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站在历史节点上,王金平能否影响台湾民主前途?

澎湃见习记者 王欢
2014-06-24 14:22
来源:澎湃新闻
港台来信 >
字号

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

        3月31日,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第六度邀请各党团代表进行“朝野协商”。         

        此前,29日的第五度“朝野协商”曾因民进党代表不愿参加宣告破裂。         

        与上一次协商的消极态度不同,这第六次“朝野协商”,各党团态度积极,纷纷表示愿意出席,甚至在会议之前就表明态度:         

        中国国民党政策委员会执行长林鸿池受访表示,国民党团会出席协商,正面面对问题。         

        民进党团干事长高志鹏说,民进党团也会出席协商,立场是两岸协议监督机制“法制化”、退回服贸及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认错道歉等诉求。         

        除了“朝野协商”中的气氛转变,台湾历时半月之久的“太阳花学运”中,各个角色也悄悄改换了方向。         

        先看国民党。3月29日傍晚时分,马英九第二次召开记者会。他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23日)因未回应学生诉求引发学生更大不满,致使学生们当日晚间冲击“行政院”。         

        而在“3·30游行”前的记者会上,马的态度出现重大转变。他对学生的四项诉求一一回应。表现为“一个坚持”、“一个同意”、“一个协商”。坚持的是不会退回服贸,同意的是支持两岸协议监督机制法制化,可以协商的是公民“宪政”会议。        

        马显然吸取了23日的经验,掌握了谈判法则,固守底线,有所让步,愿意协商。         

        民进党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民进党党团”25日曾表示,马英九与学生谈判后才会重启协商。         

        但如今,他们愿意进行协商,并且在两岸协议监督机制法制化方面与国民党已有共识。这样一来,民进党的诉求就从“两岸”,退回“马政府”,拳头已转变方向。         

        另外,30日学生运动汇集人数逾11万,7时之后人潮渐渐散去,未发生暴力事件。        

        国民党、民进党各退一步;学生运动尚在理性控制之中。这一切似乎预示着,反服贸游行或许会迎来和平落幕的曙光。         

        带来这场朝野协商的“冰融”和反服贸的“曙光”的,最重要的动作即是“调和”。而这个动作,正是来自王金平。         

        3月28日的“朝野协商”破裂后,“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林鸿池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朝野没有共识,‘王院长’会发挥关键影响力。”         

        台湾主要媒体均以社论的形式对王寄予重托。       

        22日《中国时报》在社论中提到“我们寄望王金平‘院长’应尽速召集朝野党鞭会商”,并恳切的说“‘王院长’已站在历史关键点,累积一生的政治智慧与高度,将决定他的历史地位与台湾的民主前途。”         

        在25日《联合报》的社评中,平息此事被视为王金平的责任,“王金平‘院长’有责任促使朝野党鞭达成‘逐条审查’的共识,并发挥其‘圆融’长才,说服学生接受朝野提议放弃占领,和平走出议场,让服贸继续审议”。         

        《联合报》中提到的“圆融”,是王金平游说力的一个注解。此次国民党要倚重的正是王金平的游说力。         

        台湾《天下》杂志曾评论王金平说他“很特别,他似乎没有政敌,好像也没有什么敌人”。         

        “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形容,他是整合者,也是资源分配者,任何人找他,他都愿意帮忙,“没有蓝、绿之分”。         

        他被寄予厚望的游说能力,其实来自于很多地方。         

        他很重人情。         

        《天下》杂志曾采访王金平的老友,他说国民党在某些县市的部份金脉,仰赖特定业别,选举时,传出有人用行政压力要挖墙角,王金平就会出面“固金桩”,“院长是用人情,补行政上的不足”。         

        他也能弯腰整合资源。         

        “他在‘立法院’无法被取代,就是因为国民党的问题盘根错节,只有他能搞定,”原亲民党党团副主任吴昆玉认为,政治不可能分黑白,有很多是台面下要弯腰去整合协调,互相照顾。         

