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蒋子云诗歌:红色地标组诗(九章)

2021-04-21 1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韶山·布鞋的山水

——红色地标之1

到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参拜,见橱窗中陈列主席不同时期穿过的几双布鞋,旁边的地图,那些点线符号,正如布鞋走过的行行印记……恍惚间,有千万双布鞋浩浩荡荡走过眼前,纪念馆惊起踏山踏水的回音。

一双布鞋

从屋后的韶峰出发

走过千万座山峰

井岗六盘娄山岷山

直走到大别太行

直走到西柏坡北京西山

天高云淡,苍山如海

每一座山峰,都留下不朽诗章

每一座山峰,都成为英雄传奇

布鞋的足迹,在群山镌刻诗行

 

一双布鞋

从门前的荷塘出发

踏浪千万道江河

湘江赤水金沙大渡

直踏浪延河黄河

直踏浪金陵城下滚滚长江

铁索寒凝,蔽江帆影

每一道江河,都是地理的天堑

每一道江河,都成为历史的分水

布鞋的浪花,演绎中南海的波涛

 

因为踏浪千万道江河

那些惊涛骇浪

只是鞋帮几滴露水

因为走过千万座山峰

那些崎岖险峻

也不过鞋底一粒泥丸!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当千万双布鞋,走过

千山万水,雄关漫道

这布鞋,就走出了中国道路

 

布鞋走过的山峰与江河

才真正叫做

江山

而这布鞋

就成为了高山,众人仰止

就成为了江河,万水之源!

 (2016年7月1日韶山一稿,2021年4月6日马栏山二稿)

百年风云,那坚定的步履

——红色地标之2

韶山冲,花明楼,洪家关

乌石,板仓……

一些身影走出泥板砖房

待走回故乡,或出发之地

百年风云,那坚定的步履

镕铸岁月,铜雕的身姿

皍首挺立

文家市,天岳书院

庭院深深,至今回响

破空的号角和马嘶

塔卧,刘家坪

这些偏避的山地

雏菊,满地爬和狗尾草

曾留驻或送走过一支支队伍

老山界,召头寨

知名或无名的一些山岗坡谷

至今遗存炮声、弹痕和白骨

就如湘江岸遗落的那截断肠

就如沙洲村遗留的半条棉被

……

那时,许多人发射自己

身躯的弹雨洞穿黑夜

骨肉的弹片和回声

化作几行名字一段碑文

 

今天,血润的山河资源富集

岁月洗濯,那些故事摇曳花朵

晴空下更加鲜亮

历史节点上一个个地名

签注当代的心版

那抹红色高光显影

无数人打卡荣耀地标

 

一个世纪的骨血滋养

这片土地更加膏腴

稻麦迎风生长

曾经栽插旗杆的坡地

如今松竹成林

那串泥泞的脚窝

写在路边的一些朴素词语

现在以楼群和映山红的姿势

列队迎宾

广场上,那座雕像

坚毅的目光如初

坚定的步屐如初

笑容中,饮烟的饭香

融合那脉硝烟的余韵

这片大地年年春种秋收

年年花开如海!

 (2020年11月28日荷花村初稿,2020年12月1日马栏山二稿)

 

平江·天岳书院

——红色地标之3

那道天岳的封印

烙在坚硬的额头

这山,便一直高皍不屈的头颅

领受岁月的风霜雨雪

有位诗人深情呤诵

这条江,是蓝墨水的上游

而在这一段,平江

红墨水灌注了整片流域

 

一座书院的尊号

总有它的来历

就如这条汨江

为何流淌骚风

就如这匹烈马

为何纵身一跃

定格这样凌空挺立的姿态

 

蓝天白云之下

我就这样,和一尊雕像

相遇,相认

 

将军横刀立马

那刀,轻轻一掠

划过道道闪电

斩过多少奇险

那马,蹄声滚滚踏浪踏烟

黄河长江直跨过丹江

直放牧鄱阳湖边

险恶的江涛,湍急的唾沫

也不过打湿半个马蹄

 

此刻,我和将军交换眼神

天室回响那首名诗

我渴望有更丰富的词语

描述这样的相遇或者对话

此刻,这匹马奋勇的身姿

被时光擦洗,嘶鸣更加响亮

罗霄幕阜的群峰

奔踊无数骏马

以相同的姿势昂首向前

马蹄下,江流澎湃

那蹄声,霹雳雷霆!

