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叶海林:谁的五项原则

叶海林/中国社科院全球战略院《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2014-07-21 17:4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60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潘查希拉”(Panchsheel),三个新兴的亚洲国家呼吁将“潘查希拉”作为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与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交谈。

        300多年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每一条行为规则都是由西方人酝酿并且守护以及率先违反的,而潘查希拉作为亚洲乃至二战后的所有新兴国家在国际关系舞台上提出的第一条道义原则,在1954年为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这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并获得国际话语权的首次尝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那时候还根本没有“国际话语权”这个概念。三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一个甲子过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她的创始国怎么样了?当全世界至少在面子上把“互不侵犯”作为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的现在,五项原则在她的创始国是不是被奉若本国至关重要的外交财富呢?当美国人都在乌克兰问题上大呼“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时,中国、印度和缅甸是否在为自己的先辈首创了这一原则而感到骄傲呢?

        这个六月,中国和缅甸都将举行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缅怀亚洲外交先驱们为人类以国家名义展开的博弈做出的不朽贡献。至于印度,或许是因为“潘查希拉”一词就是来自印地语的缘故,是三国之中第一个举行庆祝活动的。刚刚组建的印度人民党政府展现出了对“潘查希拉”的崇高敬意。对于在大选中横扫国大党的新政府而言,为自己对手的教父多年前创造的概念举行庆祝活动,或许是为了体现对民族共同财富的珍视,或许是为了展示胜利者的自信和大度。

        不过,透过帝国饭店的盛大纪念活动,亲自出席的印度外交部常务秘书热情洋溢的讲话,互相祝贺时清脆的碰杯声,人们却很难不注意到印度人实际上是在用热情洋溢掩饰着他们的冷淡。“潘查希拉”这个单词的发明者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过去的兴趣比对她的未来更有兴趣,对许多印度学者和专家来说,“潘查希拉”已经是个历史概念了。在新德里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所(IDSA)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的中国人努力证明“潘查希拉”在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对国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而印度人却在审视在“潘查希拉”被提出的最初岁月里,印度人到底得到了什么。

2014年6月,作者在印度新德里参加纪念“潘查希拉”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上图为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所。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历史并不是连续的,至少对于中印关系来说是这样。1950年代中印两国共同开创了“印地秦尼巴伊巴伊”的时代,不幸的是,1959年因为印度违反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悍然干预中国的西藏平叛行动而使双边关系迅速转冷,最终引发了1962年边界战争。中国从来不曾怀疑1954年新德里和北京共倡“潘查希拉”时的真诚,至于1959年以后的事情,中国更愿意将之理解为尼赫鲁的背弃原则。

        然而,对于至少一部分印度的历史学家来说,历史是连贯的,并没有所谓“转折点”一说。中国人从1954年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候,就没有打算过认真遵守她。印度才是那个因为自己的善良和轻信而在多年后被置于危险和耻辱当中的国家。一些印度人这样看待“潘查希拉”,“中国人用‘潘查希拉’的八年壮大自己击败印度之后便不再把‘潘查希拉’当回事儿了”,得出的进一步推论自然是现在纪念“潘查希拉”,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不能对印度人过于苛责,用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丈夫在多年以后出轨欺骗了妻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结婚时发誓爱对方直至地老天荒一定是虚伪的”——也显然无法让印度人满意,实际上,没有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就已经不错了。

        1962年边界战争对印度来说,是改变独立后历史进程的关键性转折。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大国地位及号召力,而这一刻骨铭心的失败,施加者正是那个8年前和他们一起倡导“互不侵犯”的国家。在回忆1962年战争之后再想到“潘查希拉”,印度人心中充满遭到背叛之后的愤怒感并非不可理解——虽然,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故事完全有着另外一个版本。

1962年10月,中印边界战争爆发。(上图)2008年7月10日,中印军人在乃堆拉边贸通道相遇。(下图)。

        问题不在于谁的故事更接近历史事实。用不同文字记述的所谓“历史事实”本来就是互相矛盾的。不论中国人怎么努力解释,不相信中国曾经真诚地倡导“潘查希拉”的印度人,还是不会相信。同样的,不论印度人怎样陈述自己在中印“蜜月期”期间遭到了严重背叛,中国人都不会接受这一套说辞。在国际关系语境下的对话,争论往往只与立场有关。

        在立场迥异的情况下,或许更加重要的问题是,纪念“潘查希拉”是因为她过去曾经是亚洲新兴国家的道德制高点,还是她未来仍将是亚洲国家努力维持的共有价值?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全球化世界里,“潘查希拉”是否还有存在并被发扬光大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和印度——以及缅甸——并不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然而,这三个国家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中国当然希望继续高举“潘查希拉”的旗帜,虽则中国更愿意将之称为更加正式也更为拗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仅是因为她是新中国外交的神来之笔,而且也是因为中国仍然需要用“互不干涉内政”来对抗西方本能式的干预主义。

        至于缅甸,五项原则的现实价值只在若有若无之间,处在转型期的缅甸,看起来更多的是把五项原则作为一项历史的荣耀加以纪念,渴望在中美印之间保持平衡的缅甸既不会错过缅怀自己的大国时代的机会,也不会愿意太过强调这一明显的“非西方”理念。

        而印度,似乎既不愿回顾“潘查希拉”的历史光荣,也不希望赋予她更多的未来和现实价值。1962情结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同样起作用的还有新德里对世界大国地位的认知渴望。印度从来没有觉得在南亚有必要恪守“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相反,印度更愿意强调自己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特殊利益和势力范围。尽管“势力范围”已经算得上是恐龙级别的概念了,印度人却依旧乐此不疲。至于用“潘查希拉”来捍卫自己的独立和主权,新德里对此并没有特别强烈的需求。

        不同的需求导致了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潘查希拉”或五项原则的现实。她是真理,没有人会试图否认她的价值,但她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不同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或许这正是“潘查希拉”的魅力所在吧——“君子和而不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