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冯绍雷:如何看待中俄关系的定位和挑战

外交学人记者 杨小舟
2014-05-21 14:01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2014年4月15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谈。/ 东方IC 图

        

         随着亚信上海峰会的召开,中俄关系又一次成为国际国内媒体聚焦的话题。人们对于中俄关系的关注,其实远不止对于一种双边关系的看法,其中还包含了很多除外交政策之外的对于以往和当前世界事务的理解、判断、认知、心态,甚至还包含着复杂的情感因素。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向外交学人介绍了中俄关系定位、中俄经济合作和中俄美三边关系前景等情况。

中俄关系是特殊的战略伙伴关系

         外交学人:有西方分析人士形容中俄是“权宜婚姻”,您如何定位中俄关系?

        冯绍雷:近来随着形势的变化,人们对于中俄关系的定位,不时有一些新的思考与争论。有人主张要建立更加接近的中俄关系,有人则对此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

        几年前,英国学者波波·罗曾经有一本影响比较广泛的著作《权宜之计的中俄关系》。他认为,中俄关系并不像有些人所强调的那样是一种特殊的结盟或战略上的伙伴关系,而不过是如同一般正常国家一样的一种双边关系。相对于这样一种评价,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家罗伯特·卡根则另有己见。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和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爆发战事这两件大事同时发生之后,卡根警告说,以俄罗斯与中国的威权主义体制国家的联盟正在开始,新冷战的危险正在来临。这里列举的不过是两种反差鲜明的表述而已。介乎两者之间,还有不少其他的观点和议论,不一一赘述。

        在我看来,中俄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权宜之计的一般国家间关系;也不是那样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排他性的战略结盟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战略伙伴与合作关系。

        与其他的大国关系相比,作为发展中、转型中大国的中俄双方,强调独立自主,并以内部事务为优先;中俄主张世界事务多样性发展的原则;中俄两国鉴于历史的教训,希望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抛弃对抗性的政治偏见,并且以实际行动解决了冷战结束之后无论哪一地区都未曾做到的边界问题;在这样一个高于一般友好合作关系,但又不结盟的框架之下,正在努力寻找一切机会,丰富这种特殊伙伴关系的内涵。

        普京在2012年2月27日所发表的关于《俄罗斯与变化中的世界》这篇重要文章中,正是体现了这种立场。他罕见地将包含对华关系在内的俄罗斯对亚太地区的关系,置于整个俄罗斯外交的首要地位,超过了对于欧洲和美国关系的重视,当时这篇文章中,俄罗斯对欧洲关系处于第二位,其对美关系被处于第三位。普京特别指出中国的增长绝不是威胁,而是带有巨大合作潜力的挑战;要借中国之风,鼓俄国经济之帆,提升远东和西伯利亚经济;强调俄中之间在一系列全球多边机制中加强合作;声明俄中在解决所有重大政治问题、边界问题之后的关系模式“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模式”;确认“俄罗斯需要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自然也需要强有力和成功的俄罗斯”。

        普京的这一立场是他长期以来所持有对华认知的一次体现和提升,也与当时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2012年3月6日记者招待会上所表达的“中俄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首要关系”,“中俄关系是大国关系的典范”的立场完全吻合。到了本次出访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之前,明确地宣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两国关系在各自外交全局和对外政策中都占据优先地位。”

        上述有关中俄两国关系性质的表述,乃是中俄两国在今后长时期值得为之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是中俄关系的指导性原则。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俄两国交流与合作、目前俄罗斯的高端国际论坛——瓦尔代国际俱乐部主席谢尔盖·卡拉冈诺夫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双方的好意显著地占有主导地位,但是,一些旧时的疑虑还未消失,而一些新的担心甚至又在产生”。

        须知,中俄关系不只是发生在最近的二十年间,它是在漫长历史积累之下形成的大国关系。百多年来的中俄关系,是一个具有基督教信仰的民族与一个远东文明古国前所未见的直接地全面地发生交往的罕见历史;也是冷战终结与全球化背景下,两国的国力对比消长发生戏剧性变化,当前,同样面临金融危机以及国际格局迅速变动的考验的这样一组双边关系。在这样复杂背景之下,宁肯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冷静的思考、更加扎实的工作,来夯实事实上还有待大大加强的中俄关系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口号式的气氛营造。

中俄经济合作      

         外交学人:经济合作无疑是中俄双边关系的重要动力。中俄在亚信峰会期间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未来中俄经济合作中可能涉及哪些问题?       