 (2019年7月马栏山一稿,2021年4月7日马栏山二稿)

 

老 区

——红色地标之4

老区很有记忆

能清晰地想起许多

辉煌的日子和情节

老区很传奇

一座山一棵树甚至路边的花草

都有许多来历

 

老区很慷慨

柴米油盐野菜山泉都捧出来甚至铁和石头

甚至所有的儿女

老区很贫血

血在许多年以前

输给了更贫血的土地

养活奄奄一息的中国

 

老区很肥沃

落下种子就生根发芽

旗帜插进弹坑或者血窝

就根深叶茂蓬勃燎原

长成红色森林

 

老区是一座金属和钙质的富矿

深埋的矿藏

有永远采掘不完的财富

 (1994年黄土岭一稿,2021年4月7日马栏山二稿)

 

通道·通道转兵

——红色地标之5

第5次反“围剿”失利,红年被迫长征。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撤离苏区,突破敌人4道封锁线后尤其是广西全州一带湘江战役,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剿杀在湘江东岸的计划,但由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军事路线,中央红军亦受重创,由出发时的86000多人锐减至30000人。12月9日至12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经红六军团浴血开通的路线进入通道,并拟北上湘西,与红六、红二军团共同开辟湘鄂川根据地,但此时,蒋介石已调集几十万重兵,在红军北上途中构筑四道封锁线,并由南、东、北方向对通道方向的红军形成合围之势,红军被挤压在以通道县一带山地狭小区域,如按原计划北上会合,随时可能全军覆灭。在此生死存亡之际,12月12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在通道恭城书院举行由博古、周恩来、洛甫、朱德、王稼祥、李德参加的紧急临时碰头会,毛泽东应周恩来、博古等人之邀列席会议。会上初步反思批评李德的军事错误,毛泽东力陈北上会合之危,西进贵州之利,会议采纳毛泽东作出放弃北上转兵西进的建议。西出贵州,使红军由此争得一线生机,此后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得以召开,红军由此化危为机。 

路,到湘江就差点断了

从血水中爬上西岸

队伍仅存三分之一

借这片山川紧急避险

晾干旗帜,焐热希望

 

此刻,湘西层峦

座座山门张开血盆大口

重兵罗列四道鬼门

地图上的红蓝标线

签注生死牌牒

此刻,罗蒙大戊雾障迷濛

恭水渠水的浮桥

载不动那么多生离死别

就算万佛坐阵

也化不开这般凶险

 

向何处去?

书院没有现成的蓝本

十二月的寒风穿堂呼啸

一个厢房,试图自己寻找答案

 

再没有以身饲虎的资本

再不能葬送仅有的家底

命运的岔口

总需要一些决断抑或决绝

八仙桌上摊开山川河流

雄健的笔锋

绕开埋伏的重重杀机

挺身西进,直指黔川!

 

只有真正来到这里

才会真切领略

层峦叠嶂,咽喉锁钥

才会真正勘破

楚越滇黔的地理分界

何以成为一段历史峰回路转

才会真正体会

通道作为县名的特殊涵义

才会真正读懂

一座书院何以成为不朽的地标!

 (2021年4月11日一稿通道,2021年4月12日二稿马栏山)

通道·侗乡,那些遗落的红星

——红色地标之6

红军长征经过通道,战斗中负重伤的干部战士因为不能继续长征,他们留下来在这里养伤,后来,他们有的伤好后继续追回红军队伍,有的身体不便战斗便留在当地和侗家女子成家立业,有的因为伤势过重不幸牺牲……硝烟已杳,山河无恙,共和国不会忘记,曾经有这样一些遗落的红星和英名。

 

在侗乡,在通道,在千万里

湘赣川黔的山川田野

曾经遗留过一些红星

和一些不为人知的名号

 

与英名和勋章无缘

与凯旋和盛典无缘

与史册和碑铭无缘

也不曾被纪念馆珍藏

甚至有些黯然褪色

然而,记忆不会褪色

名号不会褪色

目光和信念不会褪色

 

既然,命中注定只能留下

就目送风雨赶着马蹄

去往赤水遵义

就让这颗红星从帽上摘下

连同那些弹孔洞穿血染的军装

一同隐匿在这片林莽山川

长汀瑞金回不去了

于都井冈回不去了

平江浏阳也都回不去了

命运的下一段就安放在这里吧

换上侗苗的服装

取个侗苗的名字

这片多情的土地

收养了异乡的儿郎

 

