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致敬金华好人|无私奉献、英勇救人……这些金华人太有爱了!

2021-04-21 09: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日前

2021年3月“金华好人榜”正式发布

全市共有9人登榜

和小布一起来了解

他们的先进事迹↓

陈红:“巾帼神探” 身手不凡

一头短发、清爽干练,一身警服、英姿飒爽。对53岁的金东公安分局民警陈红来说,走访摸排、调查取证、分析研判、抓捕嫌犯是工作日常。虽然刑侦工作充满危险和艰辛,但在正与邪、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她毫无畏惧、从不退缩,总是主动请缨、迎难而上。

33年警察生涯,20多年的刑侦岗位,陈红直接破获刑事案件270余起,带破案件1300余起,带领团队抓获公安部通缉逃犯数十名,是金华公安系统有名的“巾帼神探”。

2015年,“伪基站”诈骗在全国呈愈演愈烈之势,陈红作为专班负责人,带领团队打破各警种资源壁垒,首创“虚拟团队实体运作”的跨警种合成作战模式,她还建立与通信运营商、无线电管委会的快速联动机制,为打击“伪基站”犯罪探索出一条新路。此后一年多,金华范围内的伪基站近乎绝迹。金华打击“伪基站”的战法,被公安部列为标杆,在全国公安系统推广。

在审查攻坚方面,陈红也很有一套。今年1月,辖区派出所查获一名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人员,他一直不肯说出自己真实身份。陈红接手后,在10分钟内,就使该人交代了18年前伙同他人在江西强奸杀害未成年人的犯罪事实。随后,江西警方在当地抓获另外一名同案犯,一起沉积了18年的强奸杀人案件得以侦破。

陈红认为,女刑警有着办案的天然优势。比如,在一次抓捕行动中,为了看清犯罪嫌疑人的脸,陈红乔装成广场舞大妈近距离靠近嫌疑人仔细观察,在确认其身份后,及时将消息传递给附近的同事,一举抓获在逃24年的犯罪嫌疑人。“邻居大妈、卖菜大妈、居委会大妈……为了办案需要,各种大妈的形象我全都扮演过了。”陈红笑言,“百变大妈”的形象是她的“秘密武器”。

在陈红的办公室角落里总是放着个旅行包,里面有一些换洗衣物和随身物品。陈红说,有时候为了查案根本顾不上回家收拾,这样不管是通宵达旦审讯,还是外出蹲点抓捕,都可以节省时间。

金华市公安局个人三等功、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抗疫三八红旗手”……荣誉的背后,是陈红铿锵的脚步和永远的拼劲。2017年底,陈红因年龄原因退出领导岗位,她毅然选择到基层当一名普通民警,继续奋战在查案办案第一线。“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喜欢在一线奔跑忙碌打击犯罪,也很享受破案带来的成就感,案件侦破时,所有苦和累都值了。”

董菊:阳光助学不辞辛劳

董菊是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中心小学体育老师,也是该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牵头人。从2012年董菊接手该项工作以来,在日常教学之余,她总是花大量时间进行政策学习、政策宣传、调查摸底和走访慰问,让国家的助学政策惠及学校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9年间,罗埠镇中心小学共有900余名学生享受到国家、省、市相关资助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困难学子的学习生活条件。

学生资助工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关怀,为了更好地吃透国家政策,董菊花费大量休息时间学习上级的文件精神,并制作《资助政策告家长书》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让家长和学生充分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确保国家资助政策执行到位。

资助名单的筛选确认要经过调查、家访等多个程序,由于白天学生要上课,父母也要上班,董菊就利用晚上和周末逐一走访,有时候还会自掏腰包买点小礼物和慰问品上门。有一次,董菊走访一个名叫小华(化名)的孩子,按照表格上提供的地址找到村里,结果发现房子已经年久失修无人居住。幸好邻居告诉她,小华一家已搬到镇上一间工厂宿舍,等董菊辗转找到他们的新住处并表明来意时,家长不停地感谢,让董菊十分动容,她希望尽自己的努力多帮助这些家庭困难的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董菊也会注意观察孩子,筛选需要帮助的对象。有时她会跟孩子们聊聊天,侧面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或从孩子的穿着打扮等方面进行判断。有一次上体育课,董菊发现有个孩子衣服破旧,鞋子也不合脚,经过调查了解,得知他家是低保户。于是,董菊将这个孩子纳入资助系统,并送了一双足球鞋给他。

