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报 | 高考的日子,让我们关注那些被高考抛弃的孩子

澎湃见习记者 付珊
2014-06-07 15:57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今年全国有939万学生参加高考,比去年增加27万人,这是全国高考人数连续五年下降后的首次“止跌回升”。

        作为每年一度的大事,各媒体从不同角度大篇幅报道高考,有数字解读,有温馨提醒,有观察变化,还有的从异地高考、考试时间、自主招生等角度,关注高考改革。

异地高考的背后

        异地高考的问题自2008年由人大代表提出后,一直是个备受瞩目、极其敏感的焦点话题。而关于异地高考的争议背后折射着社会有关群体的利益博弈。

        新华网6月6日报道认为,打破户籍限制,允许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异地高考被认为是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一大举措。

        但是,2013年的异地高考政策实施只能算是不温不火。据有统计的10个省份官方披露数据中显示,仅约4500名考生参加异地高考,这一数字与当年912万的报名高考人数相比,仅占约0.05%。

        该报道总结造成异地高考政策破冰之年“遇冷”的原因:最主要的在于政策发布之时,准备应试当年高考的考生早已完成准备,多数随迁子女已经回到户籍地完成报名,加之各地政策对居住年限、高中阶段教育等有着不同要求,考生及家长难免措手不及。  

        但是,2014年的异地高考政策在此前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省份细则也早已公布,考生和家长早做准备。2014年异地高考明显升温,报名人数达到5.6万人,是去年的12倍多。

        《21世纪经济报道》则从另一面关注了异地高考在北京等城市的极高门槛,例如,有评论称京版异地高考方案,“其门槛之高,令人却步”。

        该文章认为, 如果把各地报名考生人数飙升视作是今年推行异地高考政策的一大特征的话,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以北京为代表的东部特大型城市仍在维系着极高的政策门槛。

        与此相对的,这些城市对异地高考的需求。

        据《中国青年报》,数据统计显示,北京、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学生中,随迁子女占比均超过40%,在广东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更是居全国之首。

        高门槛与高需求形成强烈对比,这引起了业内人士的讨论。

        《北京青年报》采访了几个地区专家,表达了不同的声音。

        成都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张涛认为,北上广的异地高考门槛高也有其合理性。如果放宽势必导致更多外来人口涌入,加大城市管理难度,加剧教育医疗压力,带来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更多社会管理难题。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评价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天才说,异地高考虽然是教育现象,但必须清晰认识到教育必然受制于社会的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文化心理等因素。 

        “教育行政部门在坚决推进改革的同时,也要对利益冲撞进行协调,要成为矛盾的稀释剂和缓冲剂,让老百姓心平气和地共同面对和推动改革。”金忠明说。

        《大众日报》则援引专家的话总结道,放开异地高考是大势所趋,但现阶段方案必须既顺应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这一重要公共服务的强烈需求,又要考虑到城市承载力,考虑到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客观现实。

        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要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必须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

        《工人日报》的评论文章谈及了更加根本的问题——户籍改革。

        该文章认为,在多地标准不一的异地高考新政面前,公众看到的依然是那道无法跨越的“户籍之槛”,以及因户籍非本地、而在居住年限等限制性条件上的斤斤计较和讨价还价。

        文章直接道出现实情况:不论在统计中增加多少异地高考的考生,都无法改变高考改革依然“带着户籍镣铐起舞”的事实。

        不过,作为6月6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的一出“重头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

        《工人日报》期待,国家能够推进和设计统一的异地高考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使每一位考生都能获得公平的成长机会,不会因为户籍和入学地的限制,而遗憾终生。

双休日高考:为考生提供的人性化服务
        中国的高考改革不仅止于异地高考。

        教育学者熊丙奇在《南方都市报》呼吁,要求将未来的高考时间从6月7、8日调整到6月的第一个双休日。

        熊丙奇认为,把高考时间放在双休日,虽然并不能缓解社会的高考焦虑,却是为考生(及家庭)提供的人性化服务,种调整,有利无弊。

        此前教育部门曾提到,是否双休日高考对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来说影响不大。而且调整考试时间,将牵涉到中学复习迎考、考务组织、考试录取等,对工作带来不便, 也不便于大家记忆;再就是,由于放在双休日,家长更方便陪考,助长了不良的“陪考风气”。

        但熊丙奇认为这些理由极为勉强。

        熊丙奇给出他的理由,他认为周末高考不会影响考试的组织,只会方便考试的组织,包括安排教室、安排老师监考;不会增加考试的成本,只不过把时间提前几天;而且,从国家考试的组织看,放 在某个月份的某一个双休日,已是惯例。

        “我国教育部门一直提到,要推进高考的社会化改革,比如对于英语科目,就提到一年多次考,不放在统一时间考的设想,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固定高考统一考试时间呢?”反问道。

        《21世纪经济报道》以《高考生源危机未解除 出国潮倒逼高校改革》为题,也讨论了高考改革的问题。

         文章引用中国教育在线于6月4日发布《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该报告称,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我国参加高考的适龄人口总体趋势下降明显,这成为高校“生源危机”的决定因素。

        《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的数据则显示,2013年仍有很多省市招生计划均没有完成,生源危机已经蔓延至全国。

        熊丙奇接受该报采访时分析,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很多,如选择出国留学、复读等,也有一些学生出于大学就业难的社会焦虑的影响而放弃高考。

        该报道引用数据:2013年有80多万名弃考学生选择直接就业,有约20万高中毕业生选择直接出国留学。

        随着“生源危机”的蔓延,高校也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应对。

        《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全国高考人数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不少985高校悄然调减招生计划,以确保质量。

        熊丙奇提出其解决之道:在高校等级化愈发严重的今日,要应对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办学自主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结合社会的需求来进行办学。

信息不够公开导致自主招生腐败

        “千军万马独木桥”曾是民众对这场选拔竞争程度的比喻,但眼下的高考已不再是这样了,因为有自主招生。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在高考前一周因受贿落马,引发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广泛关注。

        南京市检察院5月30日发布的消息说,2013年11月20日,经上级指定管辖,南京秦淮区检察院对蔡荣生立案侦查,至今已有半年多时间。经查,2006年 至2013年期间,蔡荣生利用职务便利,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

         “为考生提供帮助”,仅仅是一种模糊的、遥远的描述,说得确切一点和贴近一些,蔡荣生是为有钱有势的一些家庭提供黑幕操作,令其抢占稀缺的教育资源,让社会公平受到极大伤害。这是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

        许多网友认为,之所以在高考前夕向公众宣布对蔡荣生的逮捕信息,一是震慑高考招生腐败中的职业犯罪,二是增加公众对自主招生考试与录取的信心。

        《羊城晚报》“首席评论”栏目发布文章指出现状,现行的自主招生,实际上是一种试点,是增加高校招生权力的试点工作。这个试点不知有没有试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但蔡荣生出事,却印证了民众普遍的担忧。

        继而文章提出质疑:像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优质大学,如果真的放开,完全自主招生,那些一穷二白,手中没有任何资源的学子,还有机会进入这所大学吗?

        众所周知,现在的高校自主招生之所以问题很多、很严重。《中国青年报》分析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公开,从而导致监督的不给力和严肃问责的缺位。

        中青报援引专家的话指出,自主招生是教改不可逆转的方向,应该用进一步改革消除改革不彻底带来的问题。

        文章认为,我们现在亟需做的是,必须对症下药地做好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工作,而不是外行地、感性地呼吁取消。

        这篇报道给出解决办法:“完全公开+强力问责”是自主招生改革必由之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