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个球!?足球的形而上学

胡乎
2014-06-13 12:4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什么东西让这个世界瞬间疯狂?答案只有一个——足球。

        随着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拉开大幕,各种有关足球的话题也开始纷纷涌现,占据报纸杂志或网站微信等各种新媒体旧媒体的版面。这里面有讨论足球与政治关系的,也有讨论各国足球文化的,有讨论足球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更有讨论足球作为人民的鸦片的(借用意大利文化分析师艾柯的言论)。这里当然也少不了对那个极度不靠谱足球国度的聚焦和扫描:哦桑巴女郎,哦阳光海滩,在全世界人民的目光中,似乎巴西警察的“合法”罢工和贫民窟人民对不公的抗议也成为一种景观。或许,有人还会想起数年前那部震撼一时的《上帝之城》,并为C罗或梅西们昂贵的人身安全忧心忡忡。

        不过,在所有这些讨论背后,在景观的反面,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足球为什么会那么吸引人呢?

        作为拥有22名球员却只有一只皮球的运动,它的魅力来自于哪?这似乎已经超越了关于足球的各种闲谈和意见,并上升到理论反思的层面。

        换句话说,这涉及到足球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当然,没有反思,人们也照样在看足球,在热火朝天的世界杯氛围中来讨论哲学与足球似乎也是件颇为蛋疼的事。不过,这让无数人狂热并让亿万人昼夜颠倒只为看一场直播的现象本身,似乎就在要求我们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

巨蟒剧团(Monty Python)的《哲学家的足球比赛》

        

        说到足球与哲学的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英国喜剧团体巨蟒剧团(Monty Python)那段著名的《哲学家的足球比赛》。

        在这场由孔夫子主吹的比赛中,由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领衔的德国队与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组成的希腊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对抗,或者说,无对抗,因为在比赛开始后,哲学家们纷纷陷入了沉思或论辩,而球则留在原地丝毫未动。

        最终,在阿基米德一声“尤里卡!”的欢呼中,希腊队才展开了全场唯一一次势如破竹的有效进攻,并避免了一场沉闷的0:0。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世界杯上希腊和德国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哲学国度再度入围,不知道在2014年的巴西它们能否再次上演一场沉闷或不沉闷的对抗(依据最强的两只球队必将相遇的原则)。

文德斯电影《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当然,巨蟒剧团的作品只是对人们想象中的哲学家生活以及哲学与足球关系的一种调侃,它与足球哲学的关系或许和范玮琪小姐的歌曲《哲学家》和爱情哲学的关系差不多。谈到足球与哲学的关系,更靠谱的或许是德国导演文德斯根据彼得•汉德克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有多少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后体会到那种如存在主义般深刻的、不知所云的忧伤和不安啊!(简言之,没看懂。)

向左扑还是向右扑?这是一个问题。
            

        甚至,借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守门员在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不正是此在在面对向死而生的生存境遇时的选择?向左扑还是向右扑?这是一个问题。(英格兰队,你们听到了吗?)

值得一提的是,加缪年轻时就曾是一个守门员。
        

        玩笑归玩笑,确实有存在主义哲学家曾严肃认真地看待足球。

        身处无边无际的存在之荒谬,阿尔贝•加缪曾说道:“我所知道的关于道德与责任的一切都来自于足球”,或许,正是足球才赋予了这个荒谬的世界以存在的合理性。(值得一提的是,加缪年轻时就曾是一个守门员。)而另一个法国人、让-保罗•萨特曾写道:“在足球中,所有事情都因为另一个球队的存在变得复杂。”或许正是在这里,那遍布欧洲大陆各大足球城市的“地狱主场”获得了其最终的意义。

《足球与哲学:关于一项优美赛事的美丽思考》
        

        足球与哲学,这似乎的确是个让人觉得兴味盎然的问题。也许正是出于对足球的同一种热情,美国的Open Court出版社于2010年召集一众哲学教授编写了一部《足球与哲学:关于一项优美赛事的美丽思考》,并作为该出版社“流行文化与哲学”书系的第51卷出版。(同系列中还有《<宋飞传>与哲学》、《<辛普森一家>与哲学》、《电台司令与哲学》、《史蒂芬•科拜尔与哲学》等眩人眼目的选择)在这里,我们除了惊叹于美国流行文化的发达与学术产业的兴盛之外似乎也做不了什么了。        

        这部皇皇四百多页的著作几乎覆盖了关于足球的所有话题,而其篇目组织也尽显“专业”:依据具体足球比赛的时间划分,这部书也分成“上半场”、“中场休息”、“下半场”、“加时赛上半场”、“加时赛下半场”、“点球大战”等章节(就连其“作者名录”也以“一线队”的形式出现),并依次讨论了“足球比赛的本质”、“默认规则”、“美丽的比赛”、“球迷”、“足球与社会”、“罚点球”等主题。要全面地谈论这本书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不妨对其第一章做一种抽样阅读,来探试其理论反思的成色,因为它讨论的正是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足球会这么吸引人?(Why Is Football So Fascinating?)        