把生命交给抒情的山寨

俯身弯腰成一把镰刀

收割侗家苗寨的炊烟

曾吹军号的口腮吹起芦笙

把苦难和坚韧唱成歌会

在密林烙印一座红星的石碑

倾情守候侗乡安宁的月色

倾情守候战友遗骸的山岭

只有压在箱底的那颗红星

有如魔咒,枕上梦中

总有炮声马嘶洞穿夜色

总有一队梆腿踏破黎明……

 

多年以后

有人循着映山红的血迹寻来

番号和密码重新激活

一颗颗珍藏的红星

焕发光泽

一座座侗家吊楼

安上英雄的名号

 

风雨桥走过一支新的队伍

几位老人眼中闪过一道亮光

群山耸立新的碑林

远方的田原花开一片……

 (2019年7月一稿,2021年4月13日马栏山二稿)

平江·喻杰,一粒种子点染绿色

——红色地标之7 

农民。将军。部长。农民。

60年,以不同的名份

完成一次生命的轮回

 

从大山走出

最终又回归大山

就像一粒谷种

走过季节的轮回

播种,发蘖,孕穗,收割

有些喂养大地

有些复又成为种子

 

从现在起,那些显赫的战功都留给史书

部长的名号也寄留都城

就以农民的身架,本色回归

就这样,循着泥味和草香

从那些山河澎湃

回溯平江,嘉义丽江的原点

多年前壮行出发之地

 

枪茧笔茧的时光

叠加握锄的厚茧

误了的农时一一补回

硝烟舔过的山岗

重新点染绿色

漂洗战衣的汨江

再度喂养白云鱼雀

一腔热血和汗水

蓄为能源的泵站

就算摘下星月

也要点亮山区的眼眸

就算肝脑涂地

也要点燃希望的彩虹……

 

或许,彻底回馈这片山水

还需要时日

就以种子的名义

就以报答的名义

将自己播进老区的土地

这是生生不息的根脉啊

所有人生生不息的根脉!

 

注:喻杰,1902年3月生于平江县嘉义乡丽江村,1926年参加北伐,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曾任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代理财政部长,红二方面军六军团供给部长,陕甘宁边区工商厅厅长,新中国西北贸易部部长,国家粮食部副部长,商业部副部长,中央监委驻财政部监察组长等职。1970年初,喻杰主动退出领导岗位,毅然决然带着孩子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平江县嘉义乡丽江村安家落户。一到家乡,他就调研山村如何脱贫致富,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垦荒植树1万多亩,开发小水电站6座,动员大家搞庭院经济,并捐资办学扶贫帮困,同时廉洁自律,带出良好家风……李先念、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写信赞赏,当地民众称他为“农民的大恩人,真正的共产党人”。他却说,“不是恩人,是还债”“当年一同出去闹革命的丽江村人牺牲了200多人,就我一个人活着回来,平江先后有20多万人牺牲殉难,是革命老区的百姓用生命和鲜血养育和保护了我们,我既使肝脑涂地,也难报答人民的恩情。”直到1989年2月逝世,他在家乡奋斗了19年。

 (2019年7月平江一稿,2021年4月14日马栏山二稿)

平江·幕阜山,腰缠黄金的女乞丐

——红色地标之8

妻子。母亲

战士。乞丐

在幕阜山中,我试着努力寻找

一个女人,十多年的隐秘

 

那时,她正值芳龄

美丽的生活和爱情

止于1939年6月12日

午后那枚流血的太阳

那时丈夫刚走出门外

新四军平江加义办事处

门外30米,一个特委书记

一生都走不回来的距离

轨迹,就如早年他手上的棉布

在锋亮的刀口下咔嚓而断

一些联络的线索也咔嚓而断

 

她决然取下草编斗笠

儿子塞进包裹

由乡亲引领,在弹雨空隙

走进幕阜山深处……

 

此后,3000多个日日夜夜

露水映霞,循着鸟声赶路

暮光合围,沿着归雁回林

红薯和野果,喂养嗷嗷的孩子

也喂养信念

松杉和星月,见证一个半野的疯婆

也见证隐忍

衣祆里怀惴沉甸坚实

寻找的步履如此坚定

 

直到那一天

硝烟余烬化为鞭炮

城头的红旗

映红山上的杜鹃

这名女乞丐,循着笑靥寻来

剪开贴身的衣服

取出一包黄金

一斤二两,辗转十年,丝毫未损

她说,这是秉承丈夫

对金子和忠诚坚定的守护

现在,她终于可以告慰丈夫

她也终于和孩子一起

改回朱引梅这个真名

 

