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是他们,奔赴兴宁各个乡村,给学生们开创别样的教育天地...

2021-04-21 11: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影响一生的事。”秉承着这样的志愿服务理念,一群群大学生来到兴宁乡村学校,携手接力、教书育人,不仅充实当地师资力量、助力教育精准扶贫,还为边远山村的学生带来更多希望和可能。他们便是广东“希望乡村教师计划”(以下简称      “乡教计划”)志愿者。

2016年,团广东省委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的基础上,联合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设立专项“希望乡村教师计划”,组织优秀大学生作为志愿者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乡村学校提供1至3年的支教服务。2018年至今,共有72名“乡教计划”志愿者来到兴宁各乡村学校,为乡村学生带来优质、趣味课堂。

    宋声学校副校长薛运良(右二)和2020-2021年度三位支教老师合影(左一曾惠红,左二邹琪,右一张碧芳)。 (钟幸钰 摄)

不畏艰苦 投身山区支教

    上课铃声响起,何坤桥走进罗岗镇大望小学六年级教室,学生很快安静下来。这是他们相处的第二年,对彼此的脾性都已了然。何坤桥感叹:“这是我带过最乖巧的学生。”

    毕业于2018年的何坤桥,是目前兴宁“乡教计划”志愿者中服务年限最久的一位。毕业实习时,他看到“乡教计划”的相关资讯,便产生了兴趣,主动报名参与支教。这是他支教的第三个学年,也是他来到罗岗镇大望小学的第二个学年,他担任六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兼任三年级英语老师。

     位于罗岗镇溪东村的大望小学,距离兴宁市城区一个多小时路程。学校没有单独的宿舍楼,何坤桥的办公室同时也是其宿舍,里面堆满了书和日用品。大望小学校长陈尚辉告诉记者,学校小学部有153名学生,每个年级仅有1个班,学生基本不超过30人。农村里生源少,留下来的大半是留守儿童。

何坤桥在给学生上课。 (钟幸钰  摄)

     生源少,师资紧缺,所以乡村学校大多有一位老师兼顾多门学科的无奈现状。2018年起,团兴宁市委积极承接“乡教计划”项目,第一年便有12名志愿者到兴宁4个乡镇6间学校进行支教,目前则有31名志愿者服务于6个乡镇13间学校。“每所学校至少分配两名支教老师,最短服务期1年。”团兴宁市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志愿者能够缓解农村老师结构性短缺的局面,促进教学发展。来支教的志愿者们在分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需要面对跨学科教学的问题。

     何坤桥第一年在五华转水镇支教时教的是数学,来到大望小学,接到不擅长的语文教学任务,他起初有些手足无措。“只能向学校的其他老师请教,不断总结教学方法。”他坦言。第三年,有老师请假,何坤桥还需兼顾三年级英语教学。随着不断磨合、学习,如今他已经能游刃有余地和学生相处。

    除了有效补充乡村学校的教师力量,志愿者们还带来了新颖的教学理念。何坤桥通过单双周交替的财商和阅读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他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播放各类科普视频,拓展其知识面。

     支教学校大多位于边远山村,条件艰苦,何坤桥表示自己支教前已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家住东莞的他只有假期才能回家一趟,还需辗转多次乘车;学校生活设施较为简陋,早晚餐需自己打理;学校地处边远山区,只有开会时才有机会到城区一趟……山区资源有限,申请留教一年又一年的何坤桥却表示乐在其中:“和学生们在一起很快乐,能够相遇对我们来说是彼此的幸运。”

用心施教 给予耐心陪伴

   

     沿着山路蜿蜒向上,来到位于半山腰上的学校——水口镇宋声学校小学部。这个地处兴宁南部山区的学校仅有80名学生,包括幼儿园共有8个班级。“家庭条件稍好些的学生都随父母到镇上或外地上学了,留下来的多是单亲、留守儿童,或是家里经济条件较差的。”宋声学校副校长薛运良告诉记者。

     薛运良对该年度来学校支教的三名年轻志愿者给予了充分的空间和信任,志愿者邹琪、曾惠红、张碧芳分别担任三到五年级的班主任。此外,曾惠红要兼顾数学课和音乐课,而张碧芳甚至承担着幼儿园大班数学课的教学。

在这样的环境里,支教志愿者不仅要身兼数“科”,更要身兼数“职”。“既是老师,也是家长,不仅要讲课,还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邹琪总结道。

支教老师曾惠红就地取材,用敲打水杯发声的方式给孩子们上音乐课。(受访者 供图)

     学生少,却不意味着教学难度低。曾惠红教的四年级,仅有9个学生,学生基础较差。“城里的小学生可能都往九十、一百分靠拢,而我们班的学生是努力往及格线以上靠拢。”曾惠红说。张碧芳教的幼儿园大班仅有6个学生,因个别学生存在智力缺陷,6个学生要有6种教学方法。“这就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张碧芳无奈道,“但好在耐心教他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留学生邹琪学习的是教育研究专业,面对一个个或调皮或乖巧的学生,也只能感慨:“理论用于实践并不容易,我们相处的时间还不够长,只能尽力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他们。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多多少少都有进步。”

