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克强总理去非洲,中国在非洲的机会有多大?

澎湃外交特约评论员 李因才
2014-05-06 17:43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人员、商品、企业等涌入非洲,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近些年,有关中国在非角色和地位的负面评论也越来越多。有两方面的趋向值得注意:其一,西方国家对中非关系的批评逐渐呈现出一种官方化趋势,这是历史上罕见的。例如,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12年出访非洲时抨击中非关系之后,2013年6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出访塞内加尔、南非和坦桑尼亚非洲三国时也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的主要利益是获取非洲的自然资源以刺激自身出口型经济的发展。非洲只是被作为原料产地加以简单利用,而非创造就业岗位、确保长期发展。“其二,非洲本土的一些政治家对中国的怨言甚至指责的声音也逐渐浮现,比如赞比亚爱国阵 线(PF)的领袖迈克尔•萨塔(MichaelSata)在总统大选中明确地打出“反华票”,认为中国是“新的非洲殖民者”。尽管萨塔在当选之后很快改变了其偏激言论和立场,开始积极评价中非关系,但他的言论也代表了一些非洲政治家尤其反对党的声音。

        中非关系的不实论调

        中非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负面声音,一方面,是中非关系全面、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与2006年《中国对非政策》的出台,中非关系已经由之前的政治合作为主导转变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的全方位、多领域交往。目前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已超过2000家,在非洲的中国人也超过100万人。怀揣梦想的淘金者、冒险家、大小国企,以及规避本土和欧美激烈竞争的“蛰伏者”向非洲集中,必然带来种种问题,比如非法劳工、破坏环境、不守当地法律习俗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双方交往水平提升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彰显出中非合作的广度在拓展。”

        但另一方面,一些有关中非关系的指责也存在诸多偏颇和不实之处。概而言之,这些指责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主要论调:其一、中国正在走西方殖民大国的旧路,在非洲大量攫取资源和能源;其二、不附加条件的中国投资和援助助长和支持了非洲国家的腐败和暴政,不利于或扰乱了非洲国家的长远发展。前一种批评是西方国家和非洲一些政治家经常援用的理据,而后一种批评实则是西方国家出于对华在非地位和影响力的大幅提升的忧虑甚至恐惧,他们担心中国正利用庞大的投资和援助渠道与西方国家竞争影响力,吸引非洲国家和地区效仿中国发展模式,从而偏离其所规划的西方式道路。

        两种论调都显示出政治化操作或者“妖魔化”中非关系的倾向。中非关系是数代领导人辛勤培育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将非洲国家视为朋友和兄弟,在共同抵抗西方殖民和霸权以及在新时期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过程中,双方相互支持和协助,结下深厚友谊。对中非关系的任何深入考察和思考都很容易驳斥这种不实论调。

        资源和能源并非中国经贸重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3年8月发布了《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其中对中国在非投资情况作了介绍。从其公布的投资行业分布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国在非的投资资金只有30.6%流向了采矿业。除此之外,还有19.5%流向金融业,16.4%流向建筑业,15.3%流向制造业。此处的数据统计显示,资源富集行业的采矿业并非是中国在非投资的主要方向,第三产业才是最密集区域。多数投资与资源并无多大关系,以制造业为例,2012年底,中国在非制造业投资存量达34.3亿美元。其中,马里、埃塞俄比亚等资源贫瘠国吸引了大量中国投资。中国企业在马里投资糖厂,在埃塞俄比亚建立玻璃、皮革、药用胶囊和汽车生产企业,在乌干达投资纺织和钢管生产项目等,弥补了所在国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不足,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就业。

        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油田及进口的原油是最经常被批评者援用的理由。目前,非洲地区是仅次于中东的中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地,2013年中国自非进口原油6424万吨,占中国总进口量的22.78%,不过其中有4000万来自安哥拉一国。而安哥拉并非非洲地区石油产量和储量最大的国家,根据2012年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其储量只占非洲总储量的9.72%。

        实际上,非洲石油更大比例的消费市场是在欧美,假如将中国与美国、经济合作组织在非的前十大援助接受国与非洲石油储量分布这两者做一对比,那么就更难将中 国在非经贸活动与处心积虑地获取资源和能源挂起钩来。实际上,这种说话无疑是西方国家在自打嘴巴,因为根据这种对比,如果投资、援助可以与资源获取关联的话,那么欧美国家无疑具有更加明显的“新殖民主义”和资源掠夺者的嫌疑!

        中国是非洲国家建设的重要贡献者

        实际上,中国一直是非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贡献者,中国在非洲的经济贸易活动以及中非之间的政治交往不仅坚定了非洲自主发展道路的选择,也为非洲“痼疾”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疗方。

        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以及双边合作机制,为非洲很多国家提供了其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的资金和技术。2012年,中国在兑现向非洲提供15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的基础上,再次承诺,三年间再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重点支持双方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中非合作论坛同时还设立了“中非发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截至2012年底,前者已在非洲30个国家投资61个项目,决策投资额23.85亿美元,并已对53个项目实际投资18.06亿美元。后一专项贷款累计承诺贷款12.13亿美元,已签合同金额10.28亿美元。这些政府性质的贷款以及通过其他渠道提供的融资,对一些非洲国家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份报告的统计显示,2000年至2011年间,中国对非洲援助的资金达754亿美元,在世界各国对非援助中,仅低于美国的900亿美元,占主要援助国总金额的1/5。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援非资金大幅增长的过程中,经济合作组织对非援助此间则出现明显的放缓趋势。两者之间的比较也很容易印证了,为何在这期间中国在非洲地区的影响力会出现这样大幅度的增长。

        相比之下,中国对非援助具有发展先导的特征,尤其是中 国在非洲大量展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开发,对加快非洲的“国家化”进程具有难以忽视的重要作用,也为国家的经济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中国 援助也并非像有些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助长了一些国家的腐败,实际上,由于大量援助资金直接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给了施工方或项目执行单位,这一操作模式实则减少了腐败的渠道和发生几率,并提高了援助的效率。

(本文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