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靠谱地了解巴西

樊星
2014-06-15 19:1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热情、奔放、懒散、随和,加上国内媒体对贫富差距与高犯罪率的渲染,构成了大部分人对于巴西的印象。在这些标签之外,倘若想更进一步了解巴西,了解这个南美大国的历史脉络与民族性格,最好还是借助一些靠谱的书籍。

        以下推荐的三本书均为巴西经典的社科作品,其中若阿金·纳布科(Joaquim Nabuco)的《废奴主义》(O Abolicionismo,英译:Abolitionism:the Brazilian Antislavery Struggle)出版于1883年,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华屋与棚户》(Casa Grande e Senzala,英译:The Masters and the Slaves)出版于1933年,而达尔希·里贝罗(Darcy Ribeiro)的《巴西人民》(O Povo Brasileiro,英译:The Brazilian People)则于1995年问世。这三本书彼此相隔约半个世纪,不仅都对历史文化进行了详尽的概括,其对于巴西社会的不同见解,也恰恰反映了各个时代巴西主流思想的变迁。

《废奴主义》的巴西版和英文版

        若阿金·纳布科是巴西19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与废奴主义者,也是巴西文学院的缔造者之一。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学者一样,纳布科出生在上流家庭,在奴隶的照顾下度过童年,又在欧洲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对奴隶的同情、对巴西的热爱,也有巴西不能跟欧洲相比的遗憾。《废奴主义》是纳布科的代表作,也是巴西研究必读的经典之一。在此之前,谈到黑人问题,巴西学者多从人种及民俗方面着手,而对奴隶制度却避而不谈。在《废奴主义》中,纳布科开创性地论述了奴隶制度对巴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影响。直到今天,长达300年的奴隶制度依然是巴西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涉及对巴西与欧洲关系的思考,将欧洲当作文明的范本,对巴西则持悲观态度。

        1933年,吉尔贝托·弗雷雷创作的《华屋与棚户》出版,在巴西国内外引起极大震动。在这本厚达800页的学术著作中,弗雷雷通过严谨的分析,论述了葡萄牙殖民者、印地安人与非洲黑奴在巴西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与纳布科将奴隶制度单纯视为巴西污点的态度不同,弗雷雷强调了非洲后裔对巴西文化的积极作用,对将黑人视为劣等种族的观点加以驳斥。这位社会学家高调宣称,前人对巴西种族融合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葡萄牙人本来就是欧洲人与摩尔人的混血后代。事实上,非洲的热带元素为葡萄牙殖民巴西带来了许多优势,也使巴西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可能。《华屋与棚户》影响了一大批巴西作家、学者,极大推动了巴西19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社会研究。
        1995年出版的《巴西人民》则将巴西研究又向前推动了一步。近几十年来,巴西作为独立的民族国家已经没有争议,其文化特色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但奴隶制度所留下的根本问题——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巴西人民》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论述了巴西民族的形成历史、巴西社会的区域特色以及造成巴西贫富不均的制度化因素。按照达尔希·里贝罗的说法,尽管巴西民众同属于一个民族,却分为不同的阶层,阶级区别远大于种族区别。而如何改善巴西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仍是当前社会研究的重要议题。

(作者系巴西坎匹纳斯州立大学博士研究生,《巴西:未来之国》译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