        他非常尊重在野党。民进党政策委员会副执行长何佩珊举例,在朝野协商中,任何议案,王金平都要行政部门问问“总召”柯建铭的意见。         

        他的用意,一来是让官员知道,不能仰仗执政党优势放水;二来是兼顾行政立法的制衡机制,不致一面倒地配合“行政院”。         

        透过这场游行,我们更可发现73岁的王金平对台湾政坛的影响力仍不容小觑。

        王金平的光环很多,他34岁即当选为“增额立法委员”,成为当时“立法院”最年轻的“立法委员”。之后连选连任,创下了“九连任”的光辉纪录,共服务了近30年,被称为“政坛长青树,‘立法委员’不倒翁”。         

        但是,王金平是一个真正从“基层”起来的干部。         

        这个政坛“奇人”的出身其实平凡。1943年,王金平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一个农民家庭,也是在这里他踏上自己的从政之路。        

        他初中和高中时在台南求学,大学阶段才来到台北就读大学。1965年,自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他返回高雄管理家族企业。         

        他踏上从政之路主要得益于高雄县第一大地方派系“白派”掌门人、高雄县前县长林渊源的大力提携。         

        1980年王金平因违反“票据法”被起诉,1986年2月被判刑6个月,政治前途一度跌入谷底。在该年底的“立委”选举中,王金平虽未获国民党的提名,但自行参选的王硬是凭借自己在地方上扎实的政绩,以及“白派”在地方上的实力再次获得连任,奠定了其在“白派”的掌门接班人地位。         

        凭借着对南部的了解和本省籍身份,他成为了国民党台湾地区本土派的龙头老大,同时也是蓝绿两方争相拉拢的对象。         

        2000年3月国民党丢失执政权后,“立法院长”王金平身为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本土派大将,受到泛绿阵营方面的大力拉拢。李登辉意图拉拢王出来另组政党,以彻底分裂国民党。陈水扁更是将其视为策反国民党“本土派人马”出走的指标性人物。         

        但王金平仍坚持一贯的“广结善缘”、各不得罪的作风,与各方势力交好。在2002年2月的第五届“立法院长”选举一役中,王金平因受到蓝绿两大阵营的支持,最后以近乎百分之百的高票获得连任。         

        与绿营的交好并不影响他在蓝营的地位。         

        2003年11月22日上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及台北市长马英九等政要齐赴“立法院长”王金平高雄路竹老家,正式邀请王金平担任连宋竞选总部主委职务。颇有“三顾茅庐”之势。         

        南台湾一直都是泛绿军的“大票仓”,泛蓝军的实力相对比较弱。加之泛绿阵营不断在南台湾四处散布有关连宋当选将导致“外来政权执政”、“旧黑金势力复辟”的话,对连宋在南部的选情造成一定的冲击。         

        而在台湾南部七县市具有相当号召力与影响力的王金平,有利于泛蓝争取南部选民的支持与认同。他的出山有助于连宋开拓台湾南部票源。         

        然而,政坛“奇人”王金平的仕途并不平顺。最大的危机,正是源自国民党内部。         

        关说,即为游说。“关说案”曾危及王的党籍,被视为是“马王分裂”的明证,也是去年王金平所面对的最大个人危机。         

        “关说案”的始末,大概可以这样理解:2013年9月6日,“特侦组”召开记者会表示,“法务部长”曾勇夫、“高检署检察长”陈守煌,涉嫌接受“立法院长”王金平、“立法委员”柯建铭关说。马英九发表声明,促相关部门彻查。         

        据透露的《王金平柯建铭通话监听全文》中,王金平与柯建铭通话时曾说“我已经和勇伯说完了”,“他说好啦,他会尽力,他会弄”,“不知道,就让他处理。他就说他要处理啊”。        

        有媒体人曾评论,从台湾民意机构的传统来看,所谓的“关说”并不罕见。因此,马英九突然决定将党内大佬王金平曝光于天下,还是趁其嫁女之际并定调为台湾地区司法史上“最耻辱的一天”,令不少人错愕。     

        随后焦点发生转变,2013年9月9日“监听丑闻”浮出水面。民进党主席苏贞昌透过记者会表达,马英九透过不法的监听手段,窃取国会议长的通联内容。         

        当日,“检察总长”黄世铭即召开记者会,特侦组侦办关说弊案,侦办及监听取得法官核准,一切合法,禁得起检验。         

        江宜桦亦表态,马英九捍卫的是一种价值,而不是跟“立法院长”王金平有恩怨。另外,面对“立法院”短期内可能产生的动荡已做好心理准备。         

        3月19日,王金平党籍案胜诉。3月21日,台北地院再依违反《刑法》泄密罪及《通讯保障及监察法》判处黄世铭一年两个月徒刑,黄世铭随即辞去检察总长职务。         

        但“关说案”并不是开端,马王裂痕早有端倪。        

        2005年国民党主席改选王金平落选败给马英九,2007年国民党2008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提名人马英九邀请王金平担任副手,王金平于5月底正式拒绝。         

