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昆山副市长沈晓明:背靠上海自贸区大树种出自己的“碧螺春”

澎湃记者 鲁勋
2014-06-16 19:57
来源:澎湃新闻
自贸区连线 >
字号

去年,上海轨交11号线已延至昆山花桥。与其他城市相比,昆山最大的优势还是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大平台。  IC 图

        “昆山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不是上海就在上海。”近日,江苏昆山市副市长沈晓明在接受澎湃记者专访时称,去年,上海轨交11号线已延至昆山花桥。与其他城市相比,昆山最大的优势还是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大平台。

        位于江苏东南部的昆山地处上海与苏州市区之间,是江苏3个试点省直管县(市)之一,“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市(县)之首、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一名,是台湾企业的发展热土、大陆台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10年9月,昆山与维也纳、新加坡等5城市获该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去年2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包括昆山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以及规划建设的海峡两岸(昆山)商贸试验区。“昆山要发挥沿沪对台的优势,借力发展,借船出海,错位发展。”沈晓明表示,上海自贸区将吸引全球顶尖企业,但其28.78平方公里的空间有限,资源要素成本远远高于周边,昆山则是最先要做好准备接受辐射的城市。

充分发挥沿沪对台优势

        澎湃记者:昆山毗邻上海,目前已有高铁、轻轨相通,不少上海人甚至都到昆山置业,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昆山有着怎样的影响?

        沈晓明:上海自贸区本身也不单单是上海的自贸区,而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是中央交给上海先行探路的一个命题。从最初的设计定位看,上海自贸区将实现:一、投资便捷化;二、监管模式、行政审批、行政监督等方面的贸易自由化;三、金融市场化。

        如果今后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可以推广复制的话,将极大地影响长三角。我们一直认为自贸区的挤压溢出效应将大于对昆山的虹吸效应。昆山的产业特点原来以制造业为主,自贸区将吸引境外投资型企业。在制度创新上,自贸区未来有好的经验,昆山都可以借鉴和仿效。

        澎湃记者:昆山在承接自贸区挤压溢出效应方面有什么优势?

        沈晓明:昆山这么多年发展的动力就是依靠上海、服务上海、对接上海、融入上海。上海自贸区将给昆山更多创新的灵感。

        昆山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不是上海就在上海。去年下半年,全国第一条跨省轨道交通工程——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安亭站—花桥站)正式运营,实现了昆山与上海的无缝衔接。而昆山的台资企业已占到整个大陆地区的1/9,是大陆台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台商投资领域从早期的纺织、电子等传统产业发展至金融、医疗、职业教育、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配套网。

        就如昆山市委管爱国书记所讲的,昆山要发挥沿沪对台的优势,借力发展,借船出海,错位发展。

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为抓手

        澎湃记者:在平台载体上,昆山有什么独特之处?

        沈晓明:去年2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包括昆山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以及规划建设的海峡两岸(昆山)商贸试验区。国务院同时批复赋予昆山试验区在产业、金融、贸易便利化、财税等方面的7条优惠政策,同时要求结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续商谈,研究在昆山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对台合作政策措施。昆山试验区的获批,对于昆山的转型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平台上,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就是昆山有效对接自贸区的很好抓手。上海自贸区将吸引全球顶尖企业,但其28.78平方公里的空间有限,资源要素成本远远高于周边,昆山则是最先要做好准备接受辐射的城市。

        昆山试验区将积极应对上海自贸区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业缘优势,着眼于建立一整套与上海自贸区对接的点、线、面网络体系,力争抓住“第一时间”,形成“第一反应”,抢出“第一效益”,努力实现从“单项突围”到“全面突破”,加快形成昆山试验区与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正向叠加效应。

  “虹吸”效应可能性不大

        澎湃记者:有分析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削弱昆山试验区及昆山综保区的政策优势。因为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可能会导致昆山大型企业中的一些功能性业务,如销售、投融资、物流、结算向自贸区集中,从而固化昆山的生产制造地位,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与服务业转型,您对此怎么看?

