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足球解说的修辞学研究

胡乎
2014-06-17 14:57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足球解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事实上,足球解说或评论已经超越了传播学中所谓媒体的交流功能,它构成我们进入足球比赛必不可少的媒介,甚至,它与比赛的关系会发生颠倒:有多少球迷只是为了听某人的解说或评论而去看某场或许无关紧要的比赛呢?解说成为了一种口头艺术,成了为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对口相声。或许正因为它如此重要,某位足球评论员或解说员才会成为众多球迷追捧或贬低的对象,也正因为它需要如此巨大的才能,某些评论员才会在不经意间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名段子手。

        在足球解说中,我们似乎可以分离出两个层面,客观层面与主观层面。其中前者是指对比赛数据、球员状况、球场环境等的客观介绍,对足球在不同球员之间转移的描述也应该归在这个层面。在很多时候,这种描述像是在填补解说的空白:“现在C罗控球,莫德里奇,迪玛利亚”——名字的堆积。原则上说,客观的解说不应该包括任何个人性的东西,其风格的不同或许仅在于语速的快慢和流利程度。

        所谓主观层面,指的则是足球解说在客观介绍之外的“剩余”,它包括不同足球解说员对比赛形势不同的描述和修辞方式,它包括解说员游离于比赛之外对社会语料库的引用,比如某个段子、某句网络流行语,它通常包含强烈或不强烈的个人情感,它是对解说员个人语言能力的展示。换句话说,这才是足球解说员的个人“风格”所在,借用罗兰·巴特的话,它是足球解说员的个人语用学。比如,在巴特看来,依据某人对某句成语的使用,我们似乎就可以判断他或她整个的文化背景、政治地位等等。

        对足球解说艺术的评判似乎只能发生在主观层面上。当然,在客观和主观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模棱两可的领域,这就是解说员或评论员对球队战术的分析或对球队“风格”的评述,其中前者更趋向于客观,而后者则通常可以包括在解说员的个人“风格”中。此外,在客观层面与主观层面之间,还存在着不断的交叉、渗透,比如,即使纯客观的描述也可能包含强烈的个人感情,我们说某位解说员“很有激情”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综上所述,为了评判什么是好的解说什么是不好的解说,或许我们只能将自己局限在足球解说作为“修辞”、“个人语用学”和“风格”的层面上,因为似乎只有在这个层面上,解说才能成为一门语言艺术。

        那么,好坏的标准何在呢?不知坏焉知好,对于好的解说也许每个人的标准不同,不过对糟糕的解说我们却似乎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两年前的体育网站Sport Blog Nation上,曾有专文讨论“糟糕的体育修辞”。文中,作者列举了包括“情绪性同义反复”、“球队中心论”、“小丑-优雅/欺骗-胜利轴”、“傲慢程序”等各种糟糕的体育解说修辞。当然,作者主要以NBA比赛解说为讨论对象,而文中透露出的中美体育解说文化的强烈不同也使之无法成为我们直接借鉴的对象。不过,秉持作者的“专业”精神,我们似乎也可以对当下中国足球解说状况做一番探讨。

Sport Blog Nation文分析体育解说中“情绪化的同义反复”。

        这种探讨或许只能以实例分析的形式展开,因为毕竟足球解说是一种“个人语用学”。也就是说,我们要对几位具有或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足球解说员做出评判,以期获得对足球解说的理性认识。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评判只能代表作者个人的观感。

        这里我们把黄健翔排除在外,因为他似乎早已放弃了自己的老本行走上了娱乐的正途,虽然是他第一次让国人意识到足球解说的独立性;同样,这里我们也不讨论韩乔生老师的“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因为,韩老师的跳跃性思维——看到的是球员A,想到的是球员B,说出来的是球员C,球迷们以为说的是球员D——似乎已经超越了我们的讨论能力,也就是说,对之,我们只有欣赏的份儿。

