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考作文题出处是哪?宋丹丹余秋雨卡夫卡

澎湃记者 孙翔
2014-06-09 09:06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高考作文题并非命题老师拍脑袋的产物,它们往往试图在时代精神和不朽话题之间找到平衡。

        那么,2014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目的出处是哪儿?澎湃记者发现,有的来自于新闻,有的来自于名著,有的来自于寓言,还有的则来自于名人故事。

安徽题灵感来自宋丹丹剧本之争

        “最近,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编剧因为改动戏词一事,发生争执。表演艺术家说,我是演戏,不是演剧本,舞台上我有权改台词。编剧却抱怨说,剧本是我写的,你改动要征得我的同意,演员改动台词,使剧本由一剧之本,变为一剧之末了。”

        上面这段文字是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材料,它出自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26日12版 “本末之争”一文。该文讨论的是今年宋丹丹说出“演戏不是拍剧本”的言论后,编剧界集体抗议一事。很显然,安徽的命题老师希望考生们也来评评理,看看他们是支持宋丹丹还是同情编剧。

上海题出自卡夫卡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014年上海作文题的这段绕口令一般的文字很有哲学意味,它根据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一段文字改编而来。

        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式》一文中这样写到:“你的意志是自由的。这就是说:当它想要穿越沙漠时,它是自由的,因为它可以选择穿越的道路,所以它是自由的,由于它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所以它是自由的。可是它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不自由,因为无论哪条路,由于其谜般的特点,必然令你触及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

        很有韵味吧?这就是卡夫卡的特点。

北京题源自网贴

        2014上海卷讲“自由”,北京卷聚焦的则是“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正如题面所说的,这个作文题源自2013年很火的一则网贴,除了题面所说的那些,帖子里还罗列了其他一些规矩——不许吧嗒嘴儿、不许斜楞眼儿、不许掳袖管儿、不许挽裤腿儿、不许筷插碗儿、不许嘬牙花儿、不许当众喳呼儿、不许说瞎话儿。

重庆卷租房故事主角是余秋雨

        重庆卷作文题的题面是最长的,先是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其实,这个故事的主角,被匿名的“一个游客”,就是著名学者余秋雨。余秋雨曾在《行者无疆》里的《追询德国》这篇文章里记录了这个故事。据说,余秋雨每每提起这件往事,每次都是感叹连连。

广西卷故事发生在湖南

        广西卷作文题讲了一个好人好事。“老王生病,医院全心全力治疗,老板帮忙支付医药费,老王痊愈后回工地赶工,又提出向医院兼职做陪检员以支付剩余医药费,因为感同身受他能更好地照顾病人。”

        这是一件真人真事,故事发生在2013年,地点在湖南,曾被当地媒体广为报道。故事主角、当时54岁的工地食堂员工王秀光突发胃穿孔。湖南航天医院为其进行了抢救手术,工地老板也送来了2000元手术费。住院10天后,共产生费用9329.38元。期间,工地老板先后共送来5000元住院费,但王秀光仍然欠下了医院4329.38元,考虑其贫困情况,医院默许王秀光欠账,让其出院回了家。此后他返回医院提出兼职当陪检员,甚至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到医院打工,用一年时间偿还了欠账。

湖南题称赞最美支书

        
湖南高考语文作文原型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唐述林。

        湖南作文题则聚焦了一位“最美村支书”:

        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留在那里担任村支书,干了八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在接受“最美乡村”荣誉时,村支书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这位村支书原型就是“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唐述林。曾经,湖南桃源观音寺镇是出了名的乱镇、难镇:发生过书记、镇长被就地免职的丑事,发生过镇党委书记来了半年就主动辞职的难事。

        2006年11月23日,唐述林上任观音寺镇党委书记,8年来,从这个镇走出去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就有9人,唐述林却仍坚守,他见证着观音寺镇的变迁:硬化通村通组公路18条、总长76公里,新建村组公路228公里,新修桥梁6座,77个民生项目逐步实施。观音寺镇这几年的投入,大大超过了前50年的总和。唐述林被誉为最美基层干部。

全国一卷题从俄罗斯寓言演化而来

        今年新课标全国一卷的作文题,和“山羊过独木桥”有关——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这个“山羊过独木桥”,其实就是著名的俄罗斯寓言《两只山羊》,这个故事被收入了《俄罗斯寓言精选》。这则寓言的大意,是说两只山羊在独木桥上相遇,互不相让,结果一起坠桥。看来,全国卷的命题者希望考生能跳开古老寓言的束缚,用全新的角度来理解现实。

附:

  《自由意志三点式》

        ——卡夫卡

        雾消失了,统帅和艺术家的,情人和富人的,政治家和运动员的,海员的……

        自由和束缚在其根本意义上是一个。在什么根本意义上?并不是在这个意义上:奴隶没有失去自由,故在某种角度看比自由人更自由。

        世代之链不是你的本质之链,然而两者是有关系的。 ——什么关系呢?——一代又一代就像生命中的一个个瞬间那样接踵死去。——其中有何区别?

