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解放军制导核心激光陀螺研制过程首次披露,精确打击能力提升

澎湃讯
2014-06-23 18:4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全内腔氦氖绿光激光器。

        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23日头版头条刊文《自主创新凝聚强军之“光”》,报道中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备独立研制激光陀螺能力的国家,并在4版刊登长篇纪实《方寸陀螺竞显英雄本色》。

        激光陀螺研究所所长罗晖告诉记者:目前,团队研制的激光陀螺已形成多种型号的批量生产能力,产品应用范围已覆盖陆、海、空、天多个领域,有效提升了我军精确打击能力。

钱学森43年前的托付

        激光陀螺,被称为惯性导航系统的“心脏”,是飞机、舰船、导弹等运动载体精确定位、导航制导的核心部件。简言之能让战机突防能力更强、舰船跑得更远、导弹打得更准。激光陀螺虽“小”,却集成了光、电、机等诸多尖端高科技,考量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实验装置,引发了世界光学领域一场技术性革命。

        据报道,激光陀螺的技术耗费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团队三代人接力攻关了43年。

        起初,激光陀螺的技术原理,是科学家钱学森43年前写在两张小纸片上交给国防科大的。

        1971年,着眼未来中国国防战略需求,国防科大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艰苦攻关。

        1984年,成功研制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1994年,首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问世;2000年,首条激光陀螺生产线建成……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他们创造了中国激光陀螺技术领域里数项“第一”,其精度和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美国“战斧”巡航导弹的压力

        1971年,国防科大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旅。没有实验室,临时改造了一间废旧食堂;没有试验设备,他们在仓库里找来废旧仪器,修好了自己用;为了节省开支,院士高伯龙带着大家,推着板车到建筑工地上捡大理石废料做实验。

        数年后,世界许多研制机构纷纷下马该项目,高伯龙没有丝毫动摇:“核心关键技术买不来!再难我们也要坚持搞下去,必须对国家有个交代。”当时用手工打磨一个激光环形器上的小孔,就需要半个多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徘徊了一年多才找到解决方法;缺少激光高精度检测设备,他们自己动手造。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艰苦鏖战,1994年11月8日,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在他们手中诞生。

        1997年,教授龙兴武接过了攻关接力棒。作为创新团队第二代领军人,他肩负的使命——将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实现批量化生产。实现不了批量化生产,激光陀螺就无法在部队推广使用。那时,千里之外的战场上,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尖锐的呼啸声逼迫“我们必须快些再快些,让我军装备能早一点用上自己生产的激光陀螺。”

        将高科技浓缩的“工艺品”变成产品,这一挑战的难度,常人是无法想象的。以超抛光工艺为例:激光陀螺加工的表面精度必须优于纳米量级。这一精度,已接近世界上最高清晰度显微镜检测的极限。而激光陀螺,就是诸多高精尖极限技术的组合。批量化生产,就是要将这些高精尖极限技术“固化”。

        2000年,首条激光陀螺生产线在他们手中建成,产品的精度和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