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规模 “移山造城”引发学者忧虑,或给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

澎湃见习记者 周辰
2014-06-10 14:01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宝塔山景区与延河对岸的延安新城区遥相呼应。李培月表示延安的黄土地基比较松,在新创造的土地上建城有隐患。    新华社 资料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建设用地日趋紧张,为解决这一矛盾,一些城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挖山填沟造新城的项目。然而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这样的行为可能导致更大的矛盾:环境污染、建筑物倒塌等灾难性的后果。

移山造城可增加地方收入,但或导致灾难性后果

        2014年6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培月、钱会、吴建华发表的《加紧研究土地开发问题》一文,文章称:“在中国,许多100至150米高的小山都被夷为平地,长达数百公里。这些被挖走的山的土块也不再用于城市建设。在山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都十分复杂,但没有任何关于土地开发的指南。土地开发项目已造成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比如土地下沉。这些项目还破坏森林和农田,威胁野生动植物的生存。”

        6月9日,在接受澎湃记者采访时,李培月表达了他的担忧,他回忆起自己在延安的见闻。2012年4月,延安启动了一个大型的移山造城项目,计划开发出78.5平方公里的平地,使延安的城市面积翻一番。然而李培月在延安的施工现场注意到有一些等待被移平的山体,原先的植被已经全被移除,给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他告诉澎湃记者:“最令人担忧的还是地基问题。延安的‘移山造城’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这种黄土地基比较松软,在受潮后会下陷,导致结构崩溃”。李培月称在新创造的土地上建造城市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让地基变得坚实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没有周全的考虑,会带来建筑物倒塌等灾难性后果”。

        为何可能面临如此大的风险,地方政府仍趋之若鹜?在文章中,李培月等人是这样解释的:“延安政府官员对新土地的出售与租赁业务持乐观态度,因为这些业务会给延安带来数十亿人民币的收入,同时缓解其他地区有农耕和文化价值土地的压力”,而“中国许多土地开发项目忽视环境法规,因为当地政府认为增加收入比保护环境更重要”。

空气污染、山体滑坡、洪水,原因指向移山造城

        移山造城的危害不仅只有建筑物倒塌。湖北十堰位于南水北调项目的上游,离水源地很近,南水北调项目将横穿中国南部江河的水引向北京及其他城市。据李培月等人调查,在十堰,“由于把山丘夷为平原,引发了滑坡和洪水,还改变了河道,导致了更严重的水土流失,当地水源的沉积物也增多”。

        李培月等人注意到十堰的天空常常因尘土而呈现褐色,他们发现这是因为建设团队常在刮风的日子里施工,而没有提前润湿土壤。在山被推平、沟渠被填充之前,其上的森林和植被已遭砍伐。这增大了水土流失和地下水流失的风险:农田和森林可以阻挡大风,留住水分和土粒。因实施土地挖掘项目,水土流失增加了10%,空气中的尘土颗粒量增加了49%。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兰州。据媒体报道,甘肃省兰州市的“兰州新城”项目,将花费近227亿元人民币,削平700多座山,填平山谷,计划打造出100多平方公里的平地,使开发商能在兰州郊区打造一个新城区。但是兰州北部的低丘缓坡地区植被不多且土质疏松,建筑施工产生的扬尘很容易飘至城区。以至于该项目曾因明显的空气污染于2013年4月被叫停,但是在地方政府和承包商的财政压力面前,项目在环境评估尚未完成之前又重新启动。

科学研究赶不上工程进度,专家呼吁建立第三方平台

        李培月告诉澎湃记者,像中国一样大规模的用于建设新城的造地项目,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中国这种欠考虑的盲目开发显得风险很大。但他同时表示,如果能在环境、技术和经济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完全制止这种土地的开发也并不必要。

        目前中国科学技术领域对造地的研究还很不足。李培月介绍称以延安为例,中国科技部和山西省科技部各拨款1500万用于与造地工程并列的配套研究,研究重点是监测和模拟地面变形、沉降,水文地质变化和防护周围边坡等方面。但除此之外再无别的立项,也没有吸引到外地学者的参与,甚至还没有关于经济和环境风险的专门研究,此外研究机构的合作也存在困难。

        承担该研究的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技术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澎湃记者证实,科研项目的研究进程还是比较缓慢的,由于实验周期较长,项目进度滞后,只能对造地工程提供一部分的技术支持。造成这个结果的部分原因是每个研究所都只管理自己的子项目,很少分享实验数据。这导致了每个小团队必须通过重复实验来得到其他研究所已经得到过的数据,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路在何方?李培月等人在文章中指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内和国际上经验和技术战略的分享。需要大学、研究机构、私人公司、施工队和政府之间的合作,用最好的研究指导施工,使大量的公共资金投入得到更明智的使用。没有合作,造地运动将吸干地方和国家的经济,给水道和生态系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

        李培月也通过澎湃向科研界呼吁尽早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协调各研究机构的项目,在保证科研质量的同时避免重复劳动。所有的科研单位都将最新的研究数据交给第三方机构,同时通过这个机构得到别的课题组最新的成果,这样也能避免课题组之间的利益冲突。他还呼吁北京、上海和武汉的中国最好的研究员们加入区域合作,并希望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环境保护署、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和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的大学的科学家们也加入进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