        为什么足球会吸引人?面对这个问题,该章节的作者(一个难拼的名字,Paul Hoyningen-Huene)首先展示了足球魅力的普世性。也就是说,无论来自世界的哪一块大陆(或许南极除外)、哪一种文化背景,无论你的年龄几何、社会地位高低,甚至——这里这个“甚至”或许是危险的,因为为什么女性就不能喜欢足球呢?用作者的话来说,女球迷的数量与日俱增,这或许可以和女性吸烟者数目的上升可以相提并论——无论男女,你都会被这项运动吸引?并且,这种吸引通常会以狂热的面目出现。        

        作者在这做出一个有趣的类比:某上市公司CEO和某球队主教练或许会穿着相似同样的西装革履,甚至他们会拿着同样数目不菲的薪资(不是已经有网站列出了世界杯三十二强主教练的工资?),可当面对公司50亿股票价值的得失和面对球队领先或落后时,CEO和主教练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即使股票有50亿的得失,公司CEO也不会像球队主教练那样大喊大叫或者振臂高呼,而对于穆里尼奥在球场边的激情滑跪或西蒙尼在场边的手舞足蹈,我们都已经太熟悉了。

足球是对人生戏剧的重演

        

        为什么足球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而且它激起的感情这么强烈?作者马上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因为足球是对人生戏剧的重演。        

        何谓人生戏剧?人生戏剧意味着事情并不总是按照你所想象的发生,它意味着有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和机遇在主导着你,它意味着人生总是有惊喜或者不幸。举例来说,做饭或许就称不上是人生戏剧。可如果你跟着几个朋友出海还带着几罐啤酒,海面一开始风平浪静阳光灿烂,可不久风云突变大浪袭来,你的船被打翻你的朋友落水,而就在你绝望的最后一刻一艘路过的船把你拯救,这才是人生戏剧。        

        换句话说,人生戏剧是你能决定的事物和你不能决定的事物,亦即能力和机会的混合,正因为这一点,足球是对人生戏剧的重演(在足球比赛解说中,我们是不是不止一次听到比赛“风平浪静”或“风云突变”这样的话?而那种最后一刻获救的狂喜不是也经常出现在比赛的最后一秒,比如今年的欧冠决赛?)。人生如球,球如人生,这才是我们看球的终极意义吧。

罗兰•巴特认为体育运动是当代人的“(希腊)戏剧”。
        

        在《足球与哲学》的这位作者看来,足球正是对能力和机会的混合,从一个只持续几秒的细节比如控球到包括加时赛到点球大战的整场比赛都是如此。        

        从这种观点出发,作者认为足球比赛的规则同样在确保着足球对人生戏剧的“重演”,因为这些规则的功能即在于确保参赛两队的平等待遇、创造比赛与人生戏剧的类比、让比赛这种戏剧有始有终以及保持比赛与真实人生的距离。这最后一点或许尤其重要,因为如果你太把比赛“当回事儿”,就分不清人生与比赛的区别了,你会将比赛与真实人生中的冲突、对比等同起来,比如足球流氓。        

        当然,作者的这种观点也已经不新鲜了。法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罗兰•巴特不是早就将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运动视为当代人眼中的“(希腊)戏剧”?甚至,正是因为其吸引无数人的强烈的“戏剧性”,足球才成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而这种景观背后当然也少不了无数金钱或权力的堆积。        

        借用德国另一位文化理论家霍斯特•布雷德坎普(Horst Bredekamp)的话来说:“足球是一种世界戏剧”,或许,这才是世界杯的哲学意义所在。

尼采可能会是一个阿森纳球迷
        

        对足球与哲学关系的探讨当然不止于足球与人生戏剧的相似性,《足球与哲学》一书也确实包含着其他吸引人的地方。        

        比如,作为一个多年的阿森纳球迷,我当然乐于看到该书的作者将尼采的哲学与兵工厂的美丽足球联系起来(见第三章)。或者,从该书作者对柏拉图德性理论的讨论出发,我们还可以比较C罗和梅西谁才是当今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见第五章,其中主要处理了贝肯鲍尔和齐达内等“老一代”巨星)。不过这些都不是笔者的能力范围所及了。        

        不管怎样,从哲学角度来打量足球和世界杯似乎会为我们带来比赛之余额外的乐趣,或许,也会让我们对足球的热爱更深入一层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