        沈晓明:从制造业角度而言,昆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被上海自贸区虹吸的可能性不大。另外,自贸区目前只涵盖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共28.78平方公里,但目前自贸区内已注册5万多家企业,80%的面积已经饱和。由于自贸区内空间非常有限,所以对投资项目是优中选优,因此,下一步自贸区中至少有一部分有可能将往上海周边转移,从而对上海本地的部分制造业产生对外挤压效应,比如上海的汽车零配件产业,有可能这部分优质的制造业会随着未来的发展落地昆山。

        如果自贸区有二期、三期的扩容计划,昆山等周边城市的工业园区都可能成为扩容方向。而且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所带来的金融服务外包需求,对昆山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金融CBD也是利好。

        

        澎湃记者:那么面对这种预判分析,昆山做了哪些准备?

        沈晓明:昆山正在做“打好时间差、找好切入点、练好内家功、当好预备队、做好后花园”的全方位准备。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贸区细则出台与昆山试验区金融政策已经生效的“空窗期”,加快招引一批优质项目和机构落户昆山。

        同时,结合昆山的产业特点、企业特征,围绕最大程度承接上海自贸试验区“溢出”、缓解“虹吸”,我们将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有意识地储备培养能够与自贸区建设相适应、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大批行政管理人才,更要加快推进“海关无水港”等贸易便利化的平台建设,依托昆山综保区扩区后尚未使用的土地,虚席承接未来高端优质项目。

筹划建立与自贸区互通平台

        澎湃记者:昆山高效的政府服务效率一直为外界称道,这对自贸区的对接上有什么帮助?

        沈晓明:目前“一站式”的服务外商投资已经被纳入昆山的政府系统和运行,这在某种程度上打造了昆山的竞争优势。

        昆山建立了官方联络人制度,为愿意在昆山经营业务的外国投资者提供帮助。昆山市政府的网站强调:政府致力于“创建亲商环境和宜居环境”,“提供全方位的专业高效服务”,而且要在“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上述承诺。

        下一步,我们还想将尽快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对外开放窗口,对上海产业转移开展定点招商,对接上海口岸,建立与自贸区互通的网络平台。

        

        澎湃记者:在跨关区合作上,昆山与上海已经开始有所突破?

        沈晓明:昆山综保区紧邻上海自贸区,与自贸区之间有着巨大的货物结转需求。其中,仅仁宝和纬创两家企业,因特尔公司每年的发货量就达120亿美元左右。但是昆山综保区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之间的货物流转过去一直采用每一票都要报关的模式,企业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在增加。

        目前,随着上海自贸区一批通关新政的实施,尤其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保税货物快速结转模式的成功试点,给区与区之间的货物流转带来了极大便利。昆山海关积极向上争取,海关总署加贸司去年11月份同意昆山综保区内纬创资通、仁宝信息、仁宝电子3家企业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因特尔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开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保税货物结转试点。

        从今年4月初开始,昆山综保区内仁宝、纬创等电子企业采购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因特尔公司芯片,昆山海关不再采用逐票报关模式,代之以集中报关模式,企业报关成本将节约80%、时间成本将节约50%。

愿意做上海自贸区的“小白鼠”

        澎湃记者:昆山在这轮对接上海自贸区的竞争中,如何定位?

        沈晓明:面对上海自贸区,长三角所有区域在理念上要率先对接。

        区域发展不能千篇一律,但长三角有共同特色。包括昆山在内的城市要做好内功——制造业基础、对商服务、产业结构、服务功能载体上做好明天就可以复制的准备。目前昆山在载体建设、制度建设、监管模式、管理模式上均在进行学习。昆山与自贸区已开始点对点之间的对接,如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已经开始对接活动,以后的战略合作将更为纵深。

        我们一直认同“大树下面长不出大树,但能种出‘碧螺春’”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有发展,而发展才是硬道理。昆山的定位一直是“融入上海,服务江苏”。

        在我们看来,昆山完全可以作为自贸区的配套区、延伸区共同发展——一方面,周边地区希望可以早点复制自贸区的模式;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试点过程中配合自贸区工作,加强互动。我们愿意做上海自贸区的“小白鼠”,让自贸区少走一点弯路,成为“敢为人先、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发展的区域。

        下一步,昆山就希望力争将两岸试验区纳入上海自贸试验区对台合作范围,实现联动错位发展;借鉴纽约与新泽西互动发展模式,利用昆山紧邻上海的优势,营造上海自贸区腹地功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