        2013年9月11日,马英九召开记者会表示王金平已经不适任“立法院长”,中国国民党考纪会开会讨论做出“撤销党籍”结论,遭撤销后王金平将丧失国民党不分区“立委”和“立法院长”身分。         

        两天后,台北地院裁定王金平继续保留行使国民党党员职权的权利。         

        分析人士指出,马英九主导“马王分裂”,还应有其他考量。其一,强调国民党员的“忠诚度”,要求党内人不得“蓝皮绿骨”——这有助于巩固深蓝地盘。其二,为马英九合意的民间机构代表人腾出位置。其三,为台湾地区“七合一“地方选举布局。         

        “马王分裂”无疑是有高风险的。国民党多位大佬为王金平缓颊之言,已表明不赞成态度。而有人提出王金平另组党派的主张,已露出国民党分裂势头。         

        这条裂痕对台湾地区政坛留下的痕迹在此次学运中尽数显现。在这场学运中,王金平的调和作用开始显现,而他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马王”关系的缓和。         

        从3月18日学生占领“立法院”开始,王金平选择隐身于事件漩涡之中。        

        26日 《中国时报》曾评论说,“民意如流水,政治情势变动不居,从学生成功占领‘立法院’议场那一刻开始,‘解套’就不是‘立法院长’,更不是学生的责任,而是 马政府的责任,从警察被迫冲进‘行政院’办公大楼驱离学生开始,‘暴力’的印记就要由政府承担,而非学生,更不是反对党。         

        王金平深知这点。         

        李登辉28日下午公开向王金平喊话,要王公开站出来说几句话,李登辉说“立法院长”的责任很大,“可以去发挥,可以去问学生究竟如何解决这些事”,很多法律须要“立法院”负责任处理。         

        “关说”案之时,吴伯雄等国民党大佬曾修补关系,出来调停。此次大佬放话,与关说相比,已经很晚。27日学生已声明扩大对立。若一旦有冲突,将会影响“七合一选举”的局势。         

        最重要的是马英九的态度。29号马英九的新闻发布会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         

        马在记者会上,说道:“我特别要请‘王院长’尽全力,整合朝野意见,发挥‘立法院’自主力量”。同时,也呼吁朝野党团重返协商,让朝野党团在“王院长”主持下,尽速达成共识。        

        “我也希望,‘王院长’能帮忙协调学生早日退出‘议场’,恢复‘立法院’正常运作”。马最后说。         

        其中“特别要请”,“我也希望”,“能帮忙”言辞恳切、恭敬。这可被视为马英九向王金平公开示好。         

        然而,留给王金平解决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         

        3月26日,王金平曾说过立法院会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27日的朝野协商中,王提议由他提出解决方案。         

        随着局势的发展,鉴于王在立法院和民众之间的影响力,王金平有可能会真正走到台前,发挥关键作用。到那时,王金平又会如何打算?         

        马英九连任时,曾念兹在兹自己的历史定位。王金平在可能是最后一任“院长”的四年间,同样必须在乎自己的历史评价。         

        很多人对王金平仍有期待,希望他留给“立法院”的,不只是兴建“国会”大厦与否,而是更长远的制度。         

        《天下》杂志在对“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的采访中可能会透露出一些信息。         

        这一天,穿着浅绿色西装的柯建铭,在满室的烟雾中,突然放下手上的烟。过了好久,他开口说,“我也跟‘王院长’说,我可能这届做完就离开,我们应该共同做些大事。像典章制度如何设立、政治和政党文化如何形塑。”         

        “过去,我们都在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但这种角色应该提升,”柯建铭说,“我们都已走到这个历史时刻,该做的是重塑‘国会’文化,让台湾的未来更有高度和方向感,而不只是资源整合者。”         

        这次学运,是否提供了一个契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