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洋奶粉“生死大考”:115品牌获准进口,部分贴牌奶转正

澎湃记者 邹娟
2014-06-12 07:0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今年5月“史上最严”洋奶粉进口新规后,115品牌获准进口,部分贴牌奶转正。  杨深来 澎湃资料

        随着国家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两批49家允许进口奶粉境外生产企业名单,有部分贴牌洋奶粉被指趁机洗白。

        此前我国进口奶粉品牌多达800个到1000个,目前,49家海外工厂加工的婴幼儿奶粉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已经下降到115个。 数量大减源于2014年5月1日施行的注册制,这次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洋奶粉进口新规,未获批的企业和品牌将失去在中国市场角逐的机会。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洋奶粉市场“洗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企业表示,“洗了跟没洗差不多,竞争照样激烈,而且贴牌的变成了正宗进口的,市场看起来反而更乱了。”

51家本土企业未通过配方奶生产审核

         根据要求,全国133家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在2014年5月31日前都要完成生产许可证的换领工作。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质量监管情况,截至5月29日,全国共有82家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品种1638个,未通过审查、申请延期和注销的企业51家。

        未通过生产许可的51家企业中,有23家企业申请延期审查,14家企业转为生产配方奶粉基粉,不再生产配方奶粉;有5家企业未获得生产许可证被淘汰,另有9家申请主动注销生产许可证。

        以后新企业要想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他们提出来申请,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食药监总局都还会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还会发放生产许可证。

洋奶粉品牌从近千个骤降到115个

        就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完国内乳企“洗牌”结果后,国家认监委还公布了两批49家企业进口奶粉境外生产企业的注册名单,对应115个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获准入境。

        “名单过滤掉一部分品牌”,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至少没有允许认证企业所有品牌都进来,这是好迹象。王丁棉称,此前我国进口奶粉品牌多达800个到1000个,而从目前来看,49家海外工厂加工的婴幼儿奶粉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有115个。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信息,此次公布的进口品牌基本包括大家熟悉的洋品牌,如多美滋、雅培、雀巢、惠氏、合生元、圣元优博等。

        令人意外的是,有一些有争议的甚至曾有丑闻的品牌竟然在名单之列,最知名的莫过于纽贝贝。去年被央视曝光的、标明新西兰原装进口的“纽贝贝”牌婴幼儿奶粉,其总代理地址竟然是一家修车厂,而给纽贝贝代加工的生产企业是此次获得认证的49家企业之一且是世界三大洋奶粉代加工厂之一的新西兰善腾集团。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或许是其进行了整改,或许另有原因。

        类似纽贝贝的 “贴牌奶粉”其实是由中国人在海外注册、然后找海外工厂代加工,并专供中国市场的奶粉。根据尼尔森统计,从2013年中国乳制品品牌数目上看,贴牌奶粉占到60%,市场份额则高达15%。

        事实上,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名单后,不少业内人士发现,在115个进口品牌中,除了国内主流市场熟悉的外资品牌以及国内进口品牌外,大部分是那些代工品牌以及国内贸易商注册的品牌。

        比如,国家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进口乳品境外生产企业的注册名单中,不仅包括雀巢、雅培、美赞臣等众所周知的奶粉品牌,还包括新西兰善腾和瑞士赫尔达夫两家乳粉生产厂。

        资料显示,善腾、赫尔达夫与澳大利亚塔图拉并列为乳粉三大代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奥兰、邓恩宝、纽凯儿、纽瑞滋、纽贝贝、多菲儿、纽贝斯等至少十几个奶粉品牌都是由善腾集团贴牌生产,只供中国市场。

        善腾和赫尔达夫获得认证通过,也就意味着其生产的各品牌产品均可进入中国市场,而更多的品牌只要找到这种获得认证的生产工厂进行代工生产,就可以从正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很多有实力的代工品牌,这次主要是通过将品牌低价卖给上游代工生产企业,然后成立贸易公司,双方合资,这样代工品牌洗白,贸易商华丽转身上岸,没有任何损失。而没有实力的贸易商及其拥有的品牌也就被淘汰出局。代工企业只保留了一些卖得好的品牌,一些小品牌也主动砍掉。大批技术工艺水平较差的进口品牌并未从根本上清理出局,而且通过认证,这些企业披上了纯进口的合理外衣。

奶粉市场或将变得更乱

        根据相关规定,自5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全面实施对进口乳品境外生产企业的注册管理,非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乳品不得进口。对于这样的新政,市场和媒体曾给出高预期,认为是对洋品牌,特别是假洋品牌的清理。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就此次洋品牌“洗牌”表示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企业表示,“洗了跟没洗差不多,竞争照样激烈,而且贴牌的变成了正宗进口的,市场看起来反而更乱了。”

        6月11日,王丁棉在接受澎湃专访时也表示,“49家获注册资格的品牌中属于代加工的很多。这些品牌之前基本都能获准进入中国市场,但现在,有些工厂代加工的部分品牌获准进入了中国,另一部分却不能进入,淘汰进口品牌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现在能查到的都只是很粗浅的原则性规定,但具体的量化条件,完全没有透露。即使是乳企本身,也不清楚。政府应当将标准对外公布,企业才有明确比较,认证才会更透明、更公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