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物候记·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李蔚
2021-05-05 13:15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立夏,节气意义上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即开始,“夏”是“大”的意思,表示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

立夏之后,气温明显升高,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的时期,民间有迎夏仪式、尝新活动、斗蛋游戏、立夏“秤人”等传统习俗。

这是个蓬勃兴旺的时节,春日的妩媚多姿逐渐被明艳热烈所更替。正如明人《遵生八笺》述:“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古人对立夏节气极为重视。此时,夏收农作物的年景已基本定局,有“立夏看夏”之说。古时候的帝王会在立夏这天着红衣,骑红马,戴红色玉佩,率领同样满身红装的文武百官、皇后嫔妃等人,浩浩荡荡地到郊外“迎夏”,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并勉励田间的农民抓紧耕作。

2021年的立夏节气从5月5日到5月20日,涵盖“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三个物候。

立夏一候:蝼蝈鸣

立夏的第一个五天,蝼蛄等动物开始鸣叫。一说蝼为蝼蛄﹐蝈为蛙﹑蛤蟆。

关于“蝼蝈”是什么,一直以来说法不一。汉朝大儒郑玄曾在《礼记·月令》中写下“蝼蝈,蛙也”的批注,而后唐、清均有人做出类似判断。清朝学者朱右曾给《逸周书·时训》做校释时提到:“蝼蝈,蛙之属。蛙鸣始于二月,立夏而鸣者,其形较小,其色褐黑,好聚浅水而鸣。”

另一个主流说法将蝼蝈视为蝼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一名蝼蛄,一名螜,各地方言之不同也。 

从两类动物的生长规律来看,蝼蛄鸣叫恰逢其时,本文取第二种解释。

蝼蛄

蝼蛄,又名拉拉蛄、土狗,乍看有点像蟋蟀,有一对惹人注目的钉耙状前足用于挖土,是昆虫界的“挖掘机”,能从地表掘到三四十厘米至一米多的深处。

每年春天,蝼蛄从地下深处的越冬地爬出开始“建设家园”。它专挑松软的土地挖掘,遇到坚硬的地方就避开,从巢穴向四面八方挖出通道,形成一个复杂的地下迷宫。

春夏之交的夜晚,若你听到一种单调又响亮的鸣声从地下发出,那可能便是蝼蛄,它恐怕是最“吵闹”的陆地昆虫。它鸣叫的方式和蟋蟀类似,通过摩擦翅膀而发声。比蟋蟀更高明的是,这种其貌不扬的小虫竟然精通声学原理,会挖出状如喇叭的洞穴放大声量。它在洞里发出的求偶“情歌”,人耳在600米外就能听见。

根据研究数据,蝼蛄可将高达30%的能量转化为声音。科学家曾将麦克风放在距离其洞口1米处,记录到峰值92分贝的声响,相当于一台草坪修剪机工作时发出的噪音水平。

尽管唱起歌来格外高调,但蝼蛄在保护自己的时候同样毫不含糊。隐身洞穴的蝼蛄非常容易通过物理共振察觉到地表的振动。若感觉到危险来临,它便立即停止鸣叫,借助地下隧道逃之夭夭。

除了会唱歌,蝼蛄的其他本领也不少。《古今注》记载:“蝼蛄,一名天蝼,一名螜,一名硕鼠。有五能而不成其技:一飞不能过屋,二缘不能穷木,三没不能渡谷,四穴不能复身,五走不能绝人。”说的是蝼蛄虽然能飞,却飞不上屋顶;能爬,却爬不过树梢;能游泳,却游不过河;会挖洞,却盖不住自己的身体;能走,却甩不开他人。

这么一总结,蝼蛄倒成了学艺不精的负面典型了。

这里头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知识点。“蝼蛄,一名天蝼,一名螜,一名硕鼠。”是的,你没看错,“硕鼠”说的就是蝼蛄。

还记得赫赫有名的《诗经》中的“硕鼠”吗?“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原来,让先民深恶痛绝的并非老鼠,而是啃食植物地下根茎,为害农作物的蝼蛄。

