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康师傅创始人魏应行谈“为什么在大陆能赢统一”

澎湃记者 陈华
2014-06-30 14:1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顶新集团便利、餐饮事业董事长魏应行。

        6月24日,台湾知名魏家四兄弟中的老四——顶新集团便利、餐饮事业董事长魏应行,首次邀请大陆媒体团在台北“地标”——101大楼共进晚餐。

        晚餐的地点,选择在顶鲜101海鲜餐厅的台北厅,这家餐厅位于101大楼的86层,从这里向北张望,可以看得到观音山和淡水河,台北市政府大楼正在脚下。

        2009年开始,顶新集团开始陆续买进101大楼的股权,目前集团持有101股权约37%,是民股(私人股东)最大股东,泛公股(政府股东)持股约44%。魏家四兄弟中的老二——顶新集团董事长魏应交目前还担任101副董事长兼执行长。        

1988年去北京投资,陈希同请吃饭

        魏应行此次邀请了大陆24个媒体人一起共进晚餐,晚餐18点30分开始,菜单有台湾乌鱼子等特色小吃。在开场白中,魏应行说,顶新成立26年来,他和大陆媒体坐在一起吃饭,确实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 

        难得的饭局勾起魏应行对创业的回顾。他介绍,1988年7月4日,29岁的他带领七个人去北京开设工厂,印象中,在香港转机时,从香港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只有15个人,他的人占了一半。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一路都在戒严。“当时我们去北京投资,陈希同还召见我们,请我们吃饭,对我说‘受之点滴,报以涌泉。’”   

        魏应行一共带了500万美元去大陆投资,但是他说,三年之后他带去的500万美元就花掉了90%,推出的顶好清香油、蓖麻油都不受市场欢迎。眼看在大陆的投资就要宣告失败。

        “当时,我在内蒙古通辽投资了一家生产蓖麻油的工厂,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到通辽,要坐18小时的火车,我会带上两大箱方便面,结果发现同行的人都爱吃。”

        魏应行感慨得失之间的转折就是这么奇妙,虽然最初三年的投资打了水漂,但他也藉此发现了真正的市场需求。魏家四兄弟决定放弃自己熟悉的油品生意,转投从未做过的方便面。“做生意有一个原则,叫做‘不熟的不做’,可是,我大哥当时说了一句:‘不做也不会熟’”。        

康师傅在大陆为什么能赢过统一?

        大哥的一句话,让康师傅应运而生,而在魏应行看来,从来没做过方便面,没有框框,反倒是康师傅在大陆一直压着统一的致胜因素。

        “世界方便面一半的销量在中国,中国方便面一半的销量来自康师傅。”魏应行说,其实康师傅在天津的方便面工厂和统一在北京的方便面工厂投产的时间只相差1个月。大家都好奇,为什么在台湾称霸的统一,在大陆就是做不过康师傅?       

        “因为,我们不会做方便面。”魏应行透露,当时统一方便面里的黄牛肉,是用牛油炒的。可是康师傅不知道,所以用植物油炒。结果,台湾人已经吃惯的味道,但是大陆人吃就觉得有一股“哈喇味儿”,没有这股味道的康师傅反而受到欢迎。       

        另外,当时康师傅的一份面内要加10%的马铃薯淀粉,加入这种粉的好处是即便水温不到100度,冲出来的面吃起来也筋道,但是这种淀粉的成本是面粉的十倍,所以康师傅生产一份面的成本是统一的两倍。       

        魏应行还回忆当年为何将一盒方便面定价为1.98元,他说当时顶新给大陆工人每天的午饭补贴是2.5元,他想这样工人每顿吃盒方便面后还能剩5毛钱。       

        2013年,顶新集团的销售额达到1200亿元,集团的产品单价一般介于0.5元到20元之间,这就意味着,每天向1.5亿个消费者销售产品。        

“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鸟屎”  

        26年做成这么大的生意,魏应行感慨任何事情要有市场需求才能成功。他说,顶好清香油、康师傅是两个很好的案例。顶好是因为顶新在台湾有油厂,要到大陆去卖,结果失败了。而方便面则是因为发现市场有需求才去做,一举成功。 

        再有,董事长不是天生的。他说,魏家信奉的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鸟屎”,只有努力才是真的。

        魏应行介绍,1983年、1984年,他的二姐、三姐和他一家一起租住在70平方米的房子里,每月月租是8000元台币,他只能买得起一辆二手摩托车,每天晚上到夜市上去卖扇子,扇子50元台币两把,他一个晚上可以赚300元台币,为的是能给刚出生的大儿子喝上进口奶粉。   

        1988年,我去大陆的时候,唱的是《爱拼才会赢》、《向前冲什么都不要怕》。方便面工厂设立后,他连续三年的早餐都是方便面,最后可以分辨出哪种方便面是哪个生产线出来的。  

        在谈话中,魏应行说他在彰化生活了24年,在台北生活了4年,在北京生活了26年,小儿子出生三个月就到了北京,三个孩子都曾就读于北京芳草地小学,所以他觉得自己更多像个北京人,北京有朋友来台湾,他都说,“老朋友来了”。 

为台湾多余农产品找销路   

        把自己看做北京人的魏应行,现在最想做的,是推销台湾中南部的农产品,这也是魏应行此番花费时间与大陆媒体交流的最主要目的,因为台湾农产品某些品种目前过剩。以他已经开始推销的大米来说,目前台湾一年生产130万吨大米,其中35万吨是多余的。下一步,顶新还想将台湾的芒果、美生菜和地瓜逐步引入大陆销售。  

        魏应行说,台湾的浊金米在全家便利卖的不错,可是,为了这批大米从台湾进入大陆,他在两岸相关机构之间跑了不下百次,最后通关还是花了45天。而速度慢的原因不在大陆,大陆愿意在台湾设立检验机构,实现农产品的一地两检,但是台湾有些机构不同意,被批评为“侵门踏户”(登堂入室)。       

        不过,除了快速通关受挫,魏应行的这一想法还被在座的《人民日报》驻台记者泼了冷水。这位驻台13年之久的记者说,台湾农产品总体规模太小,一旦大陆真正启动采购,数量根本不够。以凤梨来说,大陆人一来采购,立刻引得本地涨价,知名的微热山丘凤梨酥在台湾的售价已经从一块35元台币,上涨到42元台币,反而又引起本地人不满,又有人横加指责。     

        可是,谈话至此,原定19点30分结束的饭局,已经延迟了一个半小时,时间已经到了21时。魏应行匆匆给这次聚餐留了个光明的“尾巴”,尽管他承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他又说了,这一次,通过品牌和渠道增值,他对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推广仍持乐观态度。 

        6月25日,顶新安排大陆媒体团前往台湾云林收割稻子,魏应行形容此举是“走基层,接地气,走群众路线。”同一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正式访台。据悉,这是国台办主任首次访台,两岸关系发展头一遭。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