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崔永元余戈对谈《1944:腾冲之围》,抗战史不能被神化

澎湃记者 许荻晔 发自北京
2014-06-03 13:0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继2009年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之后,军史作家余戈新近推出其“滇西抗战三部曲”之二《1944:腾冲之围》,以800多页、上中下三册,还原了历时127天的腾冲之战。

        腾冲与松山、龙陵一样,是抗战时期日军在滇西的重要防御支撑点。中国远征军自1944年5月到9月的时间里,以伤亡近2万人的代价,使腾冲成为8年抗战中收复的第一座县城。而《1944:腾冲之围》以时间顺序,详尽地还原了这场战争。

        6月1日晚,余戈与好友崔永元在三联书店对谈远征军抗日的惨烈往事。

《腾冲之围》与“历史”之围      

        活动开场之前,崔永元与余戈被困在故障的电梯里。因此甫一落座,崔永元便从《1944:腾冲之围》的书名展开:“我刚才跟作者一起坐电梯被围困住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不光是被电梯围,还被历史围,各种各样的历史知识、历史书每天围绕着我们,我们每一个都想着去相信,每一个都没想着去伪存真。这个年代被我们赶上了。”

        面对“历史”之围,余戈有自己的坚持与取舍。余戈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书,将“八年抗战”这四个字有血有肉地展现给读者。“如果一个团队来做这样的课题,可能会更好,但我没有这样的条件。如果把整个抗战史都的主要战役都这么做下来,我觉得至少抗战史不会被‘神剧’了,因为不好意思再‘神剧’了。”

        余戈的战史写作侧重战争技术角度,偏于理性。余戈介绍,自己一开始产生写作想法,尤其是亲临实地的时候,情绪也会非常激动。但在写作时,他不希望带入情绪。在他看来,国内的宏观战史,往往是教科书体例,不是叙事作品;而叙事作品中,则有很多演绎、抒情的成分,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余戈表示,自己作为军人,又是理工科背景,战争对他来说就是一个课题、一个工程,自觉就会将一些意识形态的、情绪化的成分过滤,遑论将帅运筹帷幄之类的传奇,而仅从军事角度关注仗是怎么打的。

        相对国内此类作品往往只用中国部分的史料,余戈不仅以中日之间的史料互参,还包括美国、英国等第三方的资料印证。余戈认为就史料的准确度,“我们有七成、八成的准确性,日本方面基本上能达到九成,一对之后,可以互相调整、组成坐标。”

        “我们过去对战争缺少的是冷静、克制的,从战争过程中的细腻呈现,我希望做的是这个部分。至于借着战争去抒怀,真的不是我的目的。历史需要的不是我传达我的这份感情,而是让大家了解来龙去脉,每一天每一地发生了什么。”余戈说。

基本没有漏掉史料        

        在《1944:腾冲之围》中,余戈延续了由其首倡的“微观战史”的研究写作方法,不仅爬梳各类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亲历者回忆等材料,而且8次前往滇西战场,对照军用地图,深入田野调查,还原了腾冲收复战中的基本所有战斗。

        现场有读者请教写作方法,余戈表示,自己并不是因为找到了某个亲历者或某些材料,以点带面地开始工作。“我的工作相当于一把针掉在地上,我一根一根得都找起来,找到一根画一个勾。我先限定这段历史大概留下了哪些史料,先有这样一个图景,然后带着目标去找。虽然不可能做到把所有存世的史料都找到,但是基本上没有漏。”

        余戈表示,本书之所以写了80万字,在于国内史料的基础性太差。“老兵乃至到团长这一级的,内战以后大部分都是在县以下的地方。人微言轻,即便是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但也没有机会留下自己的经历。县一级的文史资料往往做的很糙,里面有问题,但对还原历史又有价值。这就需要一个史料批判、史料甄别的过程。我又不希望把甄别变成仅仅是我自己的取舍,要让读者知道,所以有时候会把两种或者多种说法都呈现出来。”

        除了史料质量的原因,在收集过程中,余戈还发现,官史中都存在许多弄虚作假的电报,这又成为一个需要甄别的对象。1944年5月5日,卫立煌要求每个参战将领的战报一定要准确,余戈最初看到这个要求的时候,还没当一回事。但通过56军的作战日志中留下的每日上下往来的电报,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他发现了问题:“6月2日并没有拿下位置,但电报里早就提前报了上去。”

         “前一二十天充满大量的虚报、早报、谎报,基本都是故意在吹,最好的部队、最老实的将领都没有免俗。乃至战后整理的战斗详报,都没敢用电报的内容。最后没有办法圆谎,只好一点一点收缩,后面才变得老实了。”余戈描述。而在他看来,电报作假的原因是在于邀功:“完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做了最乐观的估计,如果早点报上去,就可能受到表彰。”

        “看着一个一个老实人发的假电报,我常觉得这些东西跟我们当下感受的东西太一样了,中国人就没变。”余戈说。

抗日雷剧不曾教过你的  

        崔永元表示,看抗日雷剧长大的年轻人,在看余戈的书的时候,可能会对他们的思想造成冲撞,比如书直言日军的战略战术要高过国军。余戈表示,自己在写这部分时,内心也比较难受:“不能含含糊糊的说这是因为日军装备比我们好,我们的物质力量不如人,绝不是这样子的,某些时候我们甚至物质力量是超过他们的。但是他们所表现的综合素质的出色,是过去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往往找一个大而化之的理由把它带过去。这本书我上它整个呈现出来了。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不然就是自己欺骗自己。”

        余戈介绍,日本人在腾冲战场表现得如有神助,时间总是快一步,“让你觉得你在接受上苍的捉弄”,但这种捉弄,背后仍然是自己的问题。1943年2月,远征军一架运输机在腾冲失事,日军在飞机上抓到一个少校,缴获了远征军指挥系统表的密码本,而后由此密码本,连带破解了其他密码。

        余戈分析,滇西反攻势,日军只有6个半部队大队的力量,也就是7000到8000人,而远征军方面是12个师,每个师按照七、八千算的话,是7、8万人,以一抵十,日军靠的是“耳聪目明”:“他知道哪个渡口会是你的主力,就把军队摆在哪儿。这个仗还没打呢已经输了。”

        而在远征军方面,一直以为内部有日本的大卧底,直到1969年,日本防卫厅公布了战时史,才知道缴获密码本的事情。“如果密码本是敌方打入我们内部拿走的还可以理解,失事上飞机丢了这么大的事情,我们的密码本居然一直没有换。”余戈说。

        与电报相应的,在战争结束后,中日双方对战史的总结,都有掩饰失败、夸大胜利的心态,但对比之下,余戈认为:“日本的吹牛还能控制,我们这边做的太夸张了,没边了。”

        而在协同作战方面,余戈分析,日军在战场即便是一个小部队孤军作战,也会死扛到底,因为他们相信会有救援,“因为日军的协同性非常好。而我们经常是一个部队在打,另一个部队在看;还有派系部队,保存自己的实力,把别的部队拆散东补西补。”

        “我们可以把日本当做对手,但是一定要想办法学习这个对手,学习这些好的东西。”崔永元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