能性领域的合作,推进南海生态环境、航道安全、渔业资源保护等议题的治理与合作,借鉴世界其他地区海洋治理的成功经验,协商签订“南海环保公约”,建立促进南海可持续发展、打造蓝色伙伴关系的制度性机制;二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将岛礁建设的重心从军事目的转向民事服务,增加在南海岛礁上的民事设施,打造面向全球的南海区域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维护南海航道的畅通和安全;三是对“准则”磋商应有新的时间表和线路图,以满足国际社会的预期。

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在线上发表主旨演讲

阿罗约在发言中回顾了菲律宾与中国、越南在南海开展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合作的成功经验以及中菲南海油气勘探开发合作进展,认为中国和东盟间的务实合作有利于各方建立互信,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她期待中国和东盟国家2022年之前能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为构建南海新秩序发挥积极作用。阿罗约强调中菲南海分歧只是两国关系一部分,不会妨碍两国友好关系总体向好,也不会妨碍两国在应对疫情方面深化合作。阿罗约也表示认同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岛屿,而是被海洋连接成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休戚与共”的理念,愿同中国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吴士存在论坛期间接受媒体采访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自2014年创立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地区内外关注南海问题和区域海洋合作与治理的专家学者、媒体、企业及政府官员的高规格、机制化的多边对话交流平台。论坛的宗旨是为各方凝聚共识、增进互信、推动合作、谋求南海的长治久安贡献重要力量。

本届分论坛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与东盟国家始终坚持通过对话管控分歧、通过合作增进互信、通过规则制定确保南海形势总体稳定可控的背景下举行的。分论坛以“南海合作与新秩序构建”为主题,为期两天。与会代表将围绕如何推动海上务实合作,构建以规则为基础的南海新秩序,在南海实践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展开探讨。

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创南海合作新局面

——外交部部长助理吴江浩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的主旨发言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很高兴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谨对分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2014年至今,南海主题分论坛已成功举办6届,成为各方共话南海和平稳定、共襄地区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深具意义和价值。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给人类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也再次印证,全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唯有同舟共济、加强合作,才能共克时艰、渡过难关。作为亲密近邻,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逆势前行,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我们携手抗击疫情,始终走在国际抗疫合作的前列。我们深化发展合作,正在形成颇具规模的深度融合格局。2020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6846亿美元,成为彼此最大贸易合作伙伴。我们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地区深化合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们坚持“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有效管控矛盾分歧,推动海上合作迈出新步伐。一是双边机制日臻完善。中方已与越南、菲律宾、文莱等南海当事国建立双边涉海磋商机制,就海上分歧和务实合作保持对话协调。二是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中国和东盟国家海上合作已超越传统海洋事务,向渔业资源养护、海洋环保、海上搜救、防灾减灾、执法合作等诸多领域扩展。三是合作内容持续走深。中国越南、中国菲律宾、中国文莱本着灵活、务实的精神,致力于积极商谈海上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努力将争议点转化为合作面。四是“准则”磋商稳步推进。各方克服疫情影响,以视频会议等方式,就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保持沟通。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南海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总体有限,仍有巨大拓展潜力。从地区层面看,政治互信不足、争议敏感复杂、舆论环境不利等掣肘因素依然存在。从外部看,个别域外势力从地缘政治私利出发,高调介入南海问题,挑拨地区国家间关系,给南海和平稳定带来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南海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我们不能让地缘政治的冲突逻辑主导南海的议程和未来,更不能让猜忌和对抗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有义务、有责任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南海。中方愿继续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基础上,同各方着力推进海上合作,共同把南海建设成和平、友好、合作之海。为此我建议:

一是始终坚定合作信心。南海争议问题的解决不在一朝一夕。推进海上合作不但可以有效减缓矛盾分歧,还可带来扎扎实实的共同利益。合作是解决南海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主题,顺应世界潮流和历史大势,坚持以合作求和平谋发展,在合作和发展中稳住南海局势,实现南海的长治久安。

二是积极营造合作氛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中国和东盟国家达成的重要政治共识,也是南海和平稳定的基石。明年将迎来《宣言》签署20周年。我们可围绕全面落实《宣言》,规划开展一系列研讨和实践活动,助力推进海上务实合作,加快“准则”磋商进程。对于一些域外势力刻意突出矛盾分歧、企图干扰区域合作、阴谋破坏地区国家团结的行为,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使之无法得逞。