除了对资助工作的责任感,董菊的热心肠给孩子们送去很多温暖。董菊班上曾有个叫小志(化名)的孩子被确诊为淋巴癌,几经辗转,传来有治愈的希望,但昂贵的治疗费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得到消息后,董菊立即将该情况反馈给校领导,并组织发起全校性的捐款活动。此外,她还经常与受助学生交流谈心,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用良好的品德和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的关心,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董妈妈”。

“从多年工作经验来看,家庭困难的孩子,主要原因是自己或家人生了大病,所以我会利用与残联、民政等部门接触多的优势,指导他们申请相关补助,动员学生家长参加医疗保险,从根本上减轻经济负担。”董菊说,她从大学毕业就在罗埠小学工作,对这里的孩子有很深的感情,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觉得很幸福。

2021年,董菊获评浙江省“争做最美资助人”年度人物。

许建毅:技术创新孜孜不倦

在永康市顺虎铝业的生产车间,有一间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重大设备技术改造几十项,为企业节省技改研发费用超千万元。这些成效的背后,离不开工作室负责人许建毅的孜孜以求和不懈创新。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许建毅靠的是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学习。1991年,许建毅进入顺虎铝业时,只是一名抛光工。他在工作之余,喜欢翻阅技术书籍,钻研公司的模具和产品。有一次,许建毅发现公司的一款压铸模具在压铸铜火锅产品时,焊缝位置时常会出现褶皱。在其他技术人员束手无策时,许建毅从改造模具入手,仅用一天就解决问题,使产品一次成型率从不足10%提高到90%以上。第一次成功给了许建毅极大信心,他从此走上创新之路。“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能改造设备,因为我入职时只有高中学历,不会电脑,也不会三维制图,都是凭着兴趣利用晚上时间自学。”许建毅说。

1999年,以许建毅名字命名的永康市首家非公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许建毅创新工作室”成立,许建毅成为公司技术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公司技改团队先后完成热轧机、矫平机、淬火炉、时效炉等重大设备技术改造,不但为公司节约了技改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年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用工数量只需原来的50%。

近年来,许建毅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为公司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许建毅创新工作室培养的38名普通工人均取得了高级技工证书。

“这几年我们的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安全生产事故几乎为零,这都与许建毅团队的技术加持密不可分。”顺虎铝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57岁的许建毅却很谦虚:“我学东西没有年轻人快,所以会多花点时间去钻研。任何事情既然做了,就要有想做好的追求,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干,努力争取更高的目标。”

由于在技术创新上的突出业绩,许建毅先后获得金华市首届“百名外来优秀建设者”、金华市劳动模范、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陈迎春:一杯热茶情暖古城

一个保温壶、两个托盘、七八只消毒过的水杯……在市区古子城“古婺酒坊”餐馆门口,有一块“免费饮水”的招牌,给来往市民和游客带来不少方便。随着1月26日央视4套《记住乡愁——江南邹鲁信义之城》节目的播出,金华“古婺酒坊”老板娘陈迎春连续9年坚持设立免费饮水点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陈迎春是土生土长的金华人,小时候就住在古子城。2012年,她和丈夫回到古子城开饭店,发现很多游客会来店里打开水,还有带婴儿的游客需温开水泡奶粉,看到游客有需要,陈迎春便萌生设立免费饮水点的想法。

“烧点热水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人生地不熟的游客来说,想要喝上热水并不容易,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陈迎春说,她每天上午8时前,把烧好的白开水倒进保温壶,再摆上消过毒的水杯,放到店门口北侧的台子上,供路人取饮。一直到晚上9时,免费饮水点才“关门歇业”。其间,要及时添水、换水,让游客都能喝上热水。

免费饮水点设立后很受欢迎。夏天,陈迎春会早早烧好凉茶,装在一个大砂壶里;冬天,就换上保温壶,再摆上两个托盘,分别用来放置使用和未使用的水杯。“为了干净卫生,把已使用和未使用的杯子区分放置,用过的拿去清洗消毒,天天如此。”陈迎春说,每个商户都是城市的一个文明窗口,既然设立饮水点,就要用心服务好。

