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埔90年|社科院专家揭黄埔军校成功秘诀:党指挥枪

澎湃记者 张婧艳
2014-06-16 10:3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黄埔军校师生在第一期开学典礼时聆听孙中山演说。  罗林虎 供图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举行。

        其时,国内政局错综复杂,北方军阀混战,孙中山以广州为基地,试图北伐统一全国,但因军事薄弱屡屡受限。黄埔军校,成为了他扭转命运的赌注。

        在这种背景下,黄埔军校,甫一诞生,便迥异于其他军校。学校由苏联支持,国共两党合作。学生接受意识形态教育,他们“不仅忠于个人,更忠于一种主义,一种信仰”。

        历史证明,培育了诸多名将的黄埔军校,不仅改变了孙中山的政治生涯,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节点。

        在创办90周年后,黄埔军校研究已经日益成为显学,但仍有历史迷雾没有拨开。

        黄埔军校,为什么能一举成功?黄埔时期,是否真的是国共两党的蜜月期?

        带着这些疑问,澎湃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试图发掘一个更为复杂的黄埔军校。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

        澎湃:孙中山缘何要在1924年这个时候建立一个军校?

        金以林:黄埔军校的开学日期是1924年6月16日。这一天,是孙中山刻意选择的。两年前的6月16日,陈炯明炮轰观音山,公开背叛孙中山,迫使他逃离广东。

        在黄埔军校成立前,孙中山领导的历次军事斗争,依靠的都是临时听命于他的各类武装。因此,当孙中山重新收复广东,总结教训后,明确要建立一支不仅要忠于他个人,更要忠于他所宣扬的主义和理想的军队。

        就在军校成立前半年,孙中山接受苏联的建议,于1924年初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成功召开国民党“一大”,为他成立军校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不仅为黄埔军校提供了数目可观的武器、资金,还选派了大量的军事顾问。

        这也是黄埔军校迥异于此前近代中国军事学校的一大特点。

        澎湃:苏联为何要支持孙中山?

        金以林:苏联之所以选择孙中山,不仅是在意识形态上与孙中山的主张接近,同时也有自己的国家利益。

        当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是苏共控制下的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苏联一方面为国民党提供援助,同时要求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到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苏共支持孙中山如能完成国民革命和国家统一,无疑是有利于苏联的国家利益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加入了国民党。年仅31岁的毛泽东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而年长他6岁的蒋介石并未获此殊荣,仅仅是孙中山任命的黄埔军校校长。毛泽东还为黄埔军校介绍了大批优秀学员。

        澎湃: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时就以“党指挥的枪”为理念。除国民党之外,黄埔军校也给中共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军官。毛泽东在日后提出要建立“赤黄埔系”。两者都沿袭了这一理念,两者又有何不同?

        金以林:黄埔军校的建立和以后国民革命军的建军模式,都受到苏联红军制度的影响,强调“党指挥枪”,忠于信仰,而不仅仅是忠于个人。这正也是孙中山接受苏联援助、改组国民党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

        通过黄埔建军,国民党才真正掌握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党军”,在此后的北伐中充分展现了它的战斗力。但北伐之初,尽管国民革命军也都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可执行得并不严格。国共分裂后,国民党在军队中也就取消了党代表制。

        年轻的共产党人在国共合作之初,更多关注的是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动群众,特别是为国民党在广东以外的各省建立了一大批基层组织。他们不屑于到中央做官,更是忽视军队建设,而是更多地投入到工农运动方面。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总结失败的教训中,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迅速作出反应,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正式着手建立武装。从红军成立之初,中共就明确提出“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特别是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将这一原则发挥到了极致,强调支部要建在连队上。这一传统一直延期到今天。

        澎湃:在关于黄埔的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成就。对此,有说老国民党人不热心于政治教育工作。为何由共产党员来担任政治工作呢?

        金以林:有关这一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作为近代中国一所著名的军事学校,第一位的是培养学生的军事素质。当然,政治教育是黄埔军校的一大特色。

        军校成立之初,党代表是廖仲恺、政治部主任是戴季陶,两人都是国民党“一大”选出的中常委,不可谓国民党不重视政治教育。只是他们同时担任了更多其他重要职务,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军校。

        因此,26岁的周恩来从欧洲回国后参加黄埔,接任政治部主任,自然会更多地在这份新工作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相对来讲,当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比国民党更缺乏军事干部,所以在政治工作中表现得更突出。

        不可否认,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正如现在的一所著名学府,依靠党委、团委的辛勤工作,或许可以保证大学正确的发展方向。但在学术上要有所建树,更要靠业务干部,仅靠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我们也不能否认的一点是,蒋介石作为校长,不仅重视军事训练,也非常重视政治工作,他一度还表现得非常左倾,并赢得了共产国际的高度肯定,否则他也不会在两年后成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澎湃: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内部大力发展党员,青年军人联合会作为校内主要的学生组织,也逐渐和中共走近。共产党的诸多行动,让蒋介石心有余悸,之后发生了“整理党务案”事件。你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

        金以林:“整理党务案”的确是蒋介石分共的一个信号,其核心是要共产党员从国民党各级组织中退出来,但蒋介石并不反对中共党员在国民政府中任职。同时为了加强两党之间的协调,还成立了一个国共两党联席会议,来解决两党间出现的新问题。

        如果回到当时的环境中,我们会发现,当时最坚决反对“整理党务案”的并不是共产党和苏联顾问,而是国民党内坚决反共的“山西会议派”。

        在他们看来,“整理党务案”之前,国民党只是“容共”,而该案通过后,尽管中共退出了国民党,却成为同国民党平起平坐、名正言顺地参加政府工作的一个执政党,倒是真正实现了“联共”。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字的不同,却标志着两党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事后,共产党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才真正意识到“整理党务案”是蒋介石的一个阴谋。

        澎湃:除了我们现在所知的黄埔同学会,蒋介石在当时也建立了黄埔同学会,这个组织有何意义?

