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父亲节前,看看习仲勋如何教育习近平?

澎湃讯
2014-06-20 08:1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南海 >
字号

习仲勋与习近平
1983年,在河北正定办公室里的习近平。
1988年,习近平在农村调研时参加劳动。

        

         人民日报微信平台“党报评论君”6月13日发表了文章,谈及习仲勋是如何教育习近平的。

         后天(15日)就是父亲节了,你给爸爸准备什么惊喜了吗?一份亲手制作的小礼物、一顿特有气氛的家庭聚餐,一次全面细致的深度体检,还是一封吐露心声的亲笔信?

         如果都没准备,也没关系——父爱如山,爱父亦可情感似山。不妨趁节日之际回味一下,在人生道路上,父亲对自己有过怎样的影响?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自己学习?重温父爱的深沉,或许就是父亲节的意义所在。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而父亲,更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很多人说,母亲更多影响孩子性格,但父亲对孩子的品质影响作用会更大。“子不教,父之过”,古人早把父亲的影响力说得透彻。或是疏于管教,或“上梁不正”,有一些孩子,在家目无尊长,在外目无法纪,闹出“我爸是李刚”这样的丑事,给父母添堵,给社会添乱。无论原因如何,父亲的责任都不可推,责任如山。

         今天,已为人父或者即将为人父的你,如何教育孩子?莫要轻视教育形塑的家风,也莫要忽视自己的影响力,说不定你的后代就会出大人物。当年庄稼人毛恩普,会想到自己的孙子毛泽东能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吗?织布匠邓克达,会想到自己的孙子邓小平能成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有良好的家风,一切皆有可能。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下面带你去领略习仲勋的“教育经”,如何帮助习近平认真“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

从习近平给父亲的拜寿信说起

         2001年10月15日,家人为习仲勋举办88岁寿宴,习家三代人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为他祝寿。这是习家人难得的一次大团聚,惟独缺席的是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作为一省之长,他公务繁忙,实在难以脱身,于是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在信中,他深情地写道:“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

         那么,习近平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什么呢?他在信中是这样说的:一是为人坦诚、忠厚。二是做事从不居功,从不张扬,对自己的辉煌业绩视如烟云。三是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四是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五是勤俭节约的质朴生活。在信的结尾,习近平感叹,“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从拜寿信中不难看出,习仲勋的为人,对于儿子习近平的影响非常大。这次祝寿活动半年后,89岁的习仲勋就去世了。在最后的日子里,习仲勋多次对儿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

习仲勋如何教育习近平

         习近平的母亲齐心曾在回忆习仲勋的文章中写道,“记得近平因同学笑话而不愿穿姐姐穿剩下的鞋子时,仲勋总是哄他说:‘染染穿一样。’在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我们的家风。”“仲勋很喜欢享受天伦之乐,在子女还小的时候就亲自给子女洗衣服、做饭,并以此为乐,但他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他对子女们包括对女婿的要求就是:要忠诚于党,不要怪组织,不要靠老子,路要自己走。”

         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习仲勋让齐桥桥、习安安、习近平、习远平姐弟四人都在八一小学寄宿上学,每周回家一次,都是他们自己乘公共汽车上下学,习仲勋从来没有用自己的车接过他们。孩子们除伙食费和乘坐公共汽车费用外,几乎不给零用钱。有时孩子们吃冰棍花了钱,就没有足够的钱乘坐公共汽车,只好走路回家。路远累得走不动了,齐桥桥就拉着弟弟妹妹的手,坚持走到下一站再坐车,为的就是省钱。

         习仲勋晚年在深圳,原深圳市接待办副主任张国英长期陪伴在旁。他曾多次听到习仲勋对习近平说:“近平,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对干部有毛病有错误,要先跟他打招呼让他改,要是他还是不改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批评教育要从严,但要给人出路。”张国英回忆,习仲勋的两个儿子习近平和习远平都很象他,他教育儿子们生活上要艰苦朴素,不要挑挑拣拣,老百姓能吃的你们就能吃。对习近平下放那几年的表现,习仲勋表示“不错,自己很满意。”

         习近平的弟弟习远平曾撰文回忆,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他还不止一次写给孩子们:“雪中送炭惟吾愿。”“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习仲勋的一生,也给子女从小树立了待人的准则。

习近平如何秉承家风

         习近平的童年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度过,而他的少年时代更与父亲的命运紧密相连。由于“文革”期间父亲被打倒,1969年,不到16岁的习近平就前往陕北延川插队。这段经历成为他永远难忘的记忆,也成为他最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那一年,我几乎365天没有歇着,除了生病。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

         当时,弟弟习远平曾因父亲要求,来到延川体验哥哥的插队生活。晚上,习近平特意把窑洞里的铺让给弟弟睡,因为他的炕席下面撒了六六粉,可以防虱子、跳蚤、臭虫。可是第二天,弟弟还是被咬了一身水泡,痒得没处抓挠。他问哥哥怎么样,因为哥哥睡的炕席下面没撒六六粉。习近平笑了,说:“我的皮肉已经被咬结实了,现在,任什么东西再咬,也咬不动啦!”

         受父亲优良作风的影响,习近平吃苦耐劳,干活不惜力,点子出得多,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离开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长队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老乡们还送给他一个镶着“贫下中农的好书记”的镜框,表达对他的由衷赞誉。

         离开陕北后,习近平始终牵挂着那里的乡亲们。他先后帮村里通了电、修了桥、翻建了小学。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他专程回到梁家河挨家挨户看望,为贫穷老人带去了慰问金,给孩子们带去了新书包、文具和用来提醒上学时间的闹钟。他任福建省领导时,还把身患重病的农民朋友接到福建治病,自己掏钱支付全部费用。

         在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母亲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受父母耳濡目染影响,习近平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每到一处工作,他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无论是在福建、浙江还是在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

         习近平对良好家风的继承,也直接影响着妻女。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妻子彭丽媛不顾余震频发的危险,前往灾区为救灾官兵献唱,以鼓舞斗志。独生女习明泽紧随其后,向老师请假,毅然前往灾区做志愿者。事后彭丽媛颇感自豪地说:女儿不仅得到了锻炼,有胆量,敢担当,而且学到了很多有关救助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还与灾区群众及同龄人交上朋友。可谓不虚此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