一杯热水,不仅解渴,而且暖心,陈迎春因此与许多游客成了朋友,她也时不时当一回讲解员,为游客讲解金华古子城的人文历史,介绍八婺特产美食,让更多人了解金华、爱上金华。

陈迎春对免费饮水点的用心,让店里的员工敬佩不已,他们纷纷加入为游客免费供水的“额外业务”。“这不是员工的分内事,但大家都抢着做,只要一有空,就帮忙打点免费饮水点,加水、换杯、清洗、消毒,让我很感动。”陈迎春说。

让陈迎春高兴的是,免费饮水点还让她两个上小学的女儿变得更加懂事。“妈妈,我来帮你洗杯子”“妈妈,我来帮你换水”……两人只要一有空,就会来免费饮水点帮忙,用行动支持妈妈做好事。

陈迎春的暖心之举在央视播出后,不少市民特意赶到古子城来看望她,为她点赞。“这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鼓励。”陈迎春说,每当看到有人在饮水点驻足打水,她就觉得很值得。她朴实的话语,不仅表达了一名普通金华市民乐于奉献的精神,更彰显了金华这座信义之城的厚度和温度。

詹顺达:热心献血奉献不止

1月23日,东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发区中队协管员詹顺达在东阳市采供血点,完成了他第100次献血的“小目标”。

2002年国庆节,詹顺达偶然看见路边停着一辆流动采血车,出于好奇便跳上车,献了200毫升全血。第一次献血让詹顺达体会到,献血其实很简单,只需一点点的勇气加上爱心即可。于是,他在心里默默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无偿献血100次。

做一两次或许并不难,难的是多年来不断坚持。近20年里,老家在江西省浮梁县的詹顺达辗转多地工作,但他每到一地,都主动参与无偿献血,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也不例外。

截至目前,53岁的詹顺达已献全血18次,机采血小板82次,累计献血总量达28700毫升,相当于7个成年人的总血量。他先后三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和一次浙江省无偿献血“之江杯”。

“献出几百毫升的血液对一个健康人的身体并没有影响,可对病人来说却是一次生的希望。”詹顺达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献出的血液却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亲戚朋友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流程、政策以及献血不会损害身体健康等知识,动员他们无偿献血。

詹顺达表示,从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再到经常献血,在一次次献血中,他完成了对生命的再认识。他希望用这根“红色纽带”,把自己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紧紧相连,把生的希望源源不断地给予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詹顺达也是一位热心人。2012年5月底,詹顺达被东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招聘为协管员,每天骑着摩托车上下班的他,经常看到路边有人为搭不上公交车而着急,于是萌生一个想法:何不用自己的摩托车捎带下顺路人?于是,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和每日的行车路线写成一个告示,张贴在沿路的公交候车亭内。之后,只要接到搭车的电话,詹顺达都毫不犹豫地回答“行”,哪怕绕点路也要把人送到目的地。

“这个社会不是你帮我,就是我帮你。在我能帮别人的时候,就多做一些,希望借此把这种互助精神传递下去。”詹顺达表示。

管风晨:一路奔驰 守护生命

“救命!救命!”2020年12月8日17时27分,一位奶奶怀抱着一周岁的孩子走在武义县东升路上时,突然孩子整个人向后仰,浑身抽搐,急得六神无主的奶奶在路上无助地呼救。

“快快,快上车!”在斑马线前等红绿灯的管风晨听到呼救后,立即摇下车窗,招手呼喊他们上车,火速开往最近的中医院,中医院建议把孩子送往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救治,管风晨又再次载着奶奶和孩子往人民医院赶。

途中,孩子的情况让人十分揪心,孩子的奶奶在车里拼命呼喊孩子的名字。管风晨一边安慰,一边在路上急速奔驰。在连闯两个红灯后,管风晨打电话给交警大队事故中队接警台,告知接警员自己因急着送孩子去医院闯了红灯。交警值班人员提醒管风晨,因为紧急情况迫不得已闯红灯时,一定要注意观察路况,为了安全起见,要把车子的双跳灯开起来。