        金以林:孙中山在世时,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地位是非常浅的。但他依靠黄埔练军,逐步控制国民党的军权,完成国家统一,从而奠定了他的党政地位。

        1928年,黄埔军校在南京复校的同时,蒋介石就成立了黄埔同学会,以凝聚军校毕业生。

        作为校长的蒋介石,他始终把黄埔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不断将他们安插到收编的军阀中,完成洗牌,从而彻底掌握这些军队。

        以蒋介石的王牌军18军为例,这支部队最初是曹万顺指挥的福建部队,北伐后投奔蒋介石,整编为11师,曹仍任首任师长,同时蒋介石派黄埔教官陈诚任副师长。

        不久陈诚接任师长,任命一批黄埔学生为中下级军官,逐步控制该师,随后发展为18军。陈诚再以18军为种子部队,不断吞并其他杂牌军,形成蒋介石的一股嫡系武装。

        因汉字的“十一”和“十八”分别可以组成“土木”二字,被时人称为“土木系”。此后担任18军军长的罗卓英、胡琏、黄维、杨伯涛等均出身黄埔。

        澎湃:黄埔军校和民国时期其他的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相比有何不同?

        金以林:中国近代以来形成诸多军事武装,都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

        这一点在民国初年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常说的北洋军阀奉系、皖系、直系,都是以他们的首领张作霖、段祺瑞、冯国璋的省籍来命名的。

        什么叫“军阀”?最核心有两点:一是有枪,二是有地盘。因此,军阀的部队多服从于个人。尽管自晚清以后政府在一些省份创办了讲武堂、陆军中学、保定军校、陆军大学等军事学堂,但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军事教育,而缺少意识形态教育。

        以当年的陆军大学为例,它的学员来自各地军阀的推荐。学习期间学员们仍保留着强烈的地域观念,效忠于自己的领袖。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皖系学员平时在学校很叫嚣,另一个直系学员很蔫。直皖战争打起来后,军校停课,各回原部队参战。直系获胜,军校复课,两人返校后,原来叫嚣的皖系学员再也不敢叫嚣了。

        黄埔军校在保留传统军事教育的同时,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民族主义教育非常浓厚。

        学员们来自五湖四海,但通过黄埔教育,大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忠于孙中山或国民党。

        我们再看看北伐前的七支军队,除以黄埔学生为主的第一军被称之外“党军”外,其他六支军队都还是被冠以省籍名号,如谭延闿的第二军、程潜的第六军是“湘军”、朱培德的第三军是“滇军”,李济深的第四军、李福林的第五军都是“粤军”,李宗仁的第七军长期被视为“桂系”。

        此外,如冯玉祥、阎锡山的部队被时人称之为“西北军”和“晋军”。直到抗战爆发后,这一观念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有没有经过系统的民族主义教育,不仅影响着部队的战斗力,对主义的忠诚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黄埔学生不仅效忠于个人,更忠于一种主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在抗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回顾八年年抗战,几乎没有一名有影响的黄埔学生当汉奸的,而汉奸大多出自杂牌部队。

        即使在国共内战中,阵前起义或投降的众多国民党军队中,也同样几乎没有黄埔出身的将领。唯一例外的是黄埔一期陈明仁在湖南起义,但其部队也不是他在东北四平街与林彪殊死抵抗的部队。

        黄埔军人在内战中大都是被俘如杜聿明、王耀武、黄维或被击毙,如邱清泉、张灵甫等。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中央政府特赦了一批战犯。一天,他们参加完周恩来总理的宴请后,一群黄埔学生自然走到一起上了一辆返程的大轿车,而末代皇帝溥仪却也跟着他们上了车,这群刚刚改造完的“战犯”们立即正告溥仪道:“这车上坐的都是抗战英雄,汉奸不能上。”

        这个故事可见,在黄埔学生心目中,民族主义意识之强。这正是永远值得我们可歌可泣的黄埔精神。

        澎湃:今年是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现在的黄埔军校还有何现实意义?

        金以林: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那样,黄埔军校不同于近代中国其他军事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民族主义。由此形成“黄埔精神”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

        蒋介石败退台湾以后,军校迁到凤山复校。在20世纪后近50年间,军校政治教育仍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台独,这是军校历届毕业生孜孜以求的夙愿。

        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李登辉上台后,才逐步改变了军校的政治方向。在当今台湾社会,黄埔出身的军人是支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中坚,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

        正是为了追求祖国的和平统一,早在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之际的1984年,大陆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军校一期毕业生徐向前元帅当选首任会长。

        今天我们纪念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其现实意义就是要发扬一代代黄埔人的精神,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