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江经济带“登陆”国务院常务会,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成先手棋

澎湃见习记者 陈竹沁
2014-06-12 07:5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


        继4月28日召开的11省座谈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谈打造长江经济带。

        作为“先手棋”,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成为会议当仁不让的主角。

        会议强调,建设长江经济带,要注重发挥水运运量大、成本低、节能节地的优势,抓好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

建设立体交通走廊: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此前,5月8日,交通运输部召开干部大会,系统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和张高丽副总理关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讲话精神。部党组书记、部长杨传堂即强调,交通运输行业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着力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真正发挥好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打造长江经济带,必须明确以立体交通系统作为首要突破口。”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学者刘斌夫认为,只有建设好长江流域经济带立体交通系统,才能有机连接东中西部,由沿岸的资本来有效激活资源,有力拉动东南沿海的投资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构建西部经济高地,平衡东中西部发展。

        “行政区划壁垒会造成资源和市场对接缺乏有机联系,除了观念的阻隔以外,硬件方面就体现在交通基础建设,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好办,东中西部经济有机联系将大大加强。”刘斌夫说。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也强调,改革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门户”,立足全局、统筹“落子”,通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市场体系,让长江这条巨龙带动流域经济和人民生活齐步腾飞。

避免通航瓶颈,“规划不能依赖长官意志”

        如何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

        会议首先提出,要加快实施重大航道疏浚整治工程,消除通行瓶颈,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和干线过江通行能力,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建国初期全国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约为17万公里,由于一些拦截航道的工程没有相应建设过船设施,造成航道中断4万余公里。当前,拦、跨、临航道工程造成碍航、断航的问题较为突出。

        刘斌夫对此深有感慨,“打造长江经济带,从立体交通体系为抓手和突破口,现在面临一个重要问题,许多长江大桥要炸毁重建,因为内河航运重量型船只无法通行,包括南京、武汉长江大桥。”

        他表示,这主要源于当初规划设计缺乏远见,“没有想到现在的经济发展对于内河航运仍然有需求。”他举例说,很多内地企业走廉价倾销的模式,只有靠水运出口才有微利,如走公路铁路运输将难以生存。

        刘斌夫建议,要避免某些方面交通瓶颈,避免决策浪费、投资浪费和短期行为,在规划时,“不能以长官意志,更多要依靠专家话语,科学论证,长远规划,充分考虑多方面发展要素。”

        会议还提出,建设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和航空网络,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与港区的衔接,完善油气运输通道和储备系统,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干支线直达和铁水、空铁、公水等多式联运。

        此外,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研究推广三峡船型和江海直达船型,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船舶。

        会议要求,要特别注重发展与环境相结合,在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中,切实加强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首提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

        刘斌夫表示,会议首次提出,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的新目标。

        会议称,建设长江经济带,能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

        刘斌夫称,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新体系,主系统是长江经济带,副系统是“新丝路”,包括南、北、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吸引全球、影响全球的经济开发平台,必须结合这两大系统,它既是连接全世界的交通线和经济交流的路径,也是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经济发展结构,一定要看到这个立体化、多当面的战略发展系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