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香格里拉会议后,中国应防范美国失控的风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学者 薛晨
2014-06-02 14:19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日三方隔空舌战火药味十足。

        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十三届香格里拉安全对话会议,因为中美日三方隔空舌战而显得火药味十足。然而美国防长在公开发言时指责中国近期在南海的行为“破坏稳定”,却是史无前例的,几乎是顾外交礼仪。从中国的角度,中方非常希望向与会各方表明,造成近年南海和东海局势紧张的根源恰恰是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高调宣布的“重返亚太”或者叫“亚太再平衡”战略。

        在经贸领域,这一战略的寥寥建树是目前步履维艰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协议的谈判。在美国国内强烈的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的民意面前,即使谈判各方最终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取得一致,陷于僵局的美国国会也很可能予以否决。军事方面,整个“亚太再平衡”战略迄今唯一见成效的,就是美国庞大军事机器在这一地区的前出部署:从海军陆战队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驻扎轮训;海军濒海战斗舰(LCS)进驻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再到与菲律宾签署“强化防务合作协定”(EDCA)。即使有关地区主权争议的政治表态,人们所看到的,还是在军事上的武力威慑:美国总统宣布把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官方却又表态在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今天中国拭目以待,看越南是否会利用南海紧张局势与美国商谈机制化的部队访问协议,甚至允许美军在其东部沿海港口实施驻扎轮训,使美国能够完成对于中国南海九段线内区域的钳形包围。
        所有上述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动作,恰恰是美国“重返亚太”最容易,也是唯一可见的部分。以至于世人谈到美国“重返亚太”的一个刻板印象就是专指美军在亚太地区的重返,其他只是点缀而已;而其矛头所指,不言而喻是指向中国。这一印象对中国而言更是不可动摇。从冷战终结之后美国对中国奉行的“接触加遏制”、再到“两面下注”战略,直至今天的“亚太再平衡”,在逻辑上似乎一脉相承。相反2005年的“负责任利益攸关方”、2008年的“两国集团”以及2009年的“战略再保证”对于美国而言却更像是不常见的例外,是在类似全球金融危机那样的海啸面前匆忙草就的结果。
        问题在于,美国的军事重返对中国坚持在主权问题上的立场能起到多大的作用?2010年以后南海和东海的主权争端已经上升为国家间意志的较量,在此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退让的余地。美国的高调重返只能是火上浇油,中国绝不给世人留下因为美国的军事重返而在主权上退缩的印象。而在美国不少人看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制造业和贸易国,其在主权问题上有日益自我伸张的冲动,在东海和南海实行的是一种“切香肠”式的扩张。这就在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种危险的态势。双方在有落差甚至有错误的认知面前,各自对对方政策出现误判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了。对于中国而言,一个信念正在很多人心中形成:即不管中国如何表态和作为,美国在军事上收紧对于中国的包围势在必行。中国应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推进议程。
        更危险的是,与中国有主权争议的地区个别声索国在中美相互“瞪眼”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机会。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争议并非一朝一夕,几十年来却有长期相安无事的历史。即使中国的南沙有数十个岛礁被侵占,在美国高调重返之前也并未成为冲突的热点。相反,中国与东盟在2002年达成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确定了尊重国际海洋法、不诉诸武力,由直接当事国通过磋商谈判和平解决争议,在此之前自我克制等原则。而所有这一切过程并没有美国的任何参与。在南海问题上各方刻意保持的模糊空间既是邓小平先生“搁置争议”主张的体现,也为日后《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谈判预留了转圜余地。然而美国高调重返之后,个别声索国却以为可凭借美国撑腰填补各方留下的模糊空间,即使未来走上谈判桌也可以既成事实为自己赢得有利的地位。2012年黄岩岛事件的起因,就是菲律宾企图在双方并未实际控制的中国领土黄岩岛水域一次抓捕十二条中国渔船。实际控制黄岩岛是中国被迫做出的强烈反应。
        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对于二战后东亚政治秩序的不满是一个更严重的麻烦。在这一不满中,其实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针对美国。日本希望摆脱在政治与安全事务中“被看护的未成年人地位”而念兹在兹所谓“正常国家”。只是长期依赖美国形成的格局无法用正面对抗冲破,因此中国威胁就成了日本方便的藉口。从冷战终结后的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策略就逐渐成为日本的“国策”: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迫使美国做出更紧密的同盟安全承诺。一旦承诺超出美国愿意或能够承担的限度,甚至只要美国出现动摇的征兆,日本就可以趁机“自行其是”。而美国对日本的“独立”倾向心知肚明,只是面对中国日益崛起的现实,实用主义的考虑往往占据上风,一战、二战和冷战的历史都一再证明了这种实用主义。“放日本出笼”很可能成为华盛顿的主流思潮,至于日本“独立”之后对美国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恭顺则是将来再需要操心的事情。看透了这一层,围绕钓鱼岛及其之后日本的所作所为和意欲何为就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对中国而言,东亚地区的安全博弈从未像今天这般波诡云谲,对于美苏在雅尔塔达成瓜分天下的二战后东亚格局不满的各方也从未像今天这般多和这般强烈。部分中小国家既希望从中混水摸鱼,甚至指望大国为己火中取栗;但另一方面却也对美国干预国际事务意愿的减退和国力的相对衰落忧心忡忡。一位美国学者曾经表示,美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清楚自己的红线究竟在哪里。叙利亚和乌克兰一再证明所谓“不可逾越的红线”并非美国真正的红线。奥巴马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也不能消除这种疑惑,在中国也有很多人不相信美国会为几块无人居住的石头而冒与一个核大国全面开战的风险。然而一旦美国感觉就某一事件再不做出反应有可能导致其主导的地区秩序出现解体危险而仓促行动时,其后果未必是经过精算评估甚至可能是失控的。阿富汗和伊拉克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主张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是希望避免重蹈历史上崛起大国给守成大国造成压力导致国际秩序断裂甚至崩解的覆辙。眼下东亚地区复杂的多重博弈格局正是对中国智慧的卓绝考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