为了避免蝼蛄造成灾荒,有些地区甚至将蝼蛄称为“仙姑”,祭祀以求丰收。

近些年,随着病虫害防治技术不断提高,蝼蛄的数量已显著减少。而作为一味名贵的中药材,人工饲养蝼蛄正成为一门新技术。

立夏二候:蚯蚓出

立夏的第二个五天,大地上可以看到蚯蚓掘土。

蚯蚓,俗称地龙,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6000多万年,是著名的“地下工作者”。它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

虽然吃的是“垃圾”,排出的却是“肥料”,还会给土壤“舒筋通络”,因而蚯蚓被形象地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达尔文更是对其大为赞赏:“蚯蚓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

蚯蚓是正宗的“吃货”,食性繁杂,除了塑料、玻璃、橡胶外,几乎所有的植物残体、腐烂动物、生活垃圾都是它的食物。近年来,英国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生活在废弃矿井中以金属为食的蚯蚓。

蚯蚓每日的进食量约等于自身重量,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出。蚯蚓的秘密就藏在它的“吃喝拉撒”中。它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也是分解者和调节者,能破碎、分解和混合有机质,是改良土壤的功臣。

对想要尝试阳台种菜和家庭园艺的人来说,蚯蚓会是他们改善肥力的得力帮手。蚯蚓堆肥是一种高效且实用的堆肥方式,一个小小的堆肥箱可以妥善处理日常的厨余垃圾,还能为植物们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料。要知道,厨余垃圾在我国生活垃圾的占比接近60%。

蚯蚓堆肥

蚯蚓的这项特殊技能不仅造福家庭,也让全球各地的政府和企业青睐不已。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厂养殖了五亿条蚯蚓,每天能吃掉200吨垃圾。当地政府甚至鼓励员工在办公室里饲养蚯蚓。我国的海南、哈尔滨、天津、四川乃至内蒙的大漠深处,最近几年也都纷纷兴建起了蚯蚓工厂,发展循环农业。

但在大自然中,蚯蚓却面临生存困境。英国爱丁堡大学进化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蚯蚓像“矿井中的金丝雀”一样能预报土壤污染。土壤中即便只含有少量污染物,也会使蚯蚓的生命周期发生根本改变。科学家提出可以将蚯蚓用于土壤监测。近些年来,人们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杀虫剂使蚯蚓赖以生存的土壤肥力下降,环境劣化,曾经随处可见的蚯蚓也变得稀罕了。

或许在我们看不见的地下王国,蚯蚓的警报已经拉响几十年了。

立夏三候:王瓜生

立夏的第三个五天,王瓜的藤蔓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你可能吃过西瓜、南瓜、黄瓜、苦瓜、丝瓜……可是,王瓜是什么瓜?

王瓜,又名“土瓜”,亦称“老鸦瓜”,因为“瓜似雹子,熟则色赤,鸦喜食之”。它是一种药用爬藤植物,5至8月开花,8到11月结果。

王瓜的样子十分特别,有着流苏状的白色花朵,果实初生时颇似小西瓜,成熟后变红,有点像大号的枸杞。

王瓜的花。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王瓜的果实。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作为葫芦科的植物,王瓜也是可以吃的。《尔雅》中称之为“蒠菜”,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说,王瓜的叶子可以“蒸为茹,滑美,亦可作羹”,“茹”在此处可理解为叶菜。

王瓜的果实和叶子以及种子都可入药。《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消渴内痹淤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俞聋”,通俗地说,此物有清热、生津、化瘀、通乳等功效。

野生的王瓜生长在山坡疏林或灌丛中。多年以前,玩耍的孩子会将其当作炸弹跟小伙伴互扔。随着除草剂等农药的普遍使用,今天的孩子愈来愈难找到这种天然的“玩具”了。

下一期《物候记》,我们将为大家解读小满三候,同时回顾立夏的物候观察记录。

(作者李蔚系自然教育机构自然萌创始人。封面、物候卡插画:季静,封面图设计:薛之韵,海报设计:白浪。)

“物候记”专栏记录一年之中节气、物候的指征,观察自然变化与城市生活的关联,积累当代中国城市的物候观察资料。

    责任编辑:康宁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