     边远山村条件有限,志愿者们常常“就地取材”,或尽可能创造条件,丰富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张碧芳网购了古法造纸的材料,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们动手实践;兼任音乐老师的曾惠红运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听歌猜曲等方式带动学生感知音乐,此外还以敲打水杯的方式带学生感受音调和节拍……薛运良对志愿者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支教老师们分担了许多教学压力,对我们学校帮助很大。”

     今年3月,一方小小的读书角在五年级教室里“落成”。为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张碧芳自上学期起陆续购入一些绘本书籍,供学生互相传阅。慢慢地,书越来越多,便从她的宿舍搬到了班级里,读书角渐成规模,其他年级的学生也时常来借阅。

以画为媒 发现更多可能

     

     今年元旦,水口镇下堡中心小学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画展——“纸上版画·迎新年”版画特色课程作品展,展出的作品由学校版画社团的学生创作。

      兴宁是“中国南方版画之乡”,部分学校早有开设版画班的传统。然而,在山村小学里开展兴趣课堂,并不是件容易事。“在农村,师资有限,资源较少,学生们没有什么兴趣班可上,而且农村家长也比较缺乏对孩子兴趣培养的关注。”校长黄运龙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开设了版画、书法、足球三门兴趣班,其中版画社团是由支教志愿者黄冰筹备设立的。

黄冰和版画社团的学生。 (受访者供图)

     202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黄冰,在校学习的正是版画专业,目前在下堡中心小学负责一至四年级的美术教学。学校服务周边6个村,有部分学生家住得远,中午就留在学校吃饭、午休,黄冰观察到学生午休时间长,便想着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生们做点什么。“我刚来的时候,校长就跟我说如果有什么项目想做,可以提出来。所以我便想着利用午休时间开个版画社团,把自己所学教给他们。”黄冰说。

     在学校的支持下,2020年10月底,黄冰从在校午休、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中挑选了13名学生组成版画社团,利用周二、四、五中午一个小时的时间,教授版画知识和创作实践。这群三到六年级的孩子,从基础知识学起,到尝试临摹、刻绘,再到自己创作,黄冰感叹:“过程实属不易。”

     学美术出身的黄冰认为,美育对人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资源较为匮乏的乡村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主科学习之外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版画社团开展两个多月,黄冰感受到了学生的兴奋和期待,她的耐心付出也得到了反馈。“社团里有个小女生,有一次突然塞了一个瓶子给我,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跑了。我一看,原来里面装满了用彩纸折的星星,还有糖果。”黄冰对此事印象深刻,内向的学生主动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喜爱,这让她非常感动。

     采访中,黄运龙向记者展示了一份 “独家定制”的月历——每月的插画都是版画社团学生创作的作品,按月份不同各有特点:2月春节迎福、3月踏春植树、10月喜迎丰收……原来,在2021年到来之前,黄冰组织版画社团以制作月历作为结课作业,给学生们分好工,每人根据所分配的月份,结合当月特征进行版画创作。在牛年春节前,这份月历被当作新年礼物赠予了版画社团的学生们,给他们的在校生活留下了一份难忘的记忆。黄运龙总结道:“支教老师不仅给我们乡村学校带来了‘新鲜血液’,还带来了许多宝贵新理念。”

     无论是趣味教学,还是悉心陪伴,“乡教计划”带给了乡村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发现更多可能。从第一年的12名志愿者,到如今的31名志愿者,在兴宁,越来越多像黄冰、邹琪、曾惠红、张碧芳、何坤桥等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用一年时间,甚至两年三年,投入到乡村教育中,给乡村学生带来一节节优质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团兴宁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在工作、生活上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大力宣传优秀支教志愿者的先进事迹,不断汇聚重教、支教、兴教的正能量,带领广大青年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上发挥生力军作用。

记者手记

     如今的兴宁乡村,处处可见新景新气象:文体广场是新建的,路灯是新架的,村道是新拓宽的……产业建设如火如荼,乡村越来越美丽宜居。然而,走进仅有80名学生的宋声学校小学部,依然可见乡村教育的无奈现状:有条件的父母都把孩子接到城里上学了,留下来的多是单亲、留守儿童。生源少,村里读书声渐小。

     留不住的不只是学生。师资有限是许多乡村学校的现实情况,乡村教师们往往要教授多门课程,且兼顾生活老师的责任,英语、音乐、体育等专业背景的教师依然匮乏。在学习、生活上缺乏和城市同等的资源,本就特殊的乡村教育,现有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发展要求。

所幸,在采访中,各乡村学校校长都表示,近年来考进学校的年轻教师更多了,因“乡教计划”等支教志愿项目来到乡村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乡村教师趋于老龄化、教育理念较为落后的状况得到了缓解。校长们都乐于积极支持年轻教师们的创新,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助力乡村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

     可这还不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保障教育振兴,留住老师,也留住学生。在资源分配上要尽可能向乡村学校倾斜,帮助乡村课堂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让“留下来的人”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留下来。乡村教育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源泉,办好村民家门口的教育,才能造就新一批具有乡村文化知识、富有乡村情怀的人才,进而以人才支撑的形式强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

梅州日报记者:钟幸钰

编辑:罗欢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