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记忆之流|沿河而行与向内的环境学

翁晨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员
2021-04-29 20:04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20世纪中后期工业发展,促使城市化飞速推进。由此产生了按城市规模划分的生活方式:大都市的,二三线城市的,城镇的。而这种草率的分类,不能反映个体对城市的复杂经验。现代性的身体,已不再是笛卡尔式抽象理性的容器。它是经验发生的场所,也是知性诞生的土壤。有些身体极为敏感,有些迟缓一点,但都有独特的记忆与体验。这构成了个体与城市之间的共生环境,也成为异质性与共同性流动的场所。

4月24日,Heatwave跑团经过外白渡桥。孙孟晋工作室 图

“水文漫步”第二场,我们邀请水文漫步者与迈炫跑团Heatwave的跑者,以两种速度,沿着苏州河重新经历这座城市。我们希望,由水构成的身体,在保持独异性的同时,跨越边界,在“湿团结”中,找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城市的全新关联。

4月24日,漫步者聆听古冈老师的讲述。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图

4月24日下午,跑者与漫步者自苏州河两端出发。半程迎风,焦油味遇见河水,被包裹起来,略带湿润。跑者来自不同国家和城市,拥有不同身份和职业,因热爱奔跑而聚在一起。跑步过程中使用“上双漫步”小程序,可将当下实时经过的路线叠加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水路图之上,且可打卡查看历史上此处的视频画面。经由切换,参与者对熟悉的跑步路线和曾密布的上海水系,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苏州河自古是太湖通海泄洪的主要通道之一。《嘉庆上海县志》记:“吴淞江吴国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后减至五里、三里、一里。”淤泥、沉沙,堆积的有机物,曾让这条河以“黑”“臭”的方式进入上海人的生活。也许正因它的“黑”与“臭”,人们不惮于把生活里赤裸裸的欲望、艰辛、需求,逐一向它袒露、投掷。从沿河而上卖水果讨生活的果农,到栖身船上的同堂三世。

40年前,不会有人在苏州河边上“冥想”。它不是一段风景,而是有腥臭味的动脉血。城市的公共卫生史,某种程度上,是人与土地的剥离史。塑造一种浮于土地之上的生活,这是现代性的另一面。

2021年初,苏州河。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这种漂浮锻造了另一种对河流的经验——如果不能触摸、吞饮它,那么至少可以观看它。1990年代开始的苏州河段改造工程,清除泥沙与污物的同时,生产了在河边喝咖啡、饮啤酒与逛展馆的新型城市经验。当“苏州之眸”黄浦段贯通时,上了年纪的人与年轻人一样兴致勃勃。

这种兴致勃勃,在4月24日午后,被每个路过跑者与漫步者所感受到。有人好奇张望,有人赞许微笑,有人准备续下一壶茶,有人收拾电源将要离去。孩子肯定是最高兴的,照相课里,通过相机看见的苏州河,有适宜的审美距离,一草一木一人一景,皆值得记住。就中途没料及的那场雨,也是与上海的水相遇的另一种方式。

因水文漫步而聚集的人们,考古的对象不是苏州河,而是在生命某个瞬间经历了它的人们。这一考察过程,形成了一种“向内的环境学”,为跨越生命的连接提供支持。

2021年初,外滩。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责任编辑:王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