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起落时代,住自建小屋

保罗·米尔斯(Paul Miles)澎湃记者徐燕倩、朱洁树编译
2014-05-23 10:5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滑板小屋(Hut on Sleds)可以放置在驳船上迁走,随时撤离海滩。

藤本壮介的NA之屋(House NA)中,居民可以在里面爬上爬下。

        不同于大型公共设施或是企业项目,微型建筑通常能给建筑师一定程度的设计自由,让屋主体验到诗意生活。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起落,一些人开始选择简单地生活于自建小屋中,而非背负巨额贷款居住于普通住宅里。

        说到“尺寸”问题,日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认为,应该尽量(把建筑)设计建造在“视野中的最远处”,“最好能齐天高”。虽然这位82岁日本建筑师的作品中不乏博物馆、体育设施等大型建筑,但他认为地球并不应该满是大型建筑。对他来说,大型建筑反而会成为设计微型建筑时的灵感源泉——比如在加利福尼亚莫哈维沙漠就有三栋水泥“卧室”,每个仅有9平方米,以沙漠为地板、以天空为屋顶、没有墙壁,环绕在无边的风景中。

        这个案例出自Taschen出版的一本新书《当今微型建筑》(Small Architecture Now!)。对于当代建筑来说,微小即是庞大。“随着金钱流失,更多小结构建筑应运而生,”本书作者菲利普·乔迪多(Philip Jodido)这样说道,有一个好处就是,“小建筑可以提供建筑师更多自由度,这不同于大型公共设施或是企业项目”。

小建筑的诗意

        滑板小屋(Hut on Sleds)是一栋由长方木构成的假日小屋,它建造在新西兰沙滩上。据测量,它仅有35平方米——七分之一个网球场那么大——却能在里面睡一整个五口之家。作为在海岸线上的“小屋”,它必须要被设计成一个临时设施,这样就可以随时撤离海滩,把它放置在驳船上迁走。虽然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农用拖拉机是我们拍照那天唯一能够找到的交通工具,但其实移动它需要一个更大的家伙。”新西兰奥克兰的建筑师肯·克罗森(Ken Crosson)这样说道。虽然雨水收集、厕所堆肥等设施都可以拆卸,但它并不是一个轻量级的小屋;事实上,木屋正面可以折叠起来,打开钢框架窗能够直接看到无敌的海景。“这样就提高了生活质量……能够直接和大海相连,你的生活区域能够直接搬运到海滩上。”克罗森说道。

        “滑板小屋”凭借其独特形象和环境声效设计,无意外地赢得了2014 architizer A+大赛的生活小门类奖。客户的“有限预算意味着要设计出一个合适的尺寸,”克罗森说,“我们喜欢挑战。这就是‘如果我们不需要这样空间,那我们就不需要建它’——就像大篷车或者小船一样,我们只需要这么大的空间,恰好可以安置所有的必需品。”

        随着世界的不断城镇化,它变得越发拥挤,而房屋也将变得越来越小。日本有一种小茶室文化,当地建筑师非常擅长设计小屋子。在《当今微型建筑》中有不少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些被硬塞进缝隙的建筑,和另外一些看起来能够被接受的迷你建筑,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矶崎新“让自然成为舞台的中心”这一哲学理念。

        让我们来看看藤本壮介(Sou Fujimoto)的“K之屋”(House K),其倾斜的屋顶花园“将视线向西面的小树林扩张”。在大阪和神户中间的一个平静的住宅区中,有一幢迷你白色小屋,这是藤本壮介以“山花园”的理念所设计的建筑。对于一个小空间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公共空间与隐私的平衡,要创造一个全新的、充满乐趣的有限空间”。完成于2010的“NA之屋”(House NA)是他的另一个微型建筑作品。这栋建筑坐落于东京某处宁静的居民区,有微型的室外窗台花园,那里的居民可以在里面爬上爬下(没错,就是爬上爬下);该建筑的灵感来自于藤本壮介受邀为伦敦2013蛇形画廊设计的“爬架”主题。

        即使是那种位于繁忙街道的小房子,也能有很大的户外空间。一个仅25平方米的空间坐落在东京街角,“这个具有广角视野的房子可以让你看到邻居的樱桃树”。小屋“63.02”得名于其朝向路面的角度,这也是东京建筑师长坂常(Jo Nagasaka)设计过的最小的房子。

        相对的,如果人们对周围环绕的混凝土大楼感到绝望,一些城市中的小设施能够使他们从嘈杂繁忙的街道抽身出来,躲进充满艺术气息的孔钢格栅,比如大阪建筑师远藤秀平(Shuhei Endo)的“rooftecture OT2”,以及葡萄牙建筑师何塞·卡迪勒(José cadilhe)建造的“77别墅”(House 77)。

