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电影节告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电影

澎湃记者 廖阳 陈晨 采访整理
2014-06-23 09:0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2014年06月15日,上海影城的排片表上参展片、参赛片等热门影片已被迅速秒杀显示“满座”。 CFP 图

跨千山万水来魔都“朝圣”

穆迪(传媒工作者)   

        虽然早几个月前就开始关注上海国际电影节排片,但作为一个在帝都混日子的屌丝,没银子没时间,从没奢望能得闲来魔都“朝圣”。可真有机会来时,事实已成悲剧。

        当我飞奔至上海影城扒开人群看着排片表上“祖国山河一片红”时,瞬间默默无语两行泪,耳边响起驼铃声,本年度我最讨厌的汉字已诞生,那就是:满!满!满!

        电影节对我来说于是成了彻底的怀旧之旅,因只有老片还有余票。《教父》、《纯真年代》等大热老片还是抢不到,最后买了两场阿伦·雷乃,看了《几度春风几度霜》、《我的美国舅舅》、《苔丝》、《玛戈皇后》,以及两部中国老片《万家灯火》和《八千里路云和月》。

        

        说我看别人进《如父如子》的主创见面会不眼红那一定是撒谎,但在湿漉漉的夜晚漫步至影院,看着大银幕上娜塔莎·金斯基微启朱唇吞下草莓、阿佳妮青春时略带婴儿肥的脸上滚落泪珠、上官云珠在一颦一笑间透出温柔时,所有的不快不甘都烟消云散了。

        我以前没在大银幕上看过几部老片,大部分观影体验都在电脑上完成,习惯了快进和暂停,总觉得有些浮躁。在放映厅里,你所有的注意力都会最大限度跟随影片节奏,影迷整体的观影氛围会感染周身,每一部老片散场都会让你不自觉感叹时光留驻的美妙。时光带来了尘埃,也留下了永恒。我想我会怀念这些日子看过的老故事,并期待明年和他们再相逢。

        最后,跪求北京电影节:能不能多排几部档次稍微高的电影,不拿好莱坞商业旧片充数,不让一个帝都人跨越千山万水跑魔都看电影啊!

        

每日三片的节奏刚刚好

江声走(在读博士) 

        参加了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一届也许最轻松。之前几届,不是要做笔录、就是负责选片或者采访,看片之余总带着一份焦虑。今年,完全以一个影迷心态来参加,终于可以尽情享受电影的快乐。

        很多影迷在总结多年的观影经验时,都认为一天看三部片子,大概脑力与体力已经“物尽其用”了,再多看,除了眼睛不好受,大脑也偶尔会罢工。算下来,今年我大约看了近20部片子,平均每天两三部还好不会太累,看电影看到累,岂不是违反了电影的初衷?

        雷内·克莱芒的4K修复版《怒海沉尸》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曹阳一厅的设备略显陈旧,但斑驳的影厅内壁却和老片的颗粒感完美融合。真高兴今年放映的4K修复版老电影都完整保留了胶片的颗粒感,修旧如旧,惊艳异常。阿兰·德龙的蓝眼睛被放大了几十倍后,观众惊奇地发现,他的睫毛也染上了一层蓝色光晕。

        新片方面,法国电影《非我族类》也让人喜欢。影片讲述了两个阶层人之间的爱情,爱情当然很美好,但更多的是胆怯、矫饰与不平等。导演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女孩对爱情的付出,实现了对法国知识分子的虚伪看似不落痕迹实则严厉的批判。

        看这部电影时,一位爷叔用手机不停地对着屏幕拍照,结果被一位义正言辞的青年制止,愤怒青年对爷叔施以拳脚,爷叔当然不肯善罢甘休,拨了110,最后四个警察合力才把这位“勇士”抬出了影厅。

        

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常看常新

4cats(影评人)

        4K修复版《怒海沉尸》放完之后,我朋友带来了从金边买回来的“阿兰德龙”烟,烟盒上竟还有阿兰德龙在电影里仿造的签名!即便不会抽烟,我还是忍不住来一根吸了一口,并回想着电影里地中海金光灿烂的阳光和阿兰德龙亦正亦邪的蓝眼睛。今年的4k修复系列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大惊喜,以至在看过20多场电影朋友问我有没有累得睡着时,我自己都很惊讶地回答:没有过!

        为什么没有?

        一个朋友也和我分享了他看《教父2》时的经验:阿尔·帕西诺“面无表情”的怒颜怔得电影院一千个观众自觉停止了拍照,聊天和看手机。我看的那场《玛戈皇后》,原本那些因“裸露”镜头和不明电影历史背景而忍不住交头接耳的观众,也在最后四十分钟呈现出屏气凝神的寂静。阿佳妮令人心碎的美貌,以及盗版碟里永远无法获得的油画般质感,在黑寂的电影院形成了漩涡,把每一个人都卷了进去……在那些夺人心魄的细节面前,我们怎么会睡得着?