         冯绍雷:其一,互信问题。鉴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时期之内同时各自主政,这显然有利于两国元首将内部现代化发展路线和双边合作相关联,从长远战略部署方面,为两国合作做出铺垫。这不光意味着俄罗斯能够进一步获得来自中国的资金、产品、市场开放、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包括将来可能条件下的劳务等方面的支持,而中国能获得来自俄罗斯的能源资源、军工产品、宇航火箭等其他高新技术的支持;而且,两国只有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中,真正相互借重、相互依靠,才能够真正打破疑虑,放手合作。

        就俄罗斯而言,恐怕还远远没有消除被称为“能源与资源附庸国”的担忧。包括当下热议的中俄能源合作,显然与“页岩气革命”后俄罗斯在欧洲的能源市场的压缩相关联。虽然,中国能源的进口需求将在很长一个阶段之内存在,但是,俄罗斯考虑更多的是未来如何取代现在的能源依附型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中俄合作既要顾及当前对方的迫切需求,同时,如何在推动长期经济结构的转型方面作出安排,这是对于双方合作意愿和智慧的一个检验。进一步言之,无论是俄罗斯经济在转型后的艰难复苏,还是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的巨大转变,这都是两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新的重要课题,有待于这两个经济巨人的运筹帷幄。

        其二,新型合作议题。中俄两国合作进程中一直不乏创造性举措的涌现。金融危机条件下,2009年两国之间通过金融与能源供应相关联的一揽子安排,为缓解危机冲击,推动两国经济的互补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先例。近年以来,中俄两国之间关于商务大飞机合作项目、关于宇航火箭技术合作等高新技术的合作方向确立,为引领未来中俄两国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为转型中、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与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与机会,但是,在市场设施尚不完备、专业知识较为欠缺、法律规范也有待建立的背景之下,如何克服目前两国经济合作中相互投资严重滞后,如何推出更多真正有长远集聚效益的大项目投入合作,特别是在已经热议多年的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的问题上,俄罗斯国内正在逐渐地由虚转实,但是中俄之间如何展开合作,还需要在顶层设计之下高瞻远瞩的推动。近年来不断传出的有关北极航道气温升高,已经出现了四五个月通航期、经俄罗斯北方的北极海域建立起贯通东西方贸易的巨大可能。面对这样一种具有巨大潜能,但是又面临着极为复杂国际环境的挑战,显然,需要以极大的勇气、有远见的合作与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才能取得创造性的进展。

        其三,中俄合作如何后继有人的问题。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合作,尽管是当时特殊意识形态条件之下的产物,但是,当时两国最优秀人才的相互派送,成为两国合作与心灵沟通的重要基础。与当前和今后中俄交往的紧迫需求相比较,显然需要大大提高人员交往的层次和规模。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除了很小一部分公派人员,留俄学生绝大部分是自费生,公私比例不相称;同时,95%以上学习文科,仅有极小一部分学习理工科知识,文理科匹配失调。

        俄罗斯高新技术园区——斯考尔科瓦的官员多次向笔者抱怨,中方专家对与该园区发展合作缺乏意向。虽然,目前我方已经有专人前往考察,但是如何更有组织、更有实效地发展教、科、文各领域的合作,依然是一项紧迫工作。

中俄美三边关系前景       

         外交学人:西方学者担心中俄接近具有对抗美国的前景,您怎么看?        

         冯绍雷:这是一个在国际媒体和学界被反复炒作的话题。坦率地说,中俄关系的确立不可能没有美国因素的影响。作为两个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转型中、发展中大国,真诚地渴望学习世界先进文明的成就,努力实现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市场、民主和法制社会的转型。但是,这一转型过程的无比艰难,往往未被所谓“先进国家”的精英所理解而受到无端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俄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就变得非常宝贵。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安全需求提升。当中国暂时还不可能从西方获得所必需的安全资源之时,中俄之间的军事科技合作就成为一项重要保障。这是今日中俄与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背景。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俄接近不可能是冷战时“大三角”关系的重演。冷战时代的要害,乃是意识形态支配下的全球性的结盟对抗。

        一方面,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容许这样的历史重演。同时,中俄两国,也同时都以美国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合作伙伴。2013年2月俄罗斯新近公布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构想》这一重要文件中,除了将独联体国家置于首位,美、欧已居其次,而包括中、印在内的亚太国家则再居其后。普京有一次在回答笔者关于俄罗斯国家定位的问题时,明确地说道,从历史文化上说,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所以,当位居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在东西方向的不同取舍中,经常有所偏移之时,作为一个成熟的伙伴,不应该感到有任何的奇怪。

        作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的实验,中俄关系不仅会有别于上世纪50年代的经历,而且,肯定也会不同于最近20年里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确立以来的进展。这样的一种估量,不仅是一种期盼,而且,也将是一种考验,有待中俄两国精英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