        在《当今微型建筑》中提到的大多数建筑都是私人定制的住宅,其成本和客户都“不公开”,但有时候小建筑也并不总是那么迷人。

简单生活DIY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类生活逐渐远离对于汽车的依赖。富有远见的人士正想方设法将美国一些停车场改建为小型居所。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SCAD)的学生们设计出了三种微小的“SCAD垫”,每种都能安置在亚特兰大一个车库里的车位上。志愿者们将生活在里面直到今年6月。在这12.5平方米的空间内生活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家成了你个人躯壳的延展。”学校的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克里斯蒂安·索特乐(Christian Sottile)这样说道。他的话让人想起19世纪的美国作家梭罗,作家曾经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附近的森林木屋中独居两年。在《瓦尔登湖》里,他称家就是一件“外套”,感伤地描述了自己简单的生存方式。

        小屋可以很简单,看看梭罗,我们不需要一个专业的建筑师。

        实际上,在欧美等国,有一个正在逐渐壮大的“自建小屋”的运动,而且,参与其中的不光是城市个人,也包括家庭。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弗洛伊德市,有一块3英亩的土地,柏新思(Berzins)夫妇——哈莉(Hari)和卡尔(Karl),带着他们的孩子,11岁的艾拉(Ella)和9岁的阿彻(Archer)住在一个他们自己建的“无贷”小屋里3年了。这栋房子长6.4米,宽2.4米,有1个包含两个卧室,但头顶空间只有0.9米的中层楼(介于第一第二层之间的夹层)。经济衰退迫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变小了,但是这段经历却让他们有了另外的回报。

        “没有贷款的生活让我们可以投入到更多有意义的工作中去。”哈莉说道。她写了博客“小屋之家”(tinyhousefamily.com)。并且开始线上授课,教人们怎么建造无贷款的房子。“我们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她说,“摒弃了负担,可以让我们专心于那些带给我们快乐的东西。”

        在英国斯塔福德郡的乡间,在一块养殖母鸡和猪的地界内,49岁的莉兹·墨菲特(Liz Moffitt)租下了一栋国家二级历史保护建筑。那是一幢有竖框窗和弯曲屋顶的八角形房子。房子总共24平方米,厕所、浴室和洗脸盆都紧挨着床边。“我喜欢它,我宁愿住在这里也不愿在村里的现代公寓里住在别人楼上。”她说。

量产小空间

        莉兹·墨菲特的言论可能使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的人感到沮丧。RIBA正在推行“明智之家”(HomeWise)运动,试图将英国国家居住最低房屋尺寸标准由“50平方米”改为“单卧室”。RIBA指出,英国拥有整个西欧最小的房屋(英国房屋市场注重卧室数量而非地板面积的状况或许是原因之一)。“小型房屋是市场衰退的征兆。”RIBA的公共事务负责人威尔·福克斯(Will Fox)表示,“同时,政府需要通过设定最小的空间标准来保护公众。但对于新房大小和质量的竞赛并非解决危机的合理方式。”

        “英国最小的房屋”位于威尔士康维市,长3.05米,宽1.8米,高3.1米(拥有两层)。1900年,它还是一个身高6英尺3英寸的捕鱼者的家,而今它已经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如果捕鱼者现在还活着的话,他很可能会纳闷,为什么有人会觉得46平方米(当代英国一个单卧室房屋的平均尺寸)的房子太小了。

        “如果你从来没有过一栋自己的房,即使是很小的屋子也会让你觉得有很大的不同。”建筑师安德鲁·帕特里奇(Andrew Partridge)说道。在与收留无家可归的慈善机构YMCA合作的时候,安德鲁的公司设计了“Y立方”(Y:Cube)——在工厂里建起的26平方米的小屋,可以通过货车运输然后一个挨着一个堆叠在目的地上。每个“Y立方”造价为30000英镑。与此同时,以“Yo!寿司”和东京模式的“豆荚旅馆”而出名的公司“Yo!公司”同样正在设计迷你的工厂制造的房屋。它的特点是当卧室升起来的时候便会露出下沉式客厅。今年,“Yo!房屋”计划在英国曼彻斯特发展他们的项目。

        “我梦想的房子是在工厂中建造的。”这句话是法国建筑师简·普鲁威(Jean Prouvé)在19世纪40年代的名言。他设计了一种可以在一天里组装完毕的36平方米的可拆卸木屋。这个设计是为了收容战争中的难民,但只有少部分建了起来。而今这些建筑在巴黎一个画廊里以每栋120万欧元价格作为收藏品售卖。貌似投资迷你房屋也可以收获巨大回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