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在武义县温泉路与东升路交叉路口红绿灯处,因为车流较大,管风晨被堵在中间。管风晨一边拨打110报警电话寻求帮助,一边下车与前方的车主沟通:“车上有个小孩急着送医院救治,你们能否帮忙让一下道?”其他车主知道情况后,纷纷为其让道。

时间就是生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从东升路到中医院,再从中医院到人民医院,管风晨一连闯了7个红灯,仅用8分钟就将孩子送到了医院。管风晨又立马抱着孩子跑向急诊室,把孩子交给医生后,才默默离开。

因抢救及时,孩子脱离了危险。当晚,家属通过交警部门联系上管风晨,希望能当面表达感激之情。管风晨得知孩子病情稳定下来,也十分高兴,连说“不用谢不用谢,孩子没事就好”。

事后,管风晨救人的事迹被浙江卫视、学习强国、美丽浙江等多家媒体平台报道关注,众多网友留言点赞,称管风晨为“冬日最暖车主”。

施时晓:跳水救人冲锋在前

2月22日下午2时30分左右,磐安县方前镇民范村党支部书记施时晓从镇政府办完事,驾车回村途经方前二桥时,突然听到桥上有两名妇女焦急地呼喊“有人落水了”“快来救人啊”……见此情景,施时晓赶紧靠边停车上前查看情况,只见一名落水者正浮在水面上,命悬一线。

方前二桥紧连着方前村和民范村,桥面距离溪面有近10米高度,水深处超过3米。当时正值正月,冰冷的溪水让人不寒而栗,但目睹险情的施时晓没有丝毫犹豫,唯一的念头就是赶紧救人。他一边给方前村村干部打电话求援,一边迅速从桥上跑到桥下并脱去外衣,随即跳入刺骨的溪水中。“当时情况真的很惊险,幸好施书记及时赶到下水施救。”附近村民回忆起当天发生的惊险一幕,连声感叹。

施时晓下水后,奋力向落水者游去,大约游了30多米,他一把抓住落水者的衣服游向浅水区,与随后赶到的落水者家属合力将落水者抬至岸边。看到落水者转危为安后,施时晓冒着冷风离开了。

回到家,妻子见他只穿着短裤,身上挂着水珠,还在瑟瑟发抖,赶紧询问是怎么回事。听说他下水救人后,妻子一边责备他一把年纪不爱惜身体,一边为他拿来取暖衣物换上,言语中满是心疼。

事后,落水者家属专程登门致谢,并送来慰问品,施时晓婉言谢绝。他说:“遇到这种事情,谁都会下去救人,何况我是党员干部,更不能袖手旁观。不管什么时候遇到这样的危急情况,我都会尽己所能去救人。”

今年57岁的施时晓自2005年开始担任村干部,任村党支部书记也已有13年。自民范村规模调整后,他带领党员干部全力推进旧村改造工作,只为尽快让村民住上新房。同时,积极推动A级景区村庄建设,相继完成游客接待中心、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如今,民范村顺利通过A级景区村庄验收,土酒文化馆也顺利落成,成了村里一道亮眼风景。

祝云妹:意外之财分文不要

56岁的祝云妹是兰溪市深能发展兰溪项目环卫工人。她从2012年开始从事环卫工作,9年间先后拾得银行卡12张,还有智能手机、身份证、重要文件资料及现金等物品,总价值15万元。她面对这些“意外之财”毫不动心,每次都悉数上交归还失主,展现了拾金不昧、信义为先的高贵品格。

今年2月19日清晨,祝云妹在冶炼厂生活区清扫保洁时,捡到一个红色钱包,内有现金、身份证、5张银行卡及其他证件,价值3万余元。她第一时间联系环卫所所长,并将失物信息上报。“我刚想把垃圾倒进垃圾桶,发现一个塑料袋里有个钱包,钱包里有现金和证件,心想这钱包肯定是附近居民不小心扔错了。”为了能尽快找到失主,祝云妹特意留在原地等了一会儿,迟迟不见失主来寻,为了不耽误正常的保洁工作,祝云妹请单位领导帮忙联系失主。

经过多方联系,当天下午,失主赵女士当面认领了失物。面对感谢,祝云妹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只是换位思考,不管是谁,丢了东西肯定很着急,所以我要想方设法把东西还给失主。”