注:1925年,平江县28岁的涂正坤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出生裁缝,他便以裁缝身份作掩护在平江开展工作。1927年9月率平江工农武装参加秋收起义,1930年红军攻打长沙,涂正坤组织10多万人积极响应……到1934年,涂正坤已成为中共湘鄂赣省委组织部长,这一年,红军长征,涂正坤奉命留守湘赣边苏区开展游击战争,后编入新四新,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杨森部突袭新四军驻平江加义通讯处,制造震惊中外的“平江惨案”。时年42岁、任特委书记的涂正坤诸多干部战士惨遭杀害。情急中涂正坤妻子朱引梅在乡亲们帮助下逃出生天。事件平息后,朱引梅返回家中整理丈夫遗物,发现一包黄金(后称重1斤2两)和一张作为组织经费的字条。当时情况混乱,面对黄金巨款,朱引梅没有据为己有,而是想方设法归还组织。因为一时找不到组织,而且还要躲避日、伪、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以及土匪的追捕抢夺,朱引梅毅然决然将黄金缝在贴身衣服里,带着9个月大的孩子一边乞讨为生一边寻找党组织,遇有情况,则躲避山野或装成疯婆,直到1949年平江解放,新中国成立,她从大山深处走出来,将这1斤2两黄金分文不少地交给了时任平江县县委书记齐寿良。后朱引梅作为烈士遗孀享受相关待遇,齐寿良官至省人大副主任,平江加义镇现建有“平江惨案纪念馆”。

 (2019年7月平江一稿,2021年4月15日马栏山二稿)

 

汝城·半条棉被

——红色地标之9

这座城池

是你的,也是我的

包括那些山川河流

树木鸟声,田地的玉米

滚烫的泉水

我们都共同拥有

或者,彼此拥有,拥有彼此

 

人世间许多相遇

时间,地点,人物

纯属偶然,也是必然

就像队伍经过沙洲

三位年轻姑娘在屋檐下躲雨

门扉开启,饥寒交付

一豆油灯,一盆炭火

徐解秀捧出

最后一撮糙米,三个红薯

临时搭起的床铺,一张棉被

焐热四个女人一个小孩

焐热山乡一个漫长的寒夜

以心取暖,稻草柔软

托枕今夜温情的梦呓

打开药箱,打开话匣

小孩笑靥灿灿生命的花季

红星照亮瓦楞,照亮

一个山村女人的希望

阳光和目光撞击剪刀的锋口

山村的心也如棉被

如此柔软

其实,鉴别人心或更多事物

不必太久的时间

也不必太多的语言

更不必多少财富

有时只需要最简朴的一点东西

就如这条棉被

不!只要半条

我们彼此拥有,各自一半

 

这是一支队伍

留给山村的承诺与信念

这是一个山村

给予队伍的方向与信心

 

多年以后,女战士成为大姐

多位大姐送来崭新棉被

官享祠堂那张粮食借条

兑现63年的承诺

那夜经过沙洲的红旗

长成大地葱郁的森林

那把剪刀,当年裁剪的棉被

描出一幅万里长卷

锦绣山水!

 

注: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汝城,3名红军女战士在雨夜借宿沙洲村徐解秀家,见徐解秀儿子重病,当即拿出仅有且极为珍贵的抗生素救治,见女红年饥寒交迫,徐解秀倒出瓦罐中仅有的一捧糙米,加三块红薯为三位女红军熬了一碗热粥。临走时,三位女红军要把仅有的一张被子留给徐解秀,徐解秀坚辞不受,推让中,一位女红军拿出医用剪刀,将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徐解秀,并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送你一条新棉被……革命真的胜利了,但徐解秀始终没有等来那三位女红军。《当年赠被情谊深,如今亲人在何方》,1984年11月4日,《经济日报》报道了这一故事,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等大姐阅报后即嘱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一定要设法找到当年那三位女红军,同时邓颖超特托人给徐解秀送了一条新棉被,随后有15位当年的红军女战士给徐解秀寄送了新棉被。因三位女战士当年没有留下姓名,一直没有找到,1991年冬,徐解秀老人在漫长的等待中去世。去世前她对后辈留下话并要后辈铭记传承:“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一半给老百姓的人”。

(2019年6月马栏山一稿,2021年4月16日马栏山二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