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华网谈安庆殡改:没一种改革要以逼死人为代价

澎湃记者 卢梦君
2014-06-04 22:36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5月28日,安徽安庆市陈瑶镇苎镇村村民徐张氏在丈夫的供桌前哭泣。此前,张金元曾经对其老伴徐张氏说:“自己睡不了棺材,新墓地位置太远了”。 澎湃记者 许海峰 图

        新华社旗下媒体连续发声,批安庆殡葬改革不顾民意、一味蛮干。

        5月28日23时许,新华网发表新媒体专电《推行殡葬改革 莫要“不恤死”的自负》。
        就在同日的《新华每日电讯》3版,刊载了评论文章《殡葬改革须考虑民俗民情不宜过急》。
        安徽安庆市正在推行的殡葬改革近日来引发社会极大关注,原因是当地出现多名高龄老人为了“睡棺材”,而在6月1日——全面实行火葬的大限前,选择自杀。
        5月27日,《法制晚报》报道称,安徽省民政厅回应安庆多名高龄老人在大限前自尽与殡改无关,部分媒体报道失实。
        消息一出,让安庆的这场殡改风波越搅越盛。
        新华网文章显然不满安徽省民政厅的的简短回应。
        文章称,虽然当地民政部门否认老人自杀与殡葬改革有关,并且说,“谁能保证6月1日前没有人死亡呢?”但媒体对个案的详细还原,却揭示了老人自杀与强推土葬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当地传统和风俗与火葬政策的直接冲突。
        一边是工作人员模糊的表态和轻佻的推测,一边是多家媒体记者的深度调查,哪个更可信,公众自有判断。
        文章作者、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应用部副主任、资深评论员丁永勋,称自己出身农村,来自某个以平坟而闻名天下的地方,因此能理解那些要“死在殡改之前”老人的顽固逻辑。
        由土葬改火葬,不仅是殡葬方式的改变,更是对习俗和文化的扭转,不能不慎重。
        安庆这样的地方,文化厚重,传统坚韧,安庆下属的桐城,更是桐城学派的发源地。虽然当下的安庆农村,也难脱发展至上、乡村凋敝的困境,但毕竟文脉未断,传统的影响还在。很多农村老人哪怕是文盲,但受环境影响,仍固守着一些传统和习俗。
        这并不是简单的“文明”或“落后”的问题,而涉及复杂的文化和情感。
        因此作者认为,即便推行殡葬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仍要照顾民众的感受和诉求,不能操之过急。
        如果弃土葬改火葬真是为了移风易俗,除了要有长期坚持的耐心,还需要领导带头示范,并在公墓建设、祭扫服务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
        除了回收、拆掉村民家里准备多年的棺木,提供有限的补偿之外,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地方有什么实际举措。
        殡葬改革也是一种改革,没一种改革要以“逼死人”为代价。
        文章称,改革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往往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触动利益并不意味着罔顾人的死活。
        “一般来说,没有一种改革,要以‘逼死人’为代价,这是一种‘致命的自负’。”
         “一刀切”改土葬为火葬,真的有利无害吗?两个月内就要改变延续上百年的习俗,这合理吗?
        如此蛮干,感情和利益受损的都是群众,受益的恐怕只有那些获得好看政绩的官员,这恐怕算不上什么打破不合理利益格局的真改革。
        更早前,《新华每日电讯》发表的文章,将批评的矛头对准安庆市政府与有关部门,认为安庆殡改推行至今,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民俗性的东西,在强权面前“一票否决”,没有设立一个疏导口。
        二是,权力部门过于傲慢,并没有征求意见,没有搞试点,也没有搞听证之类的民主形式。
        而且,当下的殡葬行业,属于暴利行业。如果当地政府不能提供优惠政策,难免有一边剥削公众一边向处于完全垄断地位者输送利益的嫌疑。
        从地方媒体“紧咬”不放、频频发声,到央媒连续表态,驳安庆强推殡改、罔顾民俗民意,并质疑执政者的真实目的,当地的“父母官”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