        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同一部电影在不同的时间看,有时会有追忆似水年华的感叹,有时也有凤凰涅槃的快意。今年重看巨幕4k版《纯真年代》,我才明白了米歇尔·菲佛在灯塔余晖中的背影,才懂得了丹尼尔·戴-刘易斯在窗外无言离去。正如Roger Ebert在《伟大的電影》所说:电影不会变,而看电影的人会变。所以他在少年时、成年时以及马斯楚安尼去世之后再看《甜蜜的生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我想多年后,我在电影院还会看到另一个《纯真年代》,并且,再看到另一个自己。

        

属于每一个夏天的记忆

佘成寰(汽车行业从业者)

        这是我的第六个电影节,从大三到现在,从外地赶来直接去影院也能买到大把票子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从排片表出来就开始紧张兮兮的排片刷票,出租上地铁上拼命赶场再加上永远准时的梅雨节气,这是属于每一个夏天的记忆。

        今年的20多部片子,撑满了电影节的每一天。工作日的晚上看一到两部,双休日则是每天四部。满满的充实感。

        今年唯一一场跋涉去浦东看的场次是在喜玛拉雅海上影城的《上帝帮助女孩》,因为导演是我最爱乐队之一Belle&Sebstian的主唱Stuart Morduch,开场前引导员话筒提醒了大家不要屏摄,这大约和字幕是每届电影节里最受非议的行为,之后整场观影气氛同电影一样愉悦而友好,片尾字幕打出的时候邻座的女孩子轻声讨论怎么会有一首歌叫fuck this shit,很想告诉她们其实这首好笑的歌名其实是两次出现在电影里夏日傍晚里的口琴旋律,出自乐队从前的一张电影ost《storytelling》。就像大多数场次一样,没有太多的故事发生,影迷们在同一时刻分享了所有的情绪,他们都只集中在那寸明暗交替的屏幕上。

        我们每年都在抱怨那些迟到的人,字幕好像永远也对不上,屏摄喧哗手机声似乎从来没有远离过。许多热门场次最好的位置空着,这样票务信息的不够公开透明也多少让忠实影迷伤心。然而,散场的鼓掌声,座位上每一个人幸福的表情也永远都在发生,我们会调侃到凯迪拉克和积家的广告顺序在今年互换了个位置,周围的人会心一笑,你就知道他也是个老电影节迷了。

        

爱中东电影刷票无压力

乔森 (自由职业者) 

        作为一个中东电影爱好者,每年的电影节买票全然没有那些日本电影的影迷来得辛苦,基本想看的场次都能轻松搞定。今年照例以伊朗电影为主。多亏了“亚洲新人奖”的单元,否则在中国的大陆,平时是根本没机会在影院看到来自伊朗和印度的电影,而那些关注不同阶层人群的小成本电影给人震撼和意外的惊喜从来没有间断过。

        今年参加亚洲新人奖的两部伊朗作品《我没有生气》和《天使一起降临》。前者把影片关注点放在一个年轻却买不起房的男青人处处寻求帮助却处处碰壁的经历,对伊朗社会现状进行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力度十足。最后结尾的十五分钟也极为震撼,导演的对影片的手法成熟 甚至是我今年所有观影经验中最震撼的一次。

        放映结束后,伊朗导演Reza Dormishian和观众短暂亲切交流,但交流会少也出现了非常不和谐的一幕——一位男中年观众不断指手画脚打断之前别的观众正常提问,并在自己发言时将其比作“柏阿姨加老娘舅加阿庆”,雷得翻译不知如何表达,现场也有媒体朋友当场质疑那位观众的发言内容,辩论中算是激起了一些火花。

        见面会后我又私下与导演进行了交流,导演意外地告诉了我他的房间号,让我去他的电脑上拷贝他的导演处女作《怨恨》DVD,算是大赚一笔!

        6月20日晚在上海影城看完《出租车司机》得知《我没有生气》获得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组委会特设的文森特·沃德坎特伯雷大学奖学金,这实质名归的好消息真是振奋人心。

        

看默片穿越百年光景

刘峰(外贸行业)

        从2010年开始追电影节,今年除了一些热门必选场,最大的收获是看了所有黑白片,《神女》和《恋爱与义务》印象尤为深刻。默片的张力让人感动,很难想象现在的影片如果没了声音会变成什么样。表演虽然舞台剧脸谱化严重,但却让人非常享受。恍如隔世的表演技巧一气呵成令人折服,连贯的叙事表达即便放到现在也绝不过时。同时,透过无声片更能感觉到那时人们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面貌也是有意思的事。想一想,不过一百年也不到的光景,却犹如从大航海时代到了文艺复兴社会的奇妙时光之旅。我想,这正是默片给人们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吧。

        好话不多说,说点问题,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本届最大的问题,字幕算一个,时间轴快慢的问题、翻译错误、翻译遗漏的问题,以及比例显示的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和平影都的《出租车司机》,造成很多影迷的观影不快。

        另一个问题关乎影迷素质,所谓的“屏摄”在我观看的场次中场场毕现,在网络上也是众口一词的槽点。可以理解,电影节的片子平日里没机会在影院里看到,故而都想拍照留念,这也使年年电影节成了重灾区。

        屏摄“涉及”另一个特殊的观影群体——粉丝,比如今年看《清须会议》,感觉同场而坐多是冲着偶像去的脑残粉,角色一有什么动作哪怕是一点都没有戏也完全不好笑的镜头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无时不刻屏摄微信玩手机。

        观影人群数量上升是好事,但素质也有待提升。吃东西的大有人在,塑料袋的沙沙声好比图书馆里的嬉笑打闹,那种刺耳声连打铁铺子的师傅听了都会倒胃口。而看《神女》时,现场乐队那么努力的还原当时默片放映的情景,却不和谐地出现了“人肉评论音轨”,不得不说我感到遗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