类似善举,祝云妹做了很多次。去年国庆长假期间,祝云妹在华丰路保洁作业时,捡到一部手机。“手机丢了,失主肯定很着急,很有可能会回来寻找。”想到这里,她便在原地耐心等待失主。可过了10多分钟也没有人来寻找手机,祝云妹便将手机放在身上暂时保管,一边工作一边等候失主来电。过了40多分钟,失主终于打来电话。经过认真核实后,祝云妹让失主到兰江金角环卫所办公室领取手机。拿着失而复得的手机,失主连声道谢:“虽然手机不是很贵重,但里面存有很多重要的信息,如果手机丢了,有的信息就无法找回,真的很感谢。”

祝云妹说,自己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父母从小教育自己做人要诚实,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能要。9年来,祝云妹在环卫保洁岗位上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她总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为保证负责路段的清扫质量,祝云妹不仅每天早晚各扫一遍,还在中间时段加大巡回保洁频次,对路段见脏就清、见尘就扫。不仅如此,国卫复审期间,她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同事清洗路边果壳箱,捡拾绿化带杂物。祝云妹说,环卫工作看似又脏又累,但看着城市变得更加干净整洁,她内心十分骄傲。

祝云妹用她朴实的话语和切实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新时代劳动者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

王荣秀:婆媳情深胜似母女

52岁的王荣秀是永康市花街镇金长园村一名普通农村妇女。身高只有1.45米的她,身上却有着孝老爱亲的巨大能量。她带着婆婆改嫁,并为其养老送终的故事,被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传为美谈。

上世纪90年代,王荣秀从遥远的云南嫁到永康市唐先镇石湖坑村。19年前,丈夫不幸离世,她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婆婆一起生活。当媒人把花街镇金长园村的颜忠尉介绍给王荣秀时,她十分纠结:是选择自己的幸福,还是照顾婆婆的感受?“没想到婆婆对我说,颜忠尉这人挺不错的,值得托付。”王荣秀在感动之余,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要带着婆婆一起改嫁。她对颜忠尉说:“婆婆只有一个儿子,丈夫去世后,婆婆便没了亲人。我嫁过来后婆婆待我很好,像亲生女儿一样,我也要像对待亲妈一样,让她安度晚年,为她养老送终。”

面对这样有情有义的女子,颜忠尉说:“孝敬老人是美德,你嫁给我后,我会和你一样,像对待亲妈一样对待她。”有了这份保证,王荣秀带着婆婆和两个年幼女儿,嫁给颜忠尉。

起初,婆婆不愿意离开住了几十年的家,但是从花街镇金长园村到唐先镇石湖坑村,路程将近30公里,而且没有直达班线,王荣秀不可能每天两头跑。见婆婆手脚还算利索,能自己烧饭洗衣,于是王荣秀把新家的电话号码留给邻居,以便婆婆有事可以及时联络到她。

有一天,正在工厂上班的王荣秀接到电话,说婆婆在家晕倒了。担心因为转车浪费时间,王荣秀跑回家直接骑上自行车就出发了,骑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赶到婆婆家。幸好在邻居的帮助下,婆婆已经恢复了意识。随着电话次数越来越多,王荣秀意识到,婆婆年纪大了,需要有一个人陪在身边,于是她做通婆婆的思想工作,把婆婆接到了新家。

考虑到婆婆上下楼不方便,王荣秀安排婆婆住在一楼的大房间里,天气好的时候,王荣秀就给婆婆洗头洗澡、晒被子。每天晚上,在菜场收完摊的王荣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婆婆有没有吃晚饭,胃口好不好。婆婆爱吃粽子、老南瓜,王荣秀总是给婆婆准备好。婆婆不爱吃肥肉,她就把瘦肉挑出来留给老人家。“我的媳妇真好,我真是多亏了她。”婆婆逢人就夸儿媳妇孝顺。在王荣秀的细心照料下,婆婆以88岁高龄于去年安然去世。

王荣秀的孝心传遍乡邻,也深深感染着子女。“妈妈对奶奶的好,我们都看在眼里。她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以后也要成为妈妈这样重情重义、敬老爱老的人。”儿子颜钦辉说。

来源 | 金华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致敬金华好人|无私奉献、英勇救人……这些金华人太有爱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