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那些年,领导人和高考的事儿

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
2014-06-08 17:0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南海 >
字号

寒窗苦读十余载,又是一年高考时。北京上空,洗尽铅华,绽放蔚蓝,迎接高考。

且说前日,党报评论君和各位细数了人民日报上的“恢复高考”,有同事看到文章后,语重心长地说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高考啊!”正当评论君还在回味同事这意味深长的感慨时,同事又来了句“哇!《毛选》出版还为高考让路啊!”从语重心长到大呼小叫,转换时间不过几秒……同时,这也带出来一个问题:领导人们与高考有过怎样的故事? 

带着问号,党报评论君“翻箱倒柜”,做足功课,和您来聊聊领导人与高考不得不说的故事。

1952年,全国统一考试!

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高等院校基本上实行单独招生,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和录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持高等教育的连续性,中央政府提出了“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各高校继续实行单独招生。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全国高校一律参加统一的考试招生,并严格规定了招生名额、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命题、阅卷、录取及调配等各项要求。高等学校招生正式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人民日报在6月13日头版刊发了这则新闻。瞧,那时候用的还是繁体文哟!

之后,统一考试出现过一次短暂的中断。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对党内斗争形势估计过重,到1958年,提出高等学校招生强调政治挂帅,提高政审标准,采取保送入学的办法。全国统一考试也短暂被打断,各高校在当年进行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1959年取消了免试保送上大学的做法,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下图为人民日报1958年1月3日第七版报道的《南京九所高等学校 今年将大量招收工农学生》。
另:那时的高考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从高考作文题就可见一斑。

1951年: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工作

1953年:写一个你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2年: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年:“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年: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高校停招五年,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高校停止招生5年。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宣布高考“必须彻底改革”,决定将高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再进行,理由是:“使高等学校和高中有足够的时间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另一方面使实行新的招生办法有充分的时间作好一切准备。"

高校停止招生,高中毕业生就没有了大学这个出口,去哪里?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以及毛泽东的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之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同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再次刊发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直到1970年6月27日,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确定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招生对象确定为具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两至三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

激辩:邓小平力推恢复高考

1977年冬天,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向莘莘学子敞开大门,570万来自各方的考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而作出恢复高考决定的,就是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

文革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高科技人才严重不足。邓小平不无忧心地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对此,邓小平提出要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尽快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其中两个内容,第一,恢复文化考试制度。1977年,邓小平在同长沙工学院临时党委负责人张文峰、高勇谈话时,明确提出:不管招多少大学生,一定要考试,考试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谁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不能“走后门”。第二,扩大生源,高校要广纳人才,改变文革中实行的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制度,允许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

在最初的设想中,邓小平是想“一年准备,从明年开始两条腿走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从别的路子来,特别是理工科。开学时间统一到秋季好。”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很多学者纷纷建言,宁可今年招生晚两年,也要对招生制度进行一个大的改革。邓小平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后,问时任教育部长的刘西尧今年来不来得及。刘说,推迟半年招生,还来得及。于是,在座谈会结束的总结发言里,邓小平明确宣布:“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教育部很快报送了《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将原计划“八月开始招生、十一月中旬新生开学”更改为“招生时间拟推迟到第四季度,一九七七年新生于明年二月底前入学”。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高考的拉锯战终于落下帷幕。下图为人民日报1977年10月21日头版头条报道的《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

一次黄山偶遇,让第一批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当面感谢邓小平。1979年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再登黄山。当时有几位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也在爬山。据当事人复旦大学新闻系77级学生陈静溪回忆:“我们四个人,三个女同学,我一个男同学。我们看邓小平其实挺清楚的,山路上是看得见但是要走半天的。我们在山路上背着好多的行李就拼命地赶,拼命地赶,想追上去。但是行李太重了,最后我就作个决定,我说我就英勇牺牲吧,把你们所有的行李都给我。她们就轻装上阵,就赶前面去了。”“当时邓小平很高兴,和她们一起合影,然后还给我们每个人的学生证都签了一个名,我们都很高兴。”
自此之后,高考成为众多学子“转变命运”的一刻,备受瞩目,甚至足以令总理让路。去年的6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河北邯郸考察三夏麦收情况。当日恰逢高考首日,李克强特意叮嘱,考察出发的时间晚一些,错开考生的出行高峰。在邯郸市考察期间,下午出发时,李克强又说,车开慢一点,把路让给参加高考的孩子们。高考,对于每一个学子而言,都意味着一次人生的选择。总理让路,正代表着政府的态度。

高考时间:中央领导曾亲自决定调整

以往的高考都在七月举行,由于炎热,被考生称为“火热七月”。

2003年,将高考提前到六月举行,避开高温,符合当时的实际。

之后,“七月”也曾短暂返过一次“场”。事情发生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当时,考虑到灾情,四川45个区县和甘肃17个区县延期高考,分别于7月3、4、5日举行,考试科目顺序不变。

汶川地震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对当地高考做出指示。人民日报2008年5月24日报道了温家宝看望灾区复课学生的经过:“站在讲台上,温家宝诚恳地和同学们谈起心来:‘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而后,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字。

习近平曾撰文寄语高考生:路就在脚下

作为人生的一次历练,高考只是决定了暂时胜负。即使同学没考好,但落榜不落志,人生的精彩,还在后面呢。这个道理,也许由习近平来讲,会更有分量。

习近平曾在2003年“之江新语”专栏中,专门写了一篇《路就在脚下》谈高考。文章发表时间是7月11日,正是高考揭榜时。

习说:“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更不能绝望。路就在脚下。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了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

受文革影响,在不确定自己能否再接受教育之时,习近平等知青求知若渴。当时与习一同下乡的同学都背着书,他们就互相换书看。听说30里外的马家沟有位青年手里有名著《浮士德》,习近平走了30里地找他借书看。而且一看就“爱不释手”,这让借给他书的人每到赶集的时候就传话让他还书。“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告诉我们,何时何地都能学,“留心处处皆学问”,本领握在你的手中,路就在你的脚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有同事跟党报评论君说,当年高考的时候,学校还很流行写同学录,这句话是同学们在该同事的同学录写得最多的一句。现在或许多数人已经遗忘了同学录这种小玩意儿。我们经历的高考或多或少带有着时代的印记。在这个“一茬接着一茬”的“战场”上,评论君祝各高考学子,“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打好这场战役,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节点。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之江新语》、人民网、新华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