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应选择部分战略支点国家,增强对转型阿拉伯塑造能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刘中民
2014-06-05 20:03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2014年6月5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摩洛哥外长握手。

        当前,国际体系、阿拉伯世界以及中阿关系均处在深刻变化与转型过程中,中阿关系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

(一)从战略高度多层次评估中阿关系外部环境。

        首先是国际体系层次。中国应充分认识国际体系转型与阿拉伯国家转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看,美国和西方权力下降导致国际社会和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期待加大,这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机遇。但是,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尚缺乏为阿拉伯世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足够能力,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在总体上对阿拉伯国家的影响仍然有限,西式民主治理理念与模式对阿拉伯国家的影响仍然不容低估,如何加强与中东国家尤其是转型阿拉伯国家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增强中国在中东的软实力,是中国必须长期重视的问题。

        此外,在现行国际体系内,中东事务尤其是国际反恐、能源安全、地区热点、阿拉伯国家转型等问题也是大国博弈的重要舞台,中国与传统大国和新型大国在这些问题上既存在重要的共识和利益汇合点,也存在理念和政策的分歧,这都是影响中阿关系的重要外部因素。

        其次是地区体系层次。当前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问题主要有四:

        第一,阿拉伯国家的转型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转型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进入深水区,宗教与世俗、民主与民生、改革与稳定的矛盾不断加剧,政治与社会转型困难重重。第二,叙利亚危机、巴以问题、南北苏丹问题等新老热点问题联动与外溢的效应不断加强。第三,中东地区格局分化组合加剧,阿拉伯国家西沉东升、海湾国家一家独大的局面,导致地区格局严重失衡。第四,宗教政党、宗教组织、教派力量、宗教极端主义等多种伊斯兰力量交互作用,导致阿拉伯国家的形势异常复杂。

        从地区层次看,如何加强对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投入,增强对转型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塑造能力;如何在热点问题上彰显中国外交理念,处理好建设性介入与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各种宗教力量尤其是伊斯兰主义政党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并找到与之打交道的妥善方式,都是中国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最后是中东国家的单元层次。从基本面上看,中国面临的问题仍然主要是阿拉伯、土耳其、以色列和伊朗四大民族国家单元的问题,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当前的新变化,始终使中国面临如何妥善平衡的巨大挑战。在未来一定历史时期内,在阿拉伯国家日趋分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中阿多边与双边外交的关系,如何改变在叙利亚问题三次行使否决权导致的阿拉伯国家的对华误解;在西方与伊朗关系出现松动后,如何平衡中国与伊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都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寻找和扩大中阿利益契合点和价值共识。

        在政治领域,阿拉伯国家应继续坚定支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三股极端势力的反华分裂活动;中国应支持中东和平进程,尊重和支持阿拉伯国家本国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

        从中国方面看,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大业和巴以和平进程应成为中国对阿政策的道义制高点,这是中国赢得阿拉伯世界信任的战略基础所在。

        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应进一步就应对气候变化、国际金融秩序改革、联合国改革、国际反恐、核不扩散等问题加强磋商与协调,加强双方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在中东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应进一步增强外交斡旋的能力,加大对解决中东热点问题的参与力度,发挥劝谈、促和的建设性作用,维护中东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中国既“要敢于向当事国提出符合国际道义的更为可行的具体解决方案”;又要“继续遵循决不强加于人的主权原则,处理好不干涉内政与建设性介入的关系”。

        在经济领域,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互相都有巨大的需求与机遇,双方“应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对接中长期发展规划,交流治国理政经验,不断拓展务实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这无疑将为阿拉伯国家提供巨大的发展红利。

        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向中东地区国家释放了巨大的正能量。王毅外长在访问中东时表示,中国愿意参与中东国家铁路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东地区将成为“一带一路”的会合点,并为中国和地区国家共同发展创造很好的机会和前景。在战略层面上,中国应进一步深刻认识外援的政治功能与战略作用,适当增加对转型时期阿拉伯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同时加强与阿拉伯国家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以综合治理的思路推动阿拉伯国家的转型。

        在社会文化领域,针对中阿双方社会与人文交流、民间交往仍然相对不足的状况,双方应致力于“通过建立有效的文化、思想和技术沟通渠道来展示和介绍各自的文化,以加强中阿人民间的相互了解”。

        当前,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叙利亚问题否决票的不满得到一定缓解、叙利亚危机由于化武问题重回联合国轨道、海湾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叙利亚政策和伊朗政策不满,都使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公共外交面临较为有利的环境,因此,“中国应加强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企业、媒体、智库、青年等多元外交主体建设,通过民间交往、宗教交往、人文交流等渠道,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社会交往,夯实中阿关系的社会基础。”

(三)加强对阿拉伯国家国情差异性及利益诉求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双边关系。

        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利益诉求十分复杂。由于阿盟是由22个阿拉伯国家组成,同时内部又存在复杂矛盾的松散国际组织,因此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利益诉求事实上包含了作为整体的阿拉伯世界和作为个体的阿拉伯国家两个层次,其利益诉求具有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互交织乃至相互矛盾的复杂性特征,增强了中国统筹整个中阿关系以及中阿进行战略合作的难度,制约了中阿战略合作水平的提升,并需要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战略经营。

        根据英国伦敦“阿拉伯观察”(Arab Monitor)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弗劳伦斯•艾德(Florence Eid)女士的分析,当前的阿拉伯国家有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从威权政治转向民主政体的转型国家,以埃及、突尼斯和利比亚为代表。第二类为君主制国家,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君主立宪进行改良的国家,即摩洛哥、约旦和巴林等;第二类为海合会的君主制国家,统治家族仍掌握国家的绝对权力,但也在探索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特、阿曼和阿联酋最为典型,是当前阿拉伯国家中相对稳定、经济前景看好的国家;第三类为前途未卜的阿拉伯国家,也门、叙利亚、苏丹和索马里为典型代表,是最为动荡的阿拉伯国家;第四类是名义上的民主国家,如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

        上述分类固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阿拉伯国家发展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增强却是不争的事实,并使通过中阿合作论坛统筹中阿关系的难度进一步增强。因此,在进一步加强中阿合作论坛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应加强对阿拉伯国家差异性的认识,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双边合作。

        在此过程中,中国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次开展工作:

        第一,应选择沙特、埃及、阿尔及利亚等若干战略支点国家,带动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及阿拉伯次区域关系的发展;第二,以海合会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国与海合会的自贸区谈判,加强双方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磋商与协调;第三,以埃及、突尼斯等国家为重点,加强与转型阿拉伯国家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参与阿拉伯国家的经济重建,增强对转型阿拉伯国家的塑造能力;第四,对于前途未卜、稳定缺失的阿拉伯国家,应加强对政局及各派政治力量的研判,积极做劝谈促和的外交工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