        刘建宏似乎就是糟糕解说的一个范例。或许因为在央视工作了太多年,刘建宏的语言方式也染上了央视特有的“官腔”和煽情的“俗气”,这在他的一些抒情式语言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赛后总结。在比赛解说中,刘建宏似乎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代表着最广大球迷的根本热情,而其对比赛的修辞方式也多是僵化已久的“刚性修辞”。此外,我们当然也忘不了他对南美足球解说员那略显拙劣的模仿(“球进啦啦啦啦”):或许从语言层面上来说,世界上最让人不知如何面对的就是惯性事物的创新。

        解说风格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就是对社会语料库的引用,这包括社会上新近流行的段子、网络用语等。不过,这种引用似乎处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对早已过时的流行语的引用会让人觉得陈腐不堪,那种“过时感”如同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重演。毕竟流行语也有自己的流通时限,而社会语料库处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另一方面,对鲜活的社会语言的使用会让足球解说妙趣横生,并具有画龙点睛之效。王涛似乎就摇摆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这也让他的解说风格变得含混不清。引用通常表示了引用者对语言的敏感度,而近来王涛似乎在逐渐滑向第一个极端:他的“足球运动员的自我修养”似乎代表了一种极其乏味的体系化努力,而我们都知道,《喜剧之王》的上映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詹俊应该是广大球迷心中优秀解说的不二代表,他的专业性、他对各种比赛数据令人惊叹的熟悉以及他偶尔表露出的深刻幽默都让他成为球迷们喜爱的对象。不过,白璧微瑕,如果非要跳出一点刺的话,笔者认为他似乎太“紧跟”比赛过程了,也就是说,有时詹俊太过客观。当然,这也应该是足球解说的“专业性”所在,至少,相比很多解说员离题万里云里雾里的“捧哏逗哏”(有时候董路和李欣的解说就是如此),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听到对比赛本身的描述。在笔者看来,詹俊的“客观性”也使得他和张路老师成为足球解说中的完美搭档。张老师早年间与黄健翔在央视的合作曾让很多球迷怀念不已,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我们看到他又再一次活跃在对英超或欧冠赛事的解说中。分析的专业、语言的幽默,对球场形势的了然和对足球运动的喜爱,都结合在这个曾经的守门员、现在的足球俱乐部经理身上。甚至,他的一声“嘿嘿”,也会让无数球迷津津乐道。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张路老师无愧于意大利政府授予他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是的,优秀的足球评论员可以和优秀的作家、优秀的艺术家比肩,并且毫无愧色。

        上面的列举似乎已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何谓好的解说:作为一门口头艺术,好的足球解说实际上也是对语言自身一次良好的操练,它包括对语言的敏感、对修辞方式的灵活运用、对自身语言风格的意识等等方面。此外,在球场内外,它还必须保持解说之客观层面与主观层面之间的平衡:太多的个人发挥令人讨厌,不过,纯粹客观的描述也会让人乏味。当然,再次强调,以上所列举只是笔者个人观感,而限于语言障碍,笔者也无法对如粤语解说做出考察:据说,粤语因其作为一种方言的灵活和生动,常让本地球迷为之陶醉不已(“看个波!”)。

        如果足球解说如此重要,如果它如此不可或缺,它的存在合理性究竟来自于哪呢?换句话说,足球解说和足球比赛、语言和运动,两者如此不同又密不可分,这种关系的根据何在?在笔者看来,答案似乎在于:语言和运动都是一种连贯的表达(articulation)。说到底,语言是对声音单位的切分、接续和关联,而运动则是对运动单元(各种肌肉力量)的切分、接续和关联。正因为两者都是一种连贯表达,它们才能够结合在一起,而足球解说本质上的合理性或许就在这里。明白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南美足球解说员那一气贯之的“goal!!!!!.....”了,因为如果说进球得分是足球运动的根本目标,在这个目标中足球完成了对自身作为运动的超越,那么,在那激情的“goal!!!!!.....”中,足球解说也完成了对自身作为语言的超越,并直指语言的原初起源:呼喊。而或许,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种解说是不可模仿的,因为这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