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评】技术进步不止自主创新这条路

2014-05-27 06:02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在一些外国学者眼里,他们从来没有被中国经济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震惊过。在一个极低的发展水平基础上,有着近乎无限供给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着国外现成的技术可以引进模仿,加上市场机制和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不高速增长才是可震惊的。

        “增长了又怎样?”他们自问自答道,“中国现在的人均收入仍然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中国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所谓的人口红利、市场化红利、全球化红利,都正在快速衰竭,而中国也将不得不对技术进步支付成本。

        因此,考验中国经济的时候,不是30年前,正是当下。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时,中国的后发优势大幅下降。让中国经济真正承受压力的,不是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太低,而是获得技术进步的成本是否支付得起。

        中国过去的技术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依靠技术引进;二是靠自主创新。过去的经验是,靠自主创新不是很灵;而靠技术引进则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耿耿于怀。一种解决办法是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在高铁技术上的突破。在选择技术引进这条道路之前,中国自主研发过“中华之星”列车。但主管部门最后放弃了自主研发之路,而选择引进日本、德国的技术,并在此技术上展开二次创新。最后中国才得以完成绝大部分高铁技术的国产化。

        这个例子有被遗忘的趋势。那些选择遗忘的人,正如那些看到中国经济最终会面临自主创新瓶颈的外国学者,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中国广大的市场。中国人均收入的确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但人口数量却是美国的4倍。这是一个会让绝大部分掌握高端技术的跨国公司都垂涎三尺的庞大市场。这也正是日本与德国的公司愿意与中国铁道部展开技术合作的原因。

        外国学者忽略这一点无关痛痒,但若中国人自己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在技术获得这一问题上丧失判断力,因而盲目地认为中国的技术进步只剩自主创新这一条路,或者说,中国到了唯有自主创新而不破的地步了。毫无疑问,这种认识如果落到实处,将给中国带来从全球化、市场化道路上走回头路的风险。

        中国的经验是,任何产品只要中国自己能制造,成本就能大幅下降。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如果考虑到中国自主研发所必须支付的巨额研发费用以及高概率的研发失败结局,中国制造成本低将是个“伪命题”。

        在技术获得上,中国最终只能相信市场的力量。中国潜在的庞大市场,自然会驱动掌握高端技术的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展开技术合作。若不满足于这一点,硬要通过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搞自主研发,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