三是加快搭建合作机制。在稳步推进双边海上合作的同时,中方倡议探讨建立适应形势需要的南海沿岸国合作机制,比如南海沿岸国合作委员会,从小多边层面推动各国在海上生态、科研环保、应急救灾等地区公共领域加强合作。我们也可结合“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探讨建立未来执行“准则”的常设机构,为地区国家管控分歧、开展合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四是深入研究合作方案。世界上有闭海、半闭海合作的大量实践。我们可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加强研究、深入探讨,为南海合作提供有益借鉴。充分用好“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等平台,广泛研讨南海合作与治理方案,争取孵化出更多合作项目。我们要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多给合作开“绿灯”,少给合作亮“黄灯”,加快消除合作进程中的一个个“红灯”。

五是努力做出合作实效。我们推动海上合作,根本目标是造福本地区各国和各国人民。争取海上合作取得实效,既是合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合作得以延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不能长时间满足于沟通协商,或者交换一份又一份概念文件,而要做结果导向的行动派,使合作尽快结出丰硕果实。同时,我们要向地区乃至世界宣传好南海合作成果,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理解和支持,树立国际海洋合作的典范。

以上是我对加强南海合作的一些粗浅思考。期待各位为稳妥处理南海问题、推动海上合作提出更多有益建议。最后,预祝分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以区域多边合作促南海和平稳定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南海分论坛上的发言

今年已经是我们第7次在这里讨论如何构建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南海地区秩序。在过去的讨论中,我们提出了“泛南海区域经济合作”、建立沿岸国合作机制等一系列构想,也达成了许多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合作的南海”比“竞争、冲突的南海”更符合各方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期待。

当前,南海形势总体稳定可控,趋稳向好的大方向并未因为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大的干扰。202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重重挑战,围绕“南海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COC)磋商、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框架下的海上务实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对话。但与此同时,近期海上形势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变化。

第一,美国出于巩固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秩序主导权的考量,彻底放弃了“保持中立”的南海政策,不断刷新针对中国的航行自由行动和海空侦察行动的纪录,并在背后推动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国家介入南海有关争议,这使得南海形势出现了由“稳”向“乱”的变化。

第二,仲裁裁决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围绕马来西亚2019年12月单方面提交的南海外大陆架划界申请,区域内外11国向联合国提交了13份外交照会,其中绝大多数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仲裁裁决。

第三,以裁决为背书的单边行动此起彼伏。这些单边行动包括单方面提交外大陆架划界主张、争议地区的油气开发、岛礁建设改变现状、争议地区强势执法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南海区域合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拜登政府仍将继承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的“政治遗产”,利用南海问题遏制中国,这从美国最近出台的一些对华战略,以及美日首脑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可以得到印证。

某些声索国的单方面资源开发行动,不仅加剧地区海上紧张局势,同时也损坏了海上合作的互信基础。

“准则”磋商因一些域内、域外国家的干扰及相关各方间围绕敏感问题分歧的凸显而面临阻力。

如何保持南海稳定、推动南海合作?我认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倡导构建基于“区域多边主义”原则的南海秩序,以应对外部因素的干扰。

第一,合作是实现南海长治久安的唯一选择。有关争端国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聚焦功能性领域的合作,推进南海生态环境、航道安全、渔业资源保护等议题的治理与合作。特别是针对资源衰竭和生物多样性退化、海洋塑料垃圾等区域性挑战,沿岸各国可借鉴世界其他地区海洋治理的成功经验,协商签订“南海环保公约”,建立促进南海可持续发展、打造蓝色伙伴关系的制度性机制。

第二,以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为导向,逐步推进南沙岛礁“去军事化”和“民事化”,提升人道搜救和海上救援等民事服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7月以来,中国依托南沙岛礁部署的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共执行救助任务35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43名、遇险船舶8艘。譬如,2020年12月,驻守在南沙岛礁的中国海上救援中心船舶就参与了塞拉利昂籍货船的搜救任务,成功解救了在南沙群岛万安滩海域落水的10名船员。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将岛礁建设的重心从军事目的转向民事服务,增加在南海岛礁上的民事设施,打造面向全球的南海区域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维护南海航道的畅通和安全。

第三,对“准则”磋商应有新的时间表和线路图,以满足国际社会的预期。当然,我们对可能面临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制定“符合国际法、符合各方需求、更具实质性内容、更行之有效的地区规则”,需充分平衡各争端国的立场主张和利益,并要兼顾国际社会的诉求,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与东盟国家围绕“准则”磋商,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受制于外部干扰和内部分歧,保持磋商节奏、充分化解彼此分歧,制定真正能为南海长治久安、建构起以规则为基础的南海秩序的“准则”文本。

建设和谐繁荣的南海家园是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利益诉求。中国与东盟国家应相向而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

原标题:《博鳌论坛2021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顺利开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