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要闻 | 湖北红安: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护航革命老区发展

2021-04-21 08: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记者|田 雄

责编|张晶晶

正文共3174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在中国的红色版图上,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横跨鄂豫皖三省)的湖北省红安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的故乡。

大革命时期,大别山的革命火种从这里燎原;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原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转折地。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等3支红军主力部队,14万英雄儿女前赴后继,血洒疆场,涌现出200多位人民军队高级将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近日,湖北省委常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次专题学习活动在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举行,重走红色故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感悟初心使命,接受思想和精神上的深刻洗礼。

锞子山下缅怀先烈

感悟董必武法学思想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一首唱响大别山的《黄安谣》,讴歌了当时红安人参与革命的规模和热情。

1923年,黄安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鄂豫皖苏区先后有44万英雄儿女壮烈牺牲,其中黄安籍14万人。为了纪念黄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牺牲,1952年,经国务院批准,黄安县更名为红安县。

位于红安县锞子山脚下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以下简称纪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里,一张张黑白图片将时空拉回到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在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展出的主要内容,是从1927年黄麻起义开始,到1938年红二十八军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皖中抗日前线为止,这十年中鄂豫皖苏区革命群众、革命先烈开展武装斗争的光辉历史。”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研究馆员戴剑华向记者介绍。

纪念园中有“一碑两场两园五馆”。即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广场、英烈广场,将军墓园、老红军墓园,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红安将军馆。

其中的董必武纪念馆依山而建,位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左侧。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者、新中国的重要缔造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开拓者,红安是他的家乡。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逝世。为纪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经中央批准,在红安修建了董必武纪念馆。

“董老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法律专业,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主管政法工作,担任过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其法学思想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戴剑华说,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2001年7月10日,中国法学会成立了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后拓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专门从事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

站在董必武铜像前,戴剑华告诉记者:“纪念馆以董老生平业绩为依据,通过珍贵的实物、图文、字画再现了董老光辉战斗的一生。”在纪念馆大门前的石碑上,篆刻着“依法办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12个遒劲大字,时时警示后人。

“中国革命第一法庭”在七里坪镇诞生

红安有多少革命遗迹、遗址、旧址、名人故居、烈士陵墓?据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编写的《红色印记——红安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物》一书中记录,列入红安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就有200多个。

该中心副主任刘晓军告诉记者:“我们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走村入户,对分布在全县各处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走访调研,收集整理,登记造册,分类归档,拍摄了2000余张照片,摄制了1500余分钟的视频,撰写了近100万字的文字材料,记录在这本书中。”

他特别提到了红安县北部的七里坪镇。他向记者介绍,该镇是红安县第一大镇,更是一个英雄历史名镇。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红二十五军的重建地,红二十八军又在此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大别山下,以红安七里坪为中心,一个覆盖鄂豫皖近30个县,主力红军达4.5万人的红色根据地在这里形成。“七里坪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14万红安英烈中,有近8万名烈士来自七里坪。可以说是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处处有遗迹,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刘晓军说。

在七里坪镇,随处可见革命年代的遗迹,目前保存完好的长胜街就是其中之一。记者走在这条600余米的古老街市上,光浩门遗址、七里坪工会、红四方面军指挥部、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黄安县苏维埃经济公社、红军中西药局、红军饭堂等18处重要革命遗迹遗址一一在眼前展现。“列宁市”几个字清晰地镶嵌在长胜街青砖石块垒成的古代徽派建筑上,经历世纪风雨,见证了七里坪乃至整个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历史。

在七里坪镇踏寻红色印记,有一个地方是不得不提及的,它就是七里坪革命法庭。

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原为“南庙”,位于长胜街南端,始建于明末。据史料记载,1927年3月,董必武起草的《湖北省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湖北省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暂行条例》制定颁布,黄安县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随之成立。同年4月24日,七里坪地区农民协会成立了以审判土豪劣绅为主要职能的七里坪革命法庭,这是中国最早的苏维埃政府司法机构。

“这个法庭是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成立的。早期的革命法庭名义上由国民党党部管理,但实际上法庭的工作人员全部是共产党员。”红安县人民法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秦基楚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经历过多次修葺的革命法庭旧址,建筑外观仍完整保留着曾经的风貌。法庭内设审判庭、合议庭、警备室三个部分。审判庭上,审判桌后的三把椅子,居中的是审判长的座位。后面的墙上悬挂着曾经高高飘扬在鄂豫皖苏区的犁头旗,格外醒目。墙壁上,还张贴有《湖北省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和《湖北省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暂行条例》等公文。

透过岁月的尘埃,依稀能感受到当年法庭上的庄严和肃穆。据史料记载,在七里坪革命法庭存在期间,关押和审讯了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等43人。其中,首任庭长张南一审理的第一案就是对自己的亲舅舅进行了依法判决。

“张南一原名张香奎,1926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他经常穿蓝色衣衫,在群众中自编自演宣传革命思想,老百姓都叫他‘蓝衣先生’,谐音‘南一’,由此得名。”秦基楚说。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背叛革命,七里坪革命法庭被迫停止活动。张南一被通缉,最后为救群众而被捕,他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1928年3月壮烈牺牲。1930年2月,中共鄂豫边特委和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七里坪镇命名为“列宁市”的同时,为了纪念烈士张南一,特将七里坪的小南门命名为“南一门”(即今天的南一门遗址所在地)。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取得黄安战役胜利后,随着黄安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各下辖县均组成了革命法庭。七里坪革命法庭也更名为黄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法庭主席由时任黄安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闵丹桂兼任。闵丹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女庭长,牺牲时年仅43岁。

传承红色基因

再写时代新篇

2018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将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命名为“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20年12月,全国普法办将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法官一座天平,这是新时代红安县人民法院党员干警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执着追求。”红安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石卫国对记者说,“我们要传承弘扬好七里坪革命法庭的红色基因,努力提高审判质效,强化司法为民举措,为革命老区红安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工作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使命光荣。我们基层法官会传承好‘中国革命第一法庭’法官先烈们的遗志,努力服务老区,努力办好每一起案件,让老区人民满意。”现任七里坪人民法庭庭长程红斌如是说。

原标题:《要闻 | 湖北红安: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护航革命老区发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