        这是个古老的笑话:我们抱着世界抱怨说,是它抱住了我们。

        你在一定意义上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你把存在解释为一种休息,一种在运动中的休息。

        他的房子在普遍大火中得以幸免,这不是因为他虔诚,而是由于他有意识地让他的房子得以幸免。

        观察者在一定意义上是共同生活者,他抱着生活者,试图跟上风速。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生命意味着:处于生活的中间,用那种我创造了这种生活的眼光去看它。

        只有在创造世界的那个地方看上去,世界才呈现为好的,因为只有在那里宣布过:看,它曾是好的——也只在那里才能判决它和摧毁它。

        时刻准备着,他的房子是可移动的,他永远生活在他的家乡。

        这个世界最重要的特性是其可逝性。在这个意义上,过去的一个个世纪并没有走在这个当前的瞬间前面。所以可逝性的延续不能给人任何安慰;新的生命从废墟中发芽开花,与其说证明了生命的坚韧,不如说证明了死亡的坚韧。如果我要与这个世界斗争,我就必须在它关键的特性中斗争,即在其可逝性中。我在此生中能够真正地,而不仅仅凭希望和信念做得到吗?

        这就是说你要与这个世界斗争,而且是用武器,它缘于希望和信念真实。这样的武器也许是有的,但它们只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是可认识的和可使用的。我先要看看,你是否具备这样的前提。

        看吧,可是,如果我没有,我也许也能够去争得。

        没错,可是我在这方面不能帮你的忙。

        这就是说,你只在我已经得到那些前提的情况下才能帮我?

        是的,说得更准确些,我根本就帮不了你,因为如果你有了那些前提,你便已经有了一切。

        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要先考我呢?

        不是为了向你表明你缺少什么,而是向你表明,你缺某种东西。我这么做也许会带给你一个好处,因为你虽然知道你缺某种东西,可是你不相信。

        那么,你对我最初的问题只是提供了一个证明:我必须提出问题。

        我提供的不止这个,也就是根据你现在的状况无法确切知道的。我提供了证据:你应该用另一种语言来提出你最初的问题。

        这意味着:你不想或不能回答我。

        “不回答你”——就是这么回事。

        而是这信念——这你是能给予的。

        月夜使我们目眩。鸟儿从一棵树叫到另一棵树。原野上风在呼号。

        我们爬过尘土,一对蛇。

        如果“经历”是在绝对之中的休息,那么“直觉”只能是绕过世界通往绝对的道路。一切都想达到目的,而目的只有一个。当然平衡是可能的,肢解只能是时间中的一种肢解,也就是说只能是一种虽然发生在每一个瞬间的,但实际上根本不能完成的肢解。

        关于魔性的知识也许是有的,但是没有对它的相信,因为没有比知识中存在着更多魔性的了。

        罪孽总是公开到来,凭感性立刻便可抓住。它深入感性的根部,无须把它扯开。

        谁只为未来操心,比只为当前操心的更不能防患于未然,因为他连在当前操心都没做到,而只是为其延续操心。

        我们周围的一切苦难我们也得去忍受。我们大家并非共有一个身躯,但却共有一个成长过程,它引导我们经历一切痛楚,不论是用这种或那种形式。就像孩子成长中经历生命的一切阶段,直至成为白发老人,直至死亡(而这个阶段从根本上看似乎是那以往的阶段——无论那个阶段是带着需求还是怀着畏惧——都是无法接近的),我们同样在成长中经历这个世界的一切苦难(这同人类的关系并不比同我们自己的关系浅)。在这一关系中没有正义的容身之地,但也不容对苦难的惧怕或作为一个功劳来阐述苦难。

        内省和行为有它们的现象真实性;可是从内省发生的或不如说回到内省的行为才是真实。

        你可以避开这世界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许正是这种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难。

        你的意志是自由的。这就是说:当它想要穿越沙漠时,它是自由的,因为它可以选择穿越的道路,所以它是自由的,由于它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所以它是自由的。可是它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不自由,因为无论哪条路,由于其谜般的特点,必然令你触及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

        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是自由的,因为他想要这个生命;现在他当然无法走回头路了,因为他已经不是当初想要这个生命时的那个人了,他所能做的只是继续执行他现在生活在其中的当初的意志。

        第二,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能够选择这一生命的行走方式和道路。

        第三,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还将成为从前的那一个人,怀有这么个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走完这一生,通过这个方式最终回归自己,而这是通过一条虽然可以选择,但又是那么迷宫般的道路实现的,走在这条道路上,这个生命的任何角落都将被他踏遍。

        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三点式,但它也同时是一点式,而且从根本说是极端的一点式,以致没有任何余地留给某一种意志,无论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意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