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活了2500年的京杭大运河,“价值超过长城”

澎湃记者 陈诗悦 许荻晔
2014-06-23 17:0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下图为 《清代京杭运河全图》现珍藏在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图长798厘米,宽19.8厘米,图上未注明绘制年代和作者。有关专家根据图上的内容、绘制风格及所用纸张考证鉴定,该图系清朝河道官员于光绪初年实地绘制,是清河道官员进呈的运河形势图。

        
        

        大运河是全世界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公元7世纪也就是隋朝首次形成统一的水路交通系统,到元朝发展到顶峰,形成包含2000多公里内陆航道的统一网络。1949年后,大运河也历经了大规模整修。21世纪以来,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大运河也成为重要的输水线路。在2500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一直起到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作用。前申遗办主任、扬州博物馆馆长顾风这样评价大运河,“我认为它是国家民族的标志,其价值甚至超过长城!”
        大运河申遗项目始于2006年12月,历时近8年准备。依据历史上习惯的分段和命名,此次申遗的项目包含了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个组成部分,共包括十大河段: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和中河段,河道总长1011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包含27个城市,58个遗产点,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同时这是一个活态遗址,即不同于许多文化遗产现在已不发挥其原有作用而只能被“供”起来的状态,大运河历经千年至今仍然哺育沿河居民,作为现今仍是重要的交通与水利枢纽之一,惠及全国约15%的人口,年吞吐量相当于4条京沪线。这一场浩大的申遗事件涉及日常管理专职人员3000多人,得到超过100亿元的资金支持。
        每个城市依据其不同特点,或者偏重水利,或者偏重相关遗产,比如苏州就以古城作为申遗概念,将整座城市纳入到大运河遗产的体系中去。苏州文物局的副局长尹占群介绍说,“遗产的价值需要通过具体的遗产点来表达,水工设施、古物遗迹等等,每一个点段和大运河的关联度怎样,如何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工作,最后单是我们一个城市形成的申遗资料就将近300万字”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大运河申遗,能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领域保护的认知产生变化。在保护要素上,大运河是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观;在保护类型上,大运河是静态与动态共同构成的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在保护空间尺度上,大运河是由点、线、面共同构成的线性文化遗产;在尺度空间上,大运河是由古代遗址、近代遗迹还有当代遗产共同构成的文化遗产廊道;在保护性质上,大运河则包括了反映普通公众生产生活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等民间文化遗产;在保护形态